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庆申

    摘要:马克思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调速换挡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科技思想,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观;现实意义

    马克思科技思想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揭示了科技的本质,充分认识到科技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准确理解马克思科技思想对我国发展创新经济,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增长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科技思想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源泉是马克思科技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指出科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是生产力的发展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其产生并以神奇的速度生长起来都归功于生产,而且生产是科技产生的动力,“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1]“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也像与生产过程有关的一切知识的发展一样,它本身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1]科学随生产的需要发展,“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本质就是生产力,“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力量”。[1]科学技术是生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大量应用科学技术,而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又具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重视科技的作用,促进生产方式优化转型。

    (二)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技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改变社会历史的革命力量。“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3]推动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在马克思看来,科技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也增加了,从而使生产力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竞争力。科技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以消耗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科技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再生产上的应用。”[1]与此同时,马克思认识到机器发展则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使以前那种分散的、单个的、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被集中的、协作的、成千上万人协同劳动的大机器工厂所代替,推动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并不断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上,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变革。“‘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变革,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会引起社会形态的改变。[1]也就意味着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上层建筑要不断的进行变革,制定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此需要我们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也极大地解放了人的双手和体能,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其发展必须以社会发展为基础,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趋势。“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1]即每个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基础,科技水平的提升在不断地变革着人类社会。

    (三) 科技由人掌握,为人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科技的发展不仅具有自主性,而且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是由人掌握,为人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程度的标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推动新生产力的获得,改变着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为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科技的广泛运用,推动劳动的解放,使劳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量的维持活劳动能力所必须的产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资料,使人不断地从物质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人,“成了为社会可以自由自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减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腾出时间”,[1]使个人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进而逐渐改变人的现在生活方式,增进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人的独立、自主程度,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凸显人的本质力量,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是是人类智力成果的结晶,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的和广泛的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且以往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规模推动人的精神生活的变动。“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者说在自然界现实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1]这表明科技凸显了人类的能动性、创造性。科技的进步与广泛运用离不开掌握丰富知识的人才,“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1]科技是由人来掌握的,它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重视人的发展和高新人才的培养是掌握核心生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方式发展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现实价值

    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马克思科技观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衔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体系,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科技思想,充分认识到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科技和生产发展的统一,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句话讲得对”,在他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在高科技方面要开步走,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必须以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型经济的发展,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定不移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推动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轨道。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意识到我国的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进一步论述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系统的回答了在我国科技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明确提出科技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的发展必须和经济相结合,并就如何结合作了具体阐述,科学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为二者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变革作用。科技面向经济建设,就要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制度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新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发展,新的科技体制应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强大推进作用。科技是由人来掌握的,科技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的培养。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科技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生产力的解放,改变人的生产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调整转型的关键期,“转型升级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面对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要支持企业加快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进中求好”。[5]可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发展科技创新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国家的战略选择,时代的必然,关乎实现“中国梦”的成败。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特点,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学技术,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现在,各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充分意识到科技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因素。“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因素。”[6]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而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7]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一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关键靠科技,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此,习近平指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重点关注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将才和帅才的吸引和培养,优势领域创新团队的培育”。[8]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对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以科技驱动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的大局。可见,深刻理解马克思科技思想,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李克强.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BD/OL].新华网,2013-03-29.

    [6]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 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N].人民日报,2008-12-16.

    [7]习近平.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创新驱动发展 力度[BD/OL].新华网, 2013-03-06.

    [8]习近平.推进科技自主创新[BD/OL].东方网, 2007-04-1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