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研究综述与展望

    田野

    

    

    

    摘?要:卓越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下,近年来卓越教师引起广泛关注。通过统计与分析178篇中国知网(CNKI)卓越教师相关核心期刊文献,以研究方法、卓越教师培育对象、培育主体、培养路径为标准对卓越教师文献进行分类,从中看出卓越教师研究重点与趋势,并界定卓越教师内涵与特征,讨论卓越教师培养路径,为未来卓越教师研究提出建议:加强数理研究,拓宽研究范围,明确培养阶段目标。

    关键词:卓越教师;文献综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9-0077-05

    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发展与教育改革,培养卓越教师、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前提。自2010年以来,卓越教师相关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研究内容逐渐聚焦。研究重点由国家、师范院校宏观政策层面聚焦到具体培养方法方案,由宏观讨论建设整个卓越教师队伍聚焦到具体培育阶段。对卓越教师内涵和特点的论述也逐渐清晰具体。研究多借鉴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卓越教师培养经验。研究方法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中多采用案例研究,鲜有数理研究。

    一、文献总体特征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析

    2010年教育部颁布包括卓越教师在内的一揽子卓越计划,2011年开始出现关于卓越教师的文章,2012年 11 月,《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引起关注。为促进教师培育发展,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部在2014与2018年分别颁布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两个文件宏观上指明教师教育目标要求、实施措施与机制保障,也使得“卓越教师”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以“卓越教师”为主题搜索,得到222篇CSSCI与核心期刊文献,剔除无关与重复的文献后,共178篇。从时间分布上可以看出,2014年后,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下,卓越教师相关研究数量突增,2016年到达顶峰后再缓慢减少,2018年起保持平稳。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影响,未来几年卓越教师仍然是研究热点。

    (二)文献研究方法

    阿拉里和卡尔森 (Alavi & Carlson)把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指用观察、个案、调查等方法获得数据进行研究,从而对事物产生规律性认识。非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思辨的方式,而不是观察与数据。据此分类标准,将本研究收集文献以时间维度进行分类,发现“卓越教师”研究总体上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中主要为案例研究,缺少数理研究。

    (三)研究内容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卓越教师研究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根据培育对象进行划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指出要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根据培育对象对文献进行分类,总体上看,关于卓越中小学的研究数量居上,近几年出现了卓越幼儿园教师与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文献,但是关于卓越特殊教育教师的文章为零。

    第二类是根据培育主体划分。根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政府、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卓越教师具备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也是培育主体。卓越教师相关文献多以师范院校的角度谈论卓越教师的培养。

    第三类是根据卓越教师培养路径进行分类。《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提出要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即包括卓越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育,以及卓越教师养成后的作用发挥。研究多集中于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于发挥卓越教师作用的文献较少。

    二、卓越教师研究内涵

    (一)卓越教师定义

    卓越教师就字面理解,即教师队伍中“特别优秀的教师”[1],是在教学、教育与研究上有较深造诣,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的教师,包括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专家型教师等[2]。卓越教师是具有终身学习意识、满足时代要求、起一定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群体。这种定义多出现在以培育主体为中小学教师自身,养成阶段为职后培育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教师教育提高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育卓越的在职教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十分重视师范生教育以培育高素质师范人才。培育阶段为职前培养,培养主体为师范院校。研究者隐性地将优秀师范生定义为“卓越教师”。然而职前教育培養目标是合格教师,师范生很难达到卓越教师的标准要求。总之,卓越教师是有深厚教育情怀、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专业型教师,而优秀师范生应为“卓越教师候选人”。

    (二)卓越教师特点

    《教师专业标准》从师德与信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方面论述教师的核心价值[3]。从众多文献中总结得出:良好的师德师风、广博精湛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是卓越教师的共同特质。卓越教师的德性包括坚守教育理想与信念[4]、品德高尚、人格健康、热爱教育与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正确世界价值观引导学生[5]。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卓越意识与信念、文化涵养、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创新意识[6]。专业能力包括研究能力、教学专业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领导能力[7]。与此同时,融合的教育大局、发现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社会责任感、独特的本土教育理论与模式也是卓越教师必备素质。

    要特别说明的是,卓越教师的“卓越”具有个性与动态性,是无限发展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传递的是探索、发现与改革的信息。而“标准”是固定统一的,是起点与下限[8],用“标准”“规范”来衡量卓越教师会限定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能用内涵、特点、特质等来衡量卓越教师。

    三、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要“实现培养、培训、研究与服务一体化”,这也是卓越教师培养路径的三阶段。首先是职前培养,即师范生教育;其次是在职培训,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的再教育,使之在教师岗位上发挥最大的功效;最后,卓越教师养成后要发挥其研究与服务作用,带动整个教师群体发展。同时,三阶段的各个主体——师范生、在职普通教师、优秀教师要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全方位立体教师培养机制。

    (一)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

    卓越教师职前培养阶段总体目标是建设师德师风、提升职业能力、创新制度改革[9]。具体落脚于培养定位、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教师教育团队建设[10]。培养过程要坚持实践原则以及融合培养原则。教师教育活动的实践性以及人学习的本质,要求教师职前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分阶段制定培养目标,以实践为导向设置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并实行双重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融合培养原则,师范院校要与政府和中学通力合作,明确职责,为推进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提供资源与智力支持,同时加强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师范院校和中小学间的联系,大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要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沟通交流,对师范生多提供针对性、时效性的指导,培养其卓越意识与终身学习能力,实现联合培养的教师教育体系。

    师范院校应更新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增加教育学知识、学生管理知识、实习教学方法等课程,还要注意学科知识与教师职业知识的融合、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的融合。提高课程质量,通过论文写作与教学研究提高师范生的卓越教师素养。在课程结构上,提高实践在课程中的比例,实行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学实习、实践反思的立体式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结构。

    (二)卓越教师的在职培育阶段

    对于培养卓越的在职教师,一方面中小学校要寻求外部力量。请进首席导师——大学、教育科研机构专家、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通过教师互派、教学培训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1]。中小学校之间组织研训活动、观摩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构建教师学习平台。通过工作坊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另一方面要调动内部力量,构建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同伴协同、教学教研等活动建设高质量教师团队[12],创新教育理念,强化教师身份认同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自信,发挥教师自身生长力量。

    (三)卓越教师的养成阶段

    在卓越教师的养成阶段,探讨了如何发挥卓越教师的最大影响力与作用,借鉴美国、英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卓越教师奖项的经验,通过制度建设和奖励机制的建立,提高卓越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提高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同时激励教师群体的卓越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提高整体教师专业创新水平[13]。另一方面,优秀教师不仅要继续坚守卓越教师发展的土壤——学校教学岗位,还要成为卓越教师教育者,通过学术交流、讲座分享以及教学展示等,发挥其辐射带动与领头发展的作用,把先进理念方法传递到整个教师群体,以整个教师群体发展为己任,以研促学,把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

    四、卓越教师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单一,应加强数理研究,丰富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以非实证研究为主,通过思辨和理论论述来探讨卓越教师内涵、培养方法等,视角宏观而不细致。在实证研究中多以个案分析为主,以作者所在高校或中小学的实际培养案例总结出经验,而调查、观察等方法使用甚少,缺少客观数据分析。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更多的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结合客观数据发现、归纳、总结出卓越教师的内涵和培养方法,继续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为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范例,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研究视角上,目前研究多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卓越教师问题,偶有从哲学视角来剖析卓越教师内涵与特质,未来研究可以从教育学、哲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多角度对卓越教师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

    (二)卓越教师研究覆盖不全,应拓宽研究范围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明确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要“贯穿职前职后”。十年以来卓越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政府和师范院校角度出发的职前教育,对于卓越品质在职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职前教育中主要研究对象是本科师范生,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培养还未引起重视。在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上,研究侧重于卓越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但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卓越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甚少。未来的研究不能仅局限在中小学卓越教师的培养,整个教師团队质量的提高需要构建完整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研究覆盖面要包括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

    (三)卓越教师概念混乱,阶段目标混淆,应分清阶段目标,厘清卓越教师概念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政策的推动下,卓越教师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整体教师水平,从师范院校入手培养师范人才。培育阶段为职前培养、培养主体为师范院校。众多研究隐性地把优秀师范生定义为“卓越教师”,但就从卓越教师的内涵来看,卓越意味着优异,职前教育阶段的师范生很难具有卓越教师的素质知识与能力,卓越教师计划的对象是师范生是不现实的,而应该是优秀的在职教师。

    笔者认为,在一批起引领作用与镜面作用的卓越教师的带动下,培养师范生与大中小学教师的卓越意识,使其在精神素养、师德师风,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上充分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的质量,此为卓越教师计划;有深厚教育情怀、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专业型在职教师为卓越教师;而师范生或者是优秀的师范生为“卓越教师候选人”。师范院校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时设置的培养目标应为“卓越教师候选人”。未来研究要厘清卓越教师与卓越教师候选人的概念,分清卓越教师计划在教师培养的不同阶段的目标定位,不能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所有对象都定义为卓越教师。

    参考文献:

    [1]赵丹妮.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知行卓越教师”培育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08): 58-60.

    [2]?潘涌, 赵丹. 卓越教师的世界共同价值取向——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入选典例及其评选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20(02): 59-66.

    [3]?王林发, 伦明莉.地方师范院校全科型卓越教师培养的困惑与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79-82+100.

    [4]?孙晓红,饶从满. 卓越教育愿景下的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培养改革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19, 46(02): 55-68.

    [5]?赵明仁. 培养反思性与研究型卓越教师:新师范教育的内涵与体系建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5(05): 79-86.

    [6]?冯铁山. 卓越教师培养的“本”与“道”[J]. 教育科学研究,2018(07): 74-79+86.

    [7]?靳伟, 廖伟. 论教育家型教师的内涵与成长路径[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 31(04): 53-59.

    [8]?薛晓阳. 卓越教师的意图改写及反思——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资格制度的价值、功能与关联[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3): 1-8.

    [9]?任珂, 邵书峰. 地方高校卓越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2): 38-40.

    [10]?赵明仁. 培养反思性与研究型卓越教师:新师范教育的内涵与体系建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5(05): 79-86.

    [11]?庞秀华, 季俊昌. 在深度“嵌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卓越教师[J]. 人民教育, 2018(Z2): 93-95.

    [12]?于佳莹, 贲驰. 应用型院校卓越教师流动站培训体系的建设与运行[J]. 教育与职业, 2018(11): 84-87.

    [13]?龔兵, 林惠琴. 超越荣誉:由“阿姆斯壮教师教育者”奖项引发的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 2019(06):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