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中的遵化县万人担架团

    林泰山

    及时把成千上万的伤员从前线运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有效的救治,使伤员很快恢复健康重返前线,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攻打天津守敌的炮声一打响,几十个担架团飞奔火线,进行战场救护。他们冒着枪林弹雨,顶着风雪严寒,忍着饥寒劳苦,奋不顾身抢救伤员,出色完成了任务,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这几十个担架团中,知名度和赞誉度最高的当属“遵化县万人担架团”。

    奉命建团 训练队员

    1948年冬,中共冀东区党委和冀东军区命令遵化县委组建万人担架团,支援平津战役。接到命令后,遵化县委立即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于11月1日组成了6个担架团、1个运输队。担架团每团1570人,运输队100人,团上建总团,总计9500余人,号称“万人担架团”。 队员中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15岁。

    总团团长由年仅24岁的县武装部部长杨青担任。一团团长艾平,政委王道和,担架队员由城关区组成。二团团长张树,政委艾民,担架队员由二、三区组成。三团团长兰玉山,政委崔治田,担架队员由四、五区组成。四团团长李凤久,政委李守中,担架队员由五、六区组成。五团团长张国治,政委常育民,担架队员由七、十区组成。六团团长刘国安,政委國富,担架队员由八区组成。后勤运输大队大队长江振一,队员由九区抽调部分持枪民兵组成并负责押运任务。各团的营级干部由各团所属区干部担任,连级干部主要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民兵骨干担任。

    各级领导班子建立后,大家分头到所属区、村做宣传鼓动工作,鼓励农民参加担架团。各级群众组织也积极配合担架团的工作,妇联发动妇女做鞋、做袜、做米袋;农会发动群众踊跃交粮,制造运送物资的车辆;青救会、民兵则发动能工巧匠制作担架。一时间,遵化大地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支前热潮,广大青年积极报名参加担架团,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的感人场景。

    担架团组建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练兵活动。经过20多天的临战练兵,这些整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庄稼人,基本掌握了火线抢救伤员、简单包扎、抬担架行军、防空等要领和技术。由于许多队员是初次上战场,为了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团部还制定了十条注意事项,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具体内容是:我们的任务是抢救伤员,对伤员要精心爱护;把伤员抢救下来要精心平稳地转送到救护站;伤员上了担架,一定要轻抬轻放,过沟过岗担架要保持平稳;耐心照顾伤员,喂水喂饭要细心;要爱护自己的“武器”,每天检查自己的担架;住到哪里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注意卫生,住进房东家做到缸满院净;对群众态度要好,宣传党的政策;一切听从指挥,服从命令,战士冲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决不掉队;不怕苦不怕累,坚决完成任务,个个争当模范。通过上述思想教育,队员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全团上下士气高昂,人人摩拳擦掌,形成了争当模范、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的良好局面。

    赶赴前线 参加战斗

    1948年12月11日,担架团分别在各区召开誓师大会,然后六个团分两路奔赴前线。三、四、五团在燕山口集中赴天津,主要任务是抢救运送伤员。一、二、六团从石门集中赴北平,后来北平和平解放,去北平的3个团的任务改为运粮修路、帮助部队做后勤工作。

    赴天津的3个担架团到达前线后,立即投入到配合解放军攻打北塘的战斗。担架团一切行动由部队指挥。部队还配备了一批干部到担架团负责指挥、联络和供给,除衣服外,其他待遇和部队战士一样。12月18日午夜,北塘战斗打响,虽说我军取得了此战的胜利,但由于地势对我军极为不利,再加上我军采取的是强攻战术,在此战中我军也有较大的伤亡。19日凌晨,担架团在部队同志的指挥下打扫战场,将解放军伤员集中在一起,并将200多名伤员送往汉沽战地医院。

    当日傍晚,担架团四团奉命进驻刚刚解放的北塘待命,准备配合攻打塘沽的战斗。战斗开始之前,北塘一片寂静,当地的老百姓都跑光了,特别是那些有钱人,早就搬进天津城里住了。担架团四团一营的几个队员进了一家地主的深宅大院,他们发现在地主家的粮库里有很多大米。连日来,担架团队员们一直吃干粮袋里的炒米和部队配给的东北高粱米,许多队员犯了胃病。现在一下子发现这么多大米,几个队员高兴地跳了起来,心想这下可以改善改善伙食了。就在他们要叫人来分米做饭的时候,团长李凤久来到这里。李凤久团长提醒大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人民解放军铁的纪律。现在我们不是普通老百姓,是有组织的担架团,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必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必须执行党的政策。”这时,炊事班的一个小伙子急忙解释说 :“团长,这是地主老财的粮食,不是贫苦老百姓的。” 李凤久团长接着说:“是呀,在我们老解放区,可以按照党的政策斗地主分粮分地分浮财,但是这里是解放不到一天的新区,老百姓还不懂我们的政策,他们的东西,包括地主老财的,我们都不能动。要让他们体会到,共产党不是土匪,是纪律严明、为人民求解放的子弟兵。”在李凤久团长的说服下,最终大家未动一粒大米。

    试攻塘沽的战斗开始了,塘沽守军由敌军1个兵团部、八十七军、独立师、伪警3个旅、1个保安团和海军第三舰队组成,指挥部设在军舰上。塘沽东面临海,南面和西北直到海边都是宽阔的盐滩,寸草不生,沟渠纵横,冬天不结冰,给部队行动造成了很大不便,我军在试攻中虽然占领了少数村镇盐滩,但伤亡较大。我军二十师歼灭海滩车站700多敌人,自己却伤亡600多人,干部战士们说,不怕敌人多,不怕敌人硬,就怕有劲使不上。试攻以后,我军反复勘察地形,经中央批准,由攻打塘沽改为缓打塘沽攻取天津。随即我军大部向西运动,担架团的任务是将抢救下来的200多名解放军伤员送到汉沽。此时已是冬季,寒风凛冽,雪花飞扬。队员们抬着担架在又粘又滑的泥泞道路中前进,路上队员们精心照顾伤员,有的队员跌倒了,手里依然举着担架,不让伤员再受痛苦;伤员身上穿得单薄,队员们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伤员要大小便时没有便器,队员们就用自己吃饭用的饭碗、茶缸接屎接尿,感动得伤员热泪盈眶,对队员们说“你们真比亲兄弟还亲!”;有的队员的鞋子陷进泥里,就光着脚走,芦苇扎破他们的脚,经盐碱水一泡,钻心地疼,他们仍咬着牙前进。从北塘到汉沽不足25公里,担架队却走了一天一夜。经过艰辛跋涉,终于将伤员送到目的地。

    担架团完成运送塘沽伤员的任务后,又立即投入到了攻打东局子的战斗。战斗中,担架队员紧跟着部队冲到前沿,隨时准备抢救。工事虽被解放军的炮火摧毁一部分,但暗堡的火力还很猛,部队伤亡很重,队员们迅速将伤员抬下阵地,送往前方医院。在去医院的路上,担架队员们有时在硝烟中跑步前进,有时为躲开敌人的炮火从野地里绕行。为尽快减轻伤员的痛苦,他们一步不停地走着,就连吃干粮、喝水也是在行进中,仅一个昼夜,担架团四团二营五、六连的队员们,就从窑洞到贯庄往返4次,行程100多公里,运送伤员370多人,有的队员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舍生忘死 抢救伤员

    天津外围的10多个敌人的据点被我军拔掉后,平津战役指挥部命令各纵队做好攻城的准备,东北野战军七纵队领导决定十九师、二十一师担任主攻,并肩作战,担架团三团跟随主攻的两个师负责抢救运送伤员的任务。

    1949年1月14日,指挥部命令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担架团团长兰玉山带着担架特殊连和一、二营赶赴阵地前沿。崔志田政委带三营负责转运伤员。总攻开始后,敌我双方展开了猛烈的炮击,突然,我军炮火停止射击,部队发起了冲锋。我军借着昏暗的烟尘,逼近了护城河,但是由于敌人的火力十分猛烈,我军为了减少伤亡,决定暂不过河。此时,战场略显平静,担架团三团二营的队员趁机快速抢救伤员。由于伤员较多,二营100多副担架都用完了,仍有不少伤员留在前哨抢救点。营长延守刚火速赶回杜庄,向兰玉山团长汇报情况,兰玉山团长立即带一营去支援。从一营到前沿阵地必须经过小张庄,敌人为了阻止我军后续部队增援,堵住我方运送弹药、转运伤员的路线,对这里实施了炮火封锁。这个村子只有百户人家,距离前沿阵地很近,虽有民房可以隐蔽,可担架团人多目标大,敌人从望远镜里看得一清二楚,团长兰玉山和一营营长牛成指挥担架团队员们靠南北墙根跑步通过封锁区。突然,一排炮弹呼啸而来,在街上炸响,兰玉山身负重伤,二十几名队员也躺在血泊中,当一营长牛成赶来抢救时,兰玉山摆摆手,忍着剧痛,吃力地说:“不要管我,你代替我指挥,快把队伍带上去。”一营长牛成急忙组织队伍前进。这时,又一排炮弹打来,兰玉山团长和7名队员壮烈牺牲。队员们忍着悲痛,火速赶到前沿阵地,又投入到紧张的运送解放军伤员的工作中。兰玉山团长是遵化县西新庄人,共产党员。1945年参军,1947年转入地方工作,牺牲时年仅28岁。后来,兰玉山的遗体转入唐山烈士陵园,以昭示后人。

    1月14日黄昏,东北野战军七纵二十一师向市区纵深前进,午夜时分挺进到西营门口,部队前进受阻。次日凌晨,东北野战军七纵队副司令曾克林和参谋长高体乾赶到前沿指挥战斗,部队在坦克的引领下展开猛烈攻击,继续向金汤桥方向挺进,担架团队员们紧紧跟随进攻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防守地纵深挺进,及时地把伤员运转到后方。

    1月15日,总攻天津的两路大军在金汤桥胜利会师,天津宣告解放。担架团又用5天时间配合部队打扫战场,把所有的伤员安顿好,把牺牲的烈士安葬好,至此,担架团的任务胜利结束。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遵化县万人担架团舍生忘死,及时抢救和转运了大批伤员,有力地支援了天津战役,为天津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东北野战军七纵队为担架团三、四团颁发了奖旗,有两个营被命名为“模范担架营”,有250人获模范队员称号。担架团有12名队员为抢救伤员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作者系平津战役纪念馆副书记、副馆长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