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职业分离情况下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刘官元 王 进

    摘要: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专业与职业分离(即专业不对口)的现实进行分析,认为其分离现象已经存在,并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指出促成专业与职业分离的因素在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刚性推进,而促成人才市场的高度竞争、人才的相对饱和以及体育学科格局分布不合理、盲目竞争加剧,专业设置重复以及专业结构性矛盾。提出了重视现实、把握体育高等人才市场趋势;科学规划、积极引导,避免盲目竞争;修正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提高就业竞争的软实力;建立新的通识加专识教育平台等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专业与职业分离;体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45-03

    专业与职业分离,即指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不对口或相关程度低,这种现象在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就业中已经显现。据华南地区7所“211重点”高校近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0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5.8%、2006届为76.2%、2007届为59.7%,有40%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不对口,即有40%专业与职业分离。而没有就业的学生(考取研究生除外),某种程度也属于职业与专业分离,两者之和使专业与职业分离的毕业生超过半数。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8)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2007年全国体育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体育教育专业为70%~75%、运动训练专业65%~70%、社会体育专业为70%~7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75%~80%、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不足70%。较低的就业中,专业不对口同样存在。

    职业与专业分离对学生不公平,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给体育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带来负面影响。从职业与专业分离的角度,探析其本质,对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以及提高就业率都有着积极意义。

    1促成专业与职业分离的因素

    职业与专业分离源自高等教育外部、内部两大力量的推动。外部力量来自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刚性压力,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强力推进带来的压力;内部力量来自于体育学科格局分布多样化、盲目竞争加剧。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目标导向性十分突出。目标取向主要是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考虑,具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色彩,很少考虑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内在规律。1999年,我国政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报告中,明确规定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要达到15%的目标,在“十五”规划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又被提前到了2005年。事实上,2004年,教育部统计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9%,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提前6年实现了15%的目标。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可见,政府干预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因素。在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体育高等教育发展尤为明显,普通高等体育院(系),在大众化教育大趋势的压力下,挖掘潜力实现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由此造成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正是大量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增加、人才市场的高度竞争、人才的相对饱和促成专业不对口。

    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也促使体育学科内部格局分布多样化、盲目竞争加剧。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学科建设主要由体育专业院校(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承担,而其它普通高校的体育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组成部分,所涉及的是面向普通大学生,开展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等为主的公共体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培养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职能,也很少承担体育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一些普通高校通过合并和新学科设置,主动或被动参与体育学科建设的进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前后,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因为与设有体育专业学科的师范院校合并拥有了体育学科。一批设有体育专业的师范专科学校,由于发展需要提升为本科院校,其中一部分学校成为综合性院校,但都保留了体育专业,从而使得我国高等体育学科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体育学科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高等教育在政府刚性压力下,也快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从而也造成了体育学科的盲目竞争加剧。由于缺乏国家级的总体规划与引导,再加上各体育院(系)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攀比,造成了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结构不合理。

    2专业与职业分离对体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专业与职业分离现象,对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人才教育有失公平,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学生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大量的体育高考学子走人体育院系,希望得到良好的教育及获得满意的就业。然而,学生毕业后又不得不面对专业与职业分离的尴尬局面。其次,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设置的各校体育专业,相应配置了软件、硬件资源,因其产出的效益(专业与职业分离)不高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三,学风建设与人才质量受到挑战。大量毕业学生,因为过低的就业率以及所学专业不能找到对口的职位,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缺失。近年来,大量学生厌学以及退学、考试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缺失的表现。第四,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如果漠视专业与职业分离现象,不从根本上加以修正,将会导致学生更加不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而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当然,专业与职业分离也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

    3解决体育专业与职业分离的对策

    1)重视现实,把握体育高等人才市场趋势。

    有研究对21世纪初社会对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进行预测,认为社会对体育高级专门人才总的需求状况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对体育师资的需求会日趋平缓,城市学校和大学已呈饱和态势,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学校尚处“缺编”或“待补”状态;对体育科技人才、社会指导员的需求相对强烈,其中体育科研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康复保健人员将成为人才市场的一大热点;社会对体育竞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的需求会保持平稳和缓慢下降,体育院校所设置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育管理专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以上的预测是从宏观视角对体育人才未来走向的把握,我们对其应有微观视角的分析。应当依托体育院(系)所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事业发展计划等,正确判断社会对体育人才数量、质量、类型的要求。

    2)科学规划,正确引导,避免盲目竞争。

    由于体育学科存在格局分布多样化、盲目竞争加

    剧的现实,应尽快出台高等学校体育人才分层分类与定位,引导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体育院系有序竞争,和谐发展。要逐步形成“分类靠政府,分层靠市场,定位靠学校,评价靠社会”的有序发展格局,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办出特色、确保质量、和谐发展。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认为应重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两者的和谐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同样需要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体育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特征日益突显,一方面越来越需要有高深学问的体育精英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大量的体育专门人才。体育大学和有体育专业的重点大学以及知名的体育学院,应当担当起高等体育精英教育的主力军,其他的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其它综合院校体育院系,应发挥地方特色,适当地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精英人才。对于一般体育院(系)教育的主体仍然是大众化教育承担者。

    3)修正培养目标,提高就业竞争的软实力。

    目前,我国各类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旧是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专才思想”痕迹,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很注重“专业才能”的培养,没有把“职业与专业分离”对毕业生的影响因素明确纳入视野中。我们认为要把应对职业与专业分离或注重职业转换(不同职业变换)的能力培养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最能体现这种能力的就是就业竞争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即英语、计算机等“硬实力”而言的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包括个人思想品德、创新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在内的个人素质。众多研究指出,在当前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软实力”和“硬实力”一样不可缺失。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讲,由于职业与专业分离的严酷现实的存在,应当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软实力”的培养,从而提高竞争与适应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各类高等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加入“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以及未来职业转换的需要”的表述;其定位加入“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4)建立新的通识教育加专识教育平台。

    历史上,教育学者对通识和专识教育究竟孰优孰劣进行了较长期的争论,实际上两种教育模式都存在合理的因素。美国和俄罗斯的本科教育正是将两种教育理念加以融合,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调整。我国众多高等学校,也大都采用通识教育加专识教育平台模式,而且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操作方法。

    本科教育应该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其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具备适应不同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有学者提出,体育专业领域按照大体育观构建课程体系,将视野扩大到体育教育之外,将体育教育融入到整个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之中。本科教育应树立“大体育专业”理念,可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整合成一个口径较宽的专业模块,将体育与其他理科交叉形成的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保健康复、运动医学专业或专业方向,整合成一个口径较宽的专业模块,将主要由体育与其它文科交叉而形成的体育新闻、体育外语、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专业或专业方向,整合成一个口径较宽的专业模块。前两年按3个模块安排课程,后两年再按细化的专业培养。

    [编辑:邓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