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象探析

    内容摘要:作为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之一,流行歌曲与人类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文化意象作为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生成的文化符号,在流行歌曲中得以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流行歌曲的研究日益增加,大多致力于对歌词文体风格的探讨,或以歌词为介来探究文化演变和社会变革等。本文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流行歌曲中的文化意象及其内涵进行探析,旨在为流行歌曲中文化意象的选择和建构以及歌词创作和歌曲欣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文化意象 流行歌曲 建构

    一.引言

    意象的概念起源于先秦时代,最早见于《易经》中。王弼在其著作《明象》中阐释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即“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意象一词首次出现是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他认为意象是感官表象和抽象概念的結合,由此意象学说正式诞生。文化意象是指某种源于古代民俗、传说以及图腾朝拜等的特定符号,通常以词、短语或图片的形式出现,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作为文化载体的意象逐渐固化,形成稳定而独特的内涵,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文化意象通常产生于特定的民族历史环境中,因此具有两个鲜明特征:民族特异性和语境依赖性。其不仅与该族人民的日常表达息息相关,也是本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凭证。

    本文参考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同一首歌”编写的系列书籍,从中选取了近百首具有代表性的含文化意象的流行歌曲,进行深入探析。

    二.文化意象的功能

    所选歌曲中的文化意象大致分为四类:植物意象,动物意象,自然现象意象和典故意象。诗人常采用植物抒情言志,流行歌曲中,许多作者亦借用植物来抒发情感。例(1)中,运用绿叶和根两种意象,形象地表达了游子与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

    (1)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毛阿敏《绿叶对根的情意》

    动物作为一种文化意象也常出现在流行歌曲中。如例(2)所示,将中国比作一条龙,其内涵则是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

    (2)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王力宏《龙的传人》

    自然现象也是流行歌曲中常采用的一种文化意象,包括气候、地理环境等。袁行霈(1996)认为,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许多诗人将自然现象与内心世界相融合。流行歌曲亦是如此,常采用春风、秋雨、秋月、冬雪等自然现象。例(3)歌曲中出现了阳光、风雨等意象,象征生活中的喜与悲。

    (3)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许美静《阳光总在风雨后》

    典故也是流行歌曲中常见的文化意象之一。源自历史、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和地点,在长期积淀中形成了特定的涵义。当提及此类人物或地点时,一般都特指某些特征或事件,通过引用此类意象不仅使得歌词更加生动,而且能更好地传达情感。较典型的例子如《曹操》、《花田错》等。在例(4)中,通过引用三国时期的战争典故,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歌曲。

    (4)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林俊杰《曹操》

    由此可见,从歌词创作角度来看,文化意象的应用可以提高歌词创作的效率。相比于使用一组词甚至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或传达情感,使用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意象则更加简洁有效。此外,许多词作者并不囿于单个意象的使用,进而采用意象群,如在歌曲《中华民谣》中出现了多个意象的联合。

    (5)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与小楼已不再有,紧闭的窗前你别等候。

    ——孙浩《中华民谣》

    吸引眼球则是使用文化意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文化意象的应用使歌词极具美感及新颖感,使人耳目一新。如在歌曲《人脸桃花》中采用唐诗《题都城南庄》中的名句“人面桃花相印红”,为歌曲增添了一种新奇的美感,引人入胜。

    三.文化意象的选择

    (一)传统文化意象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涌现出了大量具有特定涵义的文化意象,唐宋时期尤甚。例如象征离别的“柳”,表示高贵人格的“梅”、“兰”、“竹”,以及表达悲伤忧愁的“秋雨”等。诸如此类,源自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文化意象,在当下流行歌曲中应用颇广。如例(6)所示,“红豆”这一意象的应用,形象地传递了相思之苦,使歌词极具美感,从而更加吸引人。

    (6)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会更明白相思的哀愁。

    ——王菲《红豆》

    然而,有些传统文化意象在日常语言中的使用频率颇低,因此,此类文化意象的使用可使听众联想到古代,如歌曲《东风破》、《青花瓷》等。在《东风破》中,琵琶、东风破等古老而富有表现力的传统文化意象的应用,帮助听众勾勒出了一幅极具古风特色的生动画面。

    (7)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周杰伦《东风破》

    (二)既有文化意象

    顾名思义,既有文化意象是指已出现过的并具有一定涵义且被广泛接受的文化意象。在流行歌曲中,创作者将自身感受与所用意象相结合,并赋予这些意象以新的内涵,使得此类意象在特定背景下传达更丰富的内涵。

    如在古时,蜗牛寓意着简陋的住所或恶劣的生活环境,在诸如蜗舍、蜗庐之类的词中可见一斑。然而,由例(8)可见,作者创造性地使用了“蜗牛”这一意象,寓意勤奋坚毅的性格。

    (8)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

    ——周杰伦《蜗牛》

    再如“洋葱”,在过去仅用作调味品,而在例(9)歌曲中,则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涵义,象征着深藏内心的爱意。

    (9)盘底的洋葱像我……你是我最压抑最深处的秘密。

    ——杨宗纬《洋葱》

    (三)新文化意象

    在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当中,除了选用传统文化意象以及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文化意象之外,创造新的文化意象也尤为常见,如《旋木》、《泡沫》等。在歌曲《旋木》中,词作者选用“旋转木马”这种广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意象,给听众营造一种奇特又新鲜的感受。

    (10)我是匹旋转木马身,在这天堂……爬到我背上就带你去翱翔。

    ——王菲《旋木》

    此外,许多新兴的科技产品也可于流行歌曲中。例如在《编号9757》、《快乐崇拜》等歌曲中,引入了机器人、麦克风、爆炸头等新生事物,新颖独特。此类意象的运用使得歌曲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为听众所接受。

    (11)我们穿着喇唯裤,爆炸头,望春风。

    ——潘玮柏《快乐崇拜》

    四.文化意象的建构

    (一)文化意象組合

    意象组合是流行歌曲歌词中文化意象建构的最常见方法之一,即利用某一特定主题将一系列具有特定涵义的文化意象连接起来组成一首歌曲。然而,意象组合并不意味着多个意象的随意堆砌,而是创造性地将其合构成一个和谐而完整的意象。如著名的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便是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作者巧妙联合了“月亮”、“小桥”和“小船”这类与思乡主题相关的意象,构造出一幅生动的图画,使人联想到被遗忘的遥远过去,回想起宁静的故乡,传达了思乡的情绪,丰富了歌曲的思想。

    (12)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刘欢《弯弯的月亮》

    (二)文化意象改编

    我国诗歌,流传甚久,唐宋时期尤为鼎盛,涌现了大量充满民族审美意识的伟大作品。因此,直接或间接地改写经典诗词或典故中的文化意象,不仅使得歌词更加优美简洁,还可以丰富歌曲的寓意。

    (13)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毛宁《涛声依旧》

    由例(13)可见,歌词中的意象改编自唐代经典诗歌《枫桥夜泊》。尽管歌词在原诗形式上稍有改动,但仍完整保留了诗中的文化意象。古典诗歌与现代唱法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时空感,使听众仿佛置身其境。

    (三)文化意象模仿

    中国学者李元洛(1987)指出,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都致力于用文字来创造生动的意象,使其作品备受赞誉,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歌借助意象得以永恒。因此,在歌词创作中,模仿诗歌中的文化意象也不失为一个极佳的选择。例(14)中,新造“菊花台”一词,有效地渲染了歌曲的古风美感。

    (14)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周杰伦《菊花台》

    总之,在歌词中,创造美感是文化意象选择和建构的最终目的。诗歌注重意象选择,而歌曲则强调意象建构(许自强,1999)。袁行霈指出(1996),意象是意象建构的素材,而意象美则是意象组合的升华。

    五.结语

    古典文学创造了无数的文化意象,流行歌曲对其加以广泛运用。本文以流行歌曲中的文化意象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剖析,继而对其选择和建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流行歌曲中文化意象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丰富歌曲的内涵,还可以为歌曲增添美感,从而吸引听众。其次,在文化意象建构方面,可以选择传统文化意象、既有文化意象或新文化意象,最终,以组合、改编或模仿的方式来实现文化意象的建构。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希望本研究对认知语言学以及流行歌曲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未来学者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完善这一领域。

    参考文献

    [1]Liu, James Y.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2]Owen, Stephe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M]. W. W. Norton & Co, 1997.

    [3]Yu, Pauline.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M]. Princeton,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李元洛.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6]刘以光.中国歌词简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7]孟欣.同一首歌:20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精品[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

    [8]孟欣.同一首歌:观众最喜爱的经典歌曲100首[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9]孟欣.八十年代的经典歌典——同一首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10]孟欣.九十年代的经典歌典——同一首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11]孟欣.同一首歌:20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精品[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

    [12]孟欣.1978-2008歌唱祖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8.

    [13]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4]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5]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

    [16]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8]许白强.歌词创作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张金莲,朱铁梅.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特征探析[J].大众文艺,2014(19):134.

    [20]朱徽.中英比较诗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介绍:邢智慧,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