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导语设计刍议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时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导语的错误认识以及导语设计时所存在的弊病进行反思和辩驳,以期能够寻求到更为规范有效的导语设计标准和途径,为我们教师营造良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而服务,为我们语文教育日后构建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什么是导语?

    在《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一书中,就有对导语的相对科学的定义:“导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据此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导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导语只不过是教学的一个附属部分,可有可无,这是对导语功用认识的一种错误观点。实际上导语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境界。导语就好比是教师给学生的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关于导语的功用,在《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也有相对全面的概括:“其一,引起兴趣,集中注意。新课的开头开得如何,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为重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学习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入课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之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其二,开启思维、诱发思考。教师的讲授、点拨、引导,只有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所以教师巧设疑点的入课语,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其三,画龙点睛,突出重点。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难点,而这重点、难点,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入课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讲授的重点难点是大有好处的。其四,承上启下,新旧过渡。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每学期中的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提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入课语,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明白了导语的功用,我们也就能够明确导语设计的意义所在了。结合导语而言,就是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做出一种可行的导入实施方案。而欲达此目的,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在《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一书中对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有相对科学的阐释。归结而言,主要体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无须赘言。而人文性,却是认识的一个重点。什么是人文?《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都要借助于人的思维活动,借助于人的思维赖以存在的内隐语言活动和外显语文活动,作为生生不息的依托”,“中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恰恰就是中学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的有机整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其人文性特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起始的导语,在人文性特质的体现上,也就拥有了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做出必要的努力。

    人们常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对语文课而言,导语不仅仅是一个引入,更应该是一篇文章的窗户,借此也可以窥探文章的内涵。比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的《勾践灭吴》一课,除开文言文知识外,就其文学性而言,主要是通过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得以报仇复国的故事,以赞扬其坚忍不拔、发愤图强的进取精神。就此,我们该如何设计导语呢?有些参考资料选择了其故事背景作为导入语,主要是想通过故事性的阐述激起学生兴趣。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知识性导语是有欠缺的。首先,作为古文,很多教师认为重要的就是其文言文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削弱了其文学意义了。其次,如果导语介绍仍只注重知识性,那文章的旨意就更加稀薄了。所以,笔者认为这一课的导语更应该侧重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旨趣,及对人物精神的探究,这样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以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更好地驾驭文章内容。据此,我们不难想到古人的那副名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教师可借此对联讲述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同时引发学生对这些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的思考,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知识性的目标,也兼顾了教学文学性的意义。然而,这样也有一个弊端,就是有的教师只沉浸于向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学识,而忽视了对人物精神的探究,或是对其一带而过,这同样是有失偏颇的。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们在导语设计之初,缺少对导语的科学认识,致使他们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了一定的弊病。怎样让我们的导语设计既精彩有趣,又切中题旨呢?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当客观地对待并改正这些弊病。就笔者了解而言,这些弊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忽视导语重要性,直接入课。时下高中的课程相对较多,教材内容又很复杂,许多教师总感觉可以使用的课时很少,再加上对成绩的一味追逐,使得教师们总担心时间不够,知识点讲解不完,这样,他们除了不断地争取更多的课余讲授时间外,就只好从教学中再节省一部分时间,导语便成了首选对象。对导语忽视的严重后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变得死板生硬。这一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日常的语文课堂。

    其二,将导语和知识划等号,漫无目的。有这样认识的教师,或许也知道一些相关的常识,他们了解导语在教学之初的作用,便一味地去追求导语的知识性,他们认为只要多为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投入相对多一些的兴趣即可。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们只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而且,由于知识相对笼统的含义,导致这些教师在选择时,也具有了相当大的模糊性。由于缺少个性特色,学生刚开始时仿佛获益匪浅,可等课程一结束,在他们的知识储备库中,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内容。这样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表面上看,导语的内容与课程相关,深入探究,其实它们之间的深层联系微乎其微,造成了导语与课文内容脱节的现象。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有一篇优美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爱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文学世界里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学中,也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故事,有没有人能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同学们听后,积极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说了梁祝、天仙配、牛郎织女等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到此,该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作深入的点拨,而是继续沉浸在对知识的延伸上,他又结合宋词《钗头凤》为学生介绍了陆游和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可以说,这堂课的导语的内容是十分的精彩了,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了,然而,这些故事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怎样的人文情怀,这些故事与我们要上的课文有何联系等问题,该教师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向学生作出说明。

    其三,勉为其难地为导而导,生搬硬套。有这种想法的老师或许也知道导语对于一堂课存在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他们也很乐意使用导语。不过,他们却很不愿意通过自己对课文内容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去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导语,结果很多人便选择了抄袭现成资料的陋习,或者是机械性、公式化地把导入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语缺少新意,时间一长,学生就丧失了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笔者曾见到过这样一个导语:“到了冬天啊,大家最害怕的就是寒冷了,尤其是我们小孩子,经常缩手缩脚的,这时候,有的家长就会说:‘你干脆打个鸡蛋壳套起来就不冷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句民谚,很夸张的说法,你说一个鸡蛋壳能套住一个人吗?当然是不能的了。那在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真想把自己套起来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这是某位教师为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设计的导语。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该教师的良苦用心,或许他真的下了一番心思,不仅使用了当地的民谚,而且设置了有趣的问题,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很积极,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然而,我们仔细的来探讨一下这个导语,就会发现,该教师有一个很大的失误。他在设计这个导语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把“套子”的表面意思联系上了,而忽视了“套子”在文中的深刻意蕴。虽然,我们在导语部分不一定要把文章的旨趣全部讲清楚,但是,该教师这种生拉硬扯的行为,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这就是一种为导而导的错误行为。

    《高考考你什么:语文》中说“语文,是或朴实无华或优美灵动的词语,是天地宇宙汇聚笔端的想象,是或忧愁悲伤或高昂豪爽的诗情,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温、良、恭、俭、让的气度和姿态。”如此丰富而优美的课程,我们的教师又怎能让它变得晦涩无趣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想还语文本色,就必须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从导语设计到导语教学,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笔者有两点思考,以供同仁参考:

    第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熟悉课程内容,了解教学目的,以期做到有的放矢。既然是设计,就需要我们积极发挥个人主动性,去思索探求,找到最佳实施方案,以便我们的教学能够多一份坦然和从容。尤其是我们的高中语文学科,涉及的面很广,内容又很丰富,需要做的准備工作也很多,如果我们没有孜孜以求的态度,那肯定是做不好的。我们只有对自己将要讲解的内容了然于胸,才不会在实际运用时茫然四顾。

    第二,导之为入,入不离导。导即引导,其目的很鲜明的是为了更好地进入课文教学。如果没有导,我们怎么入?导语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起始部分,自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摒弃对导语教学的轻率态度和不切实际的想法,确实从每一课的实际内容出发,通过积极的思考,设计出符合课程需要、具有教师个性特色的导语,让导语实实在在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课堂增添光彩。

    以上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基于新课的导入。总之我们在设计导语的时候,不能简单为之,而应多些思考,多些尝试,尽量设计出优秀的导语,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

    作者简介:李立强,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