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相关探讨

    陈翰书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和重点利润来源,但是商业银行同时也要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信贷风险。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可以将银行业主要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三个方面: 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较而言,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最主要的风险,主要指在信贷业务中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随着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产权制度的不断改革,造成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授权操作与自控自律制度严重不适应,很多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存在偏差,形成了较高的信贷资产不良率。如何提高资产利用质量,将不良贷款比率降低到最小,是当前诸多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以切实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效果。

    一、完善风险预警评级体系,推动风险监控关口前移

    商业银行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风险预警评级体系进行完善。贷款的开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信息资源,银行可以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提炼和整合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统计数据,将信息的利用效能发挥到最大。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三种:适应监管底线的风险预警管理,如资本充足率预警管理、存贷比监管预警管理、信贷不良资产占比预警管理等,包括行业、区域风险预警管理在内的适应本行内部信贷风险执行效果的预警管理,以及包括存量客户管理层重大变动、产品技术等适应有关客户信贷风险检测的预警管理。并且银行需要结合该内容对其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预警分析,进而达到提高贷款实施前的分析效率,改善贷款发放过程中的决策质量,将贷款的管理技术得到有效地优化,为降低和控制信贷风险,确保不良贷款回收压缩计划的顺利实现,提供更好的有利条件。其次,商业银行在具体应用预警系统的过程中,还要参考国外相对成熟的研究与应用方法,提升风险管理定量分析的技术含量,确保对风险资本的计量分析与数据处理处于较高的水平和准确度。

    二、改革信贷授权体制,引进集中审批的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要根据风险预警体系,通过连续的检测与分析,让信贷的授权实现动态的弹性管理。要从以往传统落后的审批授权制度中脱离出来,将授信制度的制定与授权方案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有效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要实施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方案。其中小型的贷款客户,应将其审批程序给予简化,实施标准化的批处理模式。而将大型的贷款结算客户实施集中审批的管理模式,提高审批效率。要根据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变化与发展态势,动态观察其可能引发信贷风险的因素如信用评级状况,应用相对应的风险检测体系,并及时地采取防范措施。

    三、改善信贷资源配置办法,制定系统化的信贷政策组合

    商業银行要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基准,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市场发展前景,通过行业信贷风险的相关研究,制定和实施适合本行业的信贷政策,将信贷风险控制到最低。要改善信贷资源配置办法,争取做到让有限的信贷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更多地投入到市场潜力发展大,并且企业效益较好的区域。对于新增的流动资金贷款资源,要加强相关的区域风险评级。区域风险评级除了要结合当地支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效益、资产负债比例等情况,还要将区域经济景气度、区域产业集中度、区域客户资信状况、经济开放度与市场化程度等外部的环境风险指标综合考虑进去。例如当某一区域受到某些政策、法规、自然灾害、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时,支行的风险指数如果超过警戒线,要暂停新政信贷资源的投入力度,当风险指数降低到警戒线以下后,再考虑恢复配资。

    四、增强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稽核力度,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

    商业银行的非现场监控体现在,利用贷款综合管理系统对贷款质量目标控制情况与当年新发放贷款质量的监控。当发现存在违规情况,要根据发现一笔查处一笔的原则,并责成相关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并对责任人给予处理。对于超过风险预警线的新增贷款,要给予及时的警告,不良贷款总额占比超过控制目标的,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清收压缩。如果超过风险控制目标的期限连续在三个月以上,要给予相关的处罚,比如调减规模与专向指标或者将其审批权上收等措施。现场稽查稽核,商业银行要联合信贷经营、稽核、信委办等部门,进行相关岗位设置,明晰管理责任,通过专项检查的方式来查对新增贷款质量。例如设立单独的信贷管理单元,独立展开风险防控工作,对客户经理检查发现或内外部信息披露存在风险信号进行跟踪管理,并不定期深入贷款企业,对客户经理检查结论和客户风险进行实地检查稽核。对于因为工作懈怠或者管理不当、把关不严等个人主观责任而造成新增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的相关负责人,要实施相关的处罚政策,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并逐渐形成相关责任追究制度。

    五、完善信贷综合管理系统,让信贷操作流程更加规范

    商业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还要从综合的角度上给予完善。要完成多种系统的综合统一,将风险预警系统、信贷审批系统、风险评级系统、实时监测系统、制度法规系统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工具结合起来,形成信贷管理的综合系统,让信贷管理更加具有现代技术气息,实现标准化。要在信贷基础数据的初始录入与核对工作中加强力度,确保数据的准确与完整。要利用信贷综合管理系统的先进特征,完成信贷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确保每一笔信贷业务流程的程序化,完善调查、审查、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统计分析监测、贷款回收、核销、档案管理等全过程。贷款一经发放,不管是展期、收回再贷还是借新还旧,都要利用信贷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自动跟踪,完成贷款的收回或者核销,让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变得更加完善。

    六、培养正确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银行人员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更要将信贷风险管理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提高银行人的风险意识和掌控信贷风险的能力。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风险意识较弱,能力也一般,在管理中重要因素—人在这里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推动发展必须实现理念的更新和人员素质的提升。一是,做好系统性培训,全面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提高掌控信贷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营造氛围,让每位员工都能提高风险意识,认同并遵守的这种组织文化,明白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并高度重视起来,从而推进信贷风险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完善信贷管理体系。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面临经济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局势下,想要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在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就要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要完善风险预警评级体系,改革信贷授权体制,制定系统化的信贷政策组合,增强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稽核力度,完善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培养正确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与理念,具备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提升资产的管理质量。(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