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写”到“我要写”

    杨晓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一步一步地努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爱说。

    一、有话可说

    在教学实践中孩子习作三言两语、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屡见不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解决学生“米”的问题?

    1.学会观察

    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知识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但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在小学生那里尤为明显。指导孩子进行观察非常有必要。但是教师也应该明确写作观察的事物不局限于其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的变化,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表象,深入观察物体本质,乃至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比如,让学生进行人物描写,我分了三步走:(1)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外貌特點;(2)这些外貌特点中哪些和他的性格或品质有关;(3)从哪些方面体现他的性格或品质。观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的观察只能说是看热闹。

    2.学会发现

    面对纷繁的世界,如何做到不人云亦云,需要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视角。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作材料也是一样。上课进行作前指导的时候,学生常常一脸茫然。当老师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后好像豁然开朗的样子,可是作文一交上来,都是千篇一律。即使是在一些作文课上,教师创造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写,那也只是将准备好的“米”端到学生的面前。只有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体会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比如,下大雨,水漫进了一楼的教室。在学生的质疑中,我问:以前是这样吗?除了这里还有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现象吗?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去看一看、想一想、问一问,一篇日记就出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发现的慧眼去“发现大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和发现大师。”(《钱理群:关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断想》)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思考的能力”。有了思考就有了发现,有了发现就有了习作的素材。

    3.学会选择

    可写的内容多了,就应该进行选择。学生选材首先要“真”,即真诚地表达真情实感,不写大话、空话;其次要“新”,题材新颖才会吸引人;尽量“小”,以小见大才好把握。学生记流水账的现象不少见,如何让他们摆脱这种习惯?还是从日记开始。先罗列各项内容,将无关紧要的内容毫不迟疑地删去;将余下的内容进行详略安排;然后动笔,长短不拘。

    要想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教师就要创设条件,教给方法,积极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境。设计的习作题目力求新颖、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每一题都是点燃写作激情的触发点,每一讲都是一座乐园。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有话可说,自然不愁写不出来了。

    但是,仅局限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在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教师应该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许多孩子喜欢看电视、上网。教师和家长应顺应孩子的这种心态,积极加以引导,建议看一些有益、健康的电视节目。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袋袋裤》等新闻类节目。学生通过收看和记录,可有效地避免在写作文时经常遇到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如玉树地震期间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关注事态的进展。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一起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训练既在很大程度上纵向联系,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又为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

    二、有话会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动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进行多种类型作文的训练。

    1.后感可以结合学生学习一些课文

    如《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时写。有些课文学完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来拓展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学了《三顾茅庐》,可阅读《三国演义》,在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写写批注式的随笔,优秀课外读物的拓展深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大有裨益。

    2.仿写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课文就是最好的例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比如,我在教了第七册的一组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仿《说勤奋》写《说诚实》,让学生对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体会,虽不是写得很好,但也是个个都有收获。在教了《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个独幕剧后,我让学生改写《三顾茅庐》,学生也兴趣盎然。

    3.新闻

    在苏教版第十册习作三要求写新闻报道。要求如下:一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时间中去。二能按照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学生身边也有许多自己的新闻,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写身边的新闻,同时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能力,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能训练捕捉发现的洞察力。

    三、有话爱说

    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但是要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不断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还要有很多激励的手段。写作要有动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他的习作不只老师一个读者,还有同学,甚至家长。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方案。

    1.早会读一读

    在早会课上,选一篇日记读一读,可以是优秀的,也可以是进步明显的。

    2.课前读一读

    在日记本上画出一些精彩的的语句抄在黑板的一角,在课前读一读。

    3.张贴学习园地

    将好的日记、习作誊抄张贴供大家欣赏学习。

    4.制作活页作文集

    学生可将制作好的活页作文集带会家展示给爸爸妈妈看,并根据“发表”情况给与一定奖励。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采用开放式的习作训练,给学生的习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他们健康、自由的个性,孩子们也慢慢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