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刘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不断融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很多不足。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时空局限,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因此,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首选课题。

    一、转变观念,树牢以生为本的理念

    高效课堂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其理论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在长期的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还未有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但也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即能够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才称得上“有效”,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并体会到成功喜悦的课堂才称得上“高效”。

    这里说的“发展”包括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发展,同时也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态度是否端正,而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了多少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如何。所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依据学生和教学内容制订科学严谨、有针对性、具体显性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二、创新载体,构建交流互动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听课均达到高效。为实现这一目标,自新课程改革至今,天津市民族中学一直倡导“有效教学”,探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在借助信息技术推进高效课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厘清六种关系,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一是抓集备,强化教师间的协作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在整合内容、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等方面对集体备课工作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吸收和借鉴大家的智慧与经验,在交流中改进,在碰撞中提升,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重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得归属感,从互帮互助中获得成就感,在展示中获得自豪感,在赞许褒奖中树立自信心。

    三是明主体,强化师生在教学中的正确定位。要求教师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体,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而教师则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四是促整合,密切学科知识点的纵横关联。要求教师具有学科大格局的视野,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兼顾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整合,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五是高站位,重新认知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引导教师从广义上廓清教材的外延,凡有利于增长学生知识或发展学生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教材”,鼓励教师通过适度的剪裁和取舍将其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六是留空间,让学生熟悉教材。鼓励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教材、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2.规范教学行为,为高效课堂提供行动依据

    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通过“目标引领—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点拨拓展—训练反馈”六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學校以此推动学科模式的构建,先后确立了12种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提供了行动依据。

    诚然,从教学实施的角度看,模式构建只是推进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模式也仅起到了规范与引领课堂教学行为的作用。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这些模式将从“有”走向“无”,最终打造出超越各种模式的高效课堂。

    3.推进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高效课堂提质加速

    “互联网+教育”是传统教育改造升级的巨大推力,让教育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帮助教师紧扣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教学,加快了构建高效课堂的进程。

    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因地制宜,按照“强化基础、重在应用、打造特色”的建设路径,加快了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改造了机房及教师办公用机,购置了LED屏和摄录编等设备,增建了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等。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了多媒体操作平台与黑板的优势,为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构建了更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此外,学校还增建两间PAD教室、一间“纸笔+PAD”课堂及云服务平台,引领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重建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师“因材施教”“以导代教”和学生“按需学习”“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

    三、高效课堂构建中的问题与反思

    学校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既取得了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师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教学受条件所限,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中,教师只能按照课前设置好的程序进行操作;有的教学受教师应用能力所限,未能充分发挥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和良好的演示效果;有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过度使用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简单地以PPT代替黑板……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讨论以及提高教师应变能力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课堂构建仍需经历较长的发展过程。学校今后一段时间要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