巧用细节,演绎故事,彰显个性,升华主旨

    程必荣 詹善才

    考场上要写出高分记叙文,就要做到:演绎的故事情节跌宕多姿,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揭示的主旨鲜明深刻。这是因为,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只有演绎出跌宕多姿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而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只有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能打动人;又因为考场上写记叙文不能含蓄,只有彰显出鲜明深刻的主旨,才能感染人。

    那么,如何在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呢?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巧用细节描写。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构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或环境特征最小的组成单位,是最具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一个片刻——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还可能是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何永康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亮点和得分点。在记叙文写作中,对具有独特而典型的细节,从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细微末节处入手进行描写,把“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巧妙镶嵌于文中,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形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出传神的人物形象、升华文章的主旨,从而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一、巧用“细节”,演绎故事,编织跌宕多姿的情节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因此,写记叙文就要从故事性入手,有故事则有内容,有内容才有精彩。可以说,高考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

    如何做到故事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呢?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的波涛是大海的生命,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而巧用“细节”来演绎故事就尤为重要。因为,文章中巧用几处生动的细节,就会使故事陡然增色,尤其是考场作文,由于受时间、篇幅的限制,在情节曲折上的作为是有限的,通过打造几处“细节”亮点,在细微之处,点化出人物、事件、环境的特色,增添故事的情趣,增加故事的曲折性,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就显得非常有效。近几年高考中得到人们公认的优秀记叙文,大多是通过打造“细节”亮点,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从而获得高分。

    请看201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微笑,人类最美的语言

    江苏一考生

    奶奶不善言辞,但特别爱笑。我知道,她的语言常常是写在脸上的。

    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平平常常的傍晚,那通平平常常的电话像嗜血的恶魔一般吞噬我的知觉。奶奶在电话那头说:“你爷爷从楼梯上摔下来,生死难料……”那个瞬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下了车,我大步奔向医院。手术室门前,是奶奶孤独的背影。虽然只是背影,但我依然感受到了那孱弱身躯里的倔强与坚忍。我扑到奶奶的怀里,泣不成声:“奶奶,我怕……”奶奶捧起我的脸,我泪眼朦胧中看到她微微上翘的嘴角。“哭得跟个小花猫似的,等会儿你爷爷出来,又该笑话你了。”她淡淡的笑容,将一切苦难与厄运藏得不见踪影。那笑容就像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掩去了老屋的斑驳晦暗,留下一份盎然生机。

    时间在流逝。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奶奶摩挲着我的手,口中不断念叨:“不怕啊不怕啊……”她的嘴角依旧挂着浅浅的笑,但我分明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泪光。笑与泪,是此刻她内心深处复杂的语言:对我的安慰、对爷爷的担忧和虔诚的祈愿。

    也许是听到了奶奶的深情呼唤,爷爷坚强地挺了过来。但因为脑部淤血压迫神经,爷爷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他唯独记着的,是爱笑的奶奶。

    而且,原本性情温和的爷爷变得暴躁易怒,他常常和医生吵闹,孩子气的不肯打针,不肯吃药。每每这时,奶奶都会笑着,或拉过爷爷的手轻轻抚摸,或是将手握成空心的拳头,轻轻敲打爷爷的肩背。爷爷总会立刻安静下来。奶奶便趁此机会,哄着爷爷打针吃药。再然后,爷爷便会在奶奶的抚慰下沉沉睡去。这时候,奶奶总是会坐在床边,弓着背,低着头,面含微笑地看着爷爷的脸。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它似乎也读懂了奶奶脸上的笑意,在奶奶身上镀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一次,因不想吃药而闹脾气的爺爷把手边能扔的东西都扔了出去,奶奶却仍是笑盈盈的。她将那些东西捡起来,重新递给爷爷,嘴里还轻轻地哄着:“咱们轻轻扔,咱们手劲儿大着呢。”爷爷一言不发地盯着奶奶的脸看了好半响,突然伸出手抚摸奶奶的面颊,口中喃喃道:“你的笑真好看。”我突然发现,两位老人眼中同时溢出泪花和笑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位老人搀扶着并排走在林荫道上,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他们身上,小鱼一般跳跃着。

    原来,这世上有一种最凝重、最雄浑、最坚固的情感,叫作陪你慢慢变老;这世上有一种最美丽、最厚重、最深沉的语言,叫作泪花和微笑!

    【点 评】

    本文波澜起伏,令人叫绝,考生巧借几处细节,将文章演绎成跌宕多姿的情节,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爷爷从楼上摔下住院,我“泣不成声”——奶奶捧起我的脸,我泪眼朦胧中看到她微微上翘的嘴角。“哭得跟个小花猫似的,等会儿你爷爷出来,又该笑话你了。”她淡淡的笑容,将一切苦难与厄运藏得不见踪影。这些语言、神情和动作细节是奶奶爱的流露,又是奶奶坚毅的象征,并为下文蓄势,埋下伏笔。爷爷被诊断脑部淤血压迫神经,变得暴躁易怒——每每这时,奶奶都会笑着,或拉过爷爷的手轻轻抚摸,或是将手握成空心的拳头,轻轻敲打爷爷的肩背。……弓着背,低着头,面含微笑地看着爷爷的脸。此处的动作、神情细节描写,不仅展示了奶奶的仁爱、宽厚的性格,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爷爷逐渐康复——两位老人搀扶着并排走在林荫道上。此处的动作描写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让我们读懂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情感。结尾颇具匠心,让题旨自然浮出水面,把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主题——充分展现了“微笑”这一人类最美“语言”的无限魅力,使所供材料的主旨得以彰显。可以说本文正是通过打造“细节”亮点,在“池水”中“兴波”,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读来意味无穷,当然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了。

    二、巧用“细节”,塑造形象,彰显栩栩如生的个性

    写人的文章是否成功,就看你的人物是否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神态。很多写人的考场作文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就是因为人物没有个性。人物的个性如何体现呢?最好体现在一个个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中。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作家李准说:“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

    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一篇记叙文,有一处或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就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能让人对文中的人物过目而久久不忘。请看2018年高考全国卷III优秀作文:

    祖父回乡记

    贵州一考生

    手续办好了,祖母叹了一口气。当年为与祖母团聚,祖父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申请回老区工作。可是这次,祖母实在是无法接受。

    “你一定是疯了!”听到祖父说要辞去机关单位的工作,回乡种黄花梨,祖母的眼泪就忍不住流出来。她不明白,祖父当过兵,立过功,在机关单位工作,为什么不能好好地过安稳日子呢?

    祖父要回乡种黄花梨的消息犹如被引爆的炸弹,在老家余村炸开了锅。乡亲们苦苦相劝,晓之以理也好,动之以情也罢,祖父的决心坚如磐石,没有丝毫动摇。他心平气和地对祖母说:“咱俩都是穷苦农民出身,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不正是因为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果实吗?”祖母沉思了许久,拍了拍祖父的肩膀,算是同意了。

    2001年是祖父一生中的巨大转折年。荒地100亩、租期50年的一纸合同,让他回到了眷恋已久的小山头。环顾这片因连年采矿而变得碎石满地的废墟,这个四五十岁的创业者,满腔豪情地奔赴了人生的第二个战场。

    之后,草帽、休闲衫、解放鞋成了祖父必备的行头。风里来,雨里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他的身影与山影随行,他的声音与山鸟相和。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历亲为:挖坑、浇水、填土这些活儿都是他亲自动手,有乡亲想帮他,他还怕人家干活儿不细心;遇到难关,他就一边向专家们请教,一边钻研专业技术。原先荒凉的小山头被他整理得焕然一新。

    黄花梨种植投资大、周期长,前两三年几乎没有回报。但祖父仍然悉心呵护每一颗黄花梨苗。每次施完肥,他都能对着这些树苗傻呵呵地笑上一阵子。2004年,祖父收获五万多斤黄花梨,收入八万多元。看着一筐筐硕大的黄花梨装车上市,祖父的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2005年,祖父收获十五万斤黄花梨,收获二十四万元……记者来了,农科院来了,考察团来了……一时间,冷清的小山头沸腾了。

    2005年9月的一天,祖父的名字出现在《浙江日报》上。余村的老百姓欢欣鼓舞,那些质疑的声音早已不见踪影。

    当年,祖父应征入伍,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后来,他脱下戎装,重新出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农民。他认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新号角,乡村振兴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他经常教导我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为“中国梦”的光明前景努力奋斗!

    【点 评】

    考生把作文题“祖父回乡记”演绎成一个故事,精心打造几个耐人品味的细节:“咱俩都是穷苦农民出身,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不正是因为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果实吗?”——语言细节凸显了祖父的身份;“草帽、休闲衫、解放鞋成了祖父必备的行头”——衣着细节彰显了祖父的朴实;“挖坑、浇水、填土这些活儿都是他亲自动手”——动作细节表现了祖父的勤奋;“每次施完肥,他都能对着这些树苗傻呵呵地笑上一阵子”——情态细节显示了祖父的心态。考生正是巧用这些细节,精心加以刻画(主要选择祖父个性化的语言、神情和动作描写),就让一个勤奋踏实、思想觉悟高的新时代农民形象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本文的成功正是巧用细节描写,生动细腻,且运用恰当自如,尤其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很到位,很好地彰显了人物个性――他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活得自在,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是个有境界的人。可以说,正是纤毫毕现的细节描写,才重現了鲜活的生活,塑造了血肉宛然的人物形象,而从这一鲜明的人物身上,读者也感悟出了与“关闭矿山,发展生态经济”的时代背景相融合,凸显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智慧发展的深刻主旨。

    三、巧用“打造细节”,画龙点睛,揭示鲜明深刻的主旨

    高考作文最容易引起争议也最容易误判的是记叙文,为什么?因为记叙文和议论文相比,扣题不太明显,更因为不少记叙文主旨含蓄,快速阅读不易把握。例如2006年湖北省高考以“三”为话题作文,不少作文很有生活情趣和人生感悟,然而看不到“三”的影子,不好轻易认定。为了避免在这一点上的失误,不少同学采取直接扣话题发议论的办法。文章写到结尾,用一段议论文字发表看法,揭示主旨。这样做能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个明白。然而弊端也很明显:既有贴标签的嫌疑,也缺乏应有的含蓄性。如果用细节来点题,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写一个人经过挫折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做事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就可以采用如下的细节结尾方式:

    他恭恭敬敬地写了一个条幅:“三省吾身,三思而行。”条幅贴在他的工作室最显眼的地方。“你知道你的错误在哪里吗?想必你已经明白根源何在。为人三省吾身,做事三思而行。这是我的人生感悟。”朋友的一席话,语重心长。“我的失败不是运气,不是能力,不应该怨天尤人;我的失败,败在性格,鲁莽,急躁,虚荣心太强,做事不谨慎。君子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你要做君子一定要牢记。”他在内心深处反复告诫自己,把拳头握得紧紧的。

    不难看出,这种揭示主旨的艺术化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物件,可以是一段对话,可以是一段内心独白,当然还可以是别的形式。总之,这样的细节本身就是前面记叙的内容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有思想,有含蓄美,容易获得好评。显然,这样的细节不应是我们主观编造的,而应该是生活逻辑的一种必然,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请看201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我是“不成器”的孩子

    天津一考生

    听长辈说,我出生一年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在“抓周”儀式上,我的选择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七大姑八大姨们眼睛都瞪成了大个的乒乓球。长辈们精心摆放的钢笔、计算器、小汽车、公章、人民币,我连看都不看,愣是抓住了被奶奶放在桌脚的痰盂。

    “这孩子,将来恐怕难以成器了!”爷爷叹息,奶奶叹息,姑姑叹息,除了爸妈,所有人都叹息,

    爸妈单方面认定这一次“抓周”无效,再次发令后,我把手伸向了公章。

    爷爷、奶奶、姑姑,终于喜笑颜开,爸妈也暗自欣喜。

    “这孩子长大了要做官的!”这话,他们说了十几年。

    上三年级时,我的兴趣不知怎么地转向了泥塑,用自己可支配的压岁钱买来各种颜色的泥巴,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玩”泥巴。爸妈扔了几次我的泥巴后,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任我行”了。

    “这孩子,真不成器!”爷爷叹息,奶奶叹息,所有人都叹息。

    其实呢,我的成绩还不错,年级中上。只是这个“中上”离他们的期望值有点远,他们都指望着我“做官”呢。可我呢,连个小组长都不是。

    初三时,我的成绩终于进入年级前十,家里人知道后高兴极了。谁知,有一天我突然走火入魔,要搞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还不顾爸妈的围追堵截置备了很多瓶瓶罐罐。之后耳朵听着爸妈苦口婆心的劝解,手却不停地做着试验,就这样,我竟然坚持了小半年。那些日子,爸妈常常在我面前发出重重的叹息,我则每每在他们的叹息声落下后说:“这个不成器的孩子啊!”

    还好,我中考发挥超常,进了市重点。只是我实在不能像学兄学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今天对上海合作组织感兴趣,明天又关注博鳌亚洲论坛,后天又琢磨起起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不,前两天又撇下成堆的练习题被崔永元怒怼冯小刚、范冰冰的事转移了注意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高分贝的大合唱,对我居然没有丝毫的影响。

    “这孩子,将来成不了大器!”他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懂。不过,他们还是承认我是能“成器”的,只是成不了“大器”而已。

    突然想起了当年我抓到的那枚公章。其实是仿真玩具,假的。

    【点 评】

    这是一篇很不错的小小说。标题“我是‘不成器的孩子”,醒目、亮眼,但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不成器的孩子”?那所写的文章不是缺少正面积极的意义嘛。为了让主旨鲜明、立意深刻,考生巧用细节描写——细节抓得准,尤其是文中“难以成器”“成不了大器”等“叹息”声的反复出现,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长辈们对“我”“成器”的期望,以及因“我”“不成器”而产生的多次失望;而“我”的“无厘头”接茬儿的自嘲,就具有了强烈的喜剧效果。结尾再次写“我抓到的那枚公章”,正是巧用这些细节描写,才凸显了对生活中狭隘的、不正常的成才观的否定,这样就使全文的主旨鲜明深刻,从而让读者读懂了“一个命中注定‘做官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具有独立思想、丰富兴趣的‘不成器的孩子的故事”所表达的主题。可以说,揭示主旨的艺术化的细节,本身就是记叙文内容整体中的一部分,能传神地再现真实的生活,负载浓烈的情感,揭示主题深刻有力,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篇考场作文,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巧用细节编织跌宕多姿的情节,巧用细节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巧用细节点化升华文章主旨,有血有肉,有感性也有理性,就一定会让自己的记叙文脱颖而出。

    [作者通联:福州闽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