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因材施教,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代卿卿

    摘要:因材施教这一概念是由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这一概念的产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较为深远影响。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因材施教都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在小学数学的授课过程中,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思想,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堂注重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因材施教进行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依据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应不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这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特别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解题方法等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同时,应综合考量学生的未来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因材施教,进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1.小学数学课堂中注重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将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可以在“活”起来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并运用知识,感受学业有成的喜悦。从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看,注重因材施教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与因材施教相結合,建构一个具有趣味性,且能够“活”起来的数学课堂,进而提升授课效率[1]。

    2.小学数学课堂中做到因材施教的具体途径

    2.1加强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时,需要转变教学思维,既要“授学生以鱼”,也要“授学生以渔”。“授学生以鱼”较为简单,只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讲授给学生,但要想做到“授学生以渔”,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数学理论知识,还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思维的培养与方法的掌握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当他们掌握了相应的数学思维与解题方法时,能够更高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学习方法时,可以从引导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分析开始,帮助他们逐句逐字的理解题意,厘清题干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与逻辑关系。而后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材施教,从而帮助每个同学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2.2摆正学生的课堂地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将自身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只考虑到如何完成教学目标,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从而严重忽视了学生才应是课堂的主体。

    为此,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课堂授课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给他们相应的课堂重视,并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他们的课堂主体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够使数学课堂“活”起来[2]。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讲一讲他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需要小数、对于小数的运算又有哪些了解、在小数运算时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将课堂交给同学们,使其在成为课堂主体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促进课堂活跃度的提高。

    2.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教师应该将这种特性转换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媒介,进而借助这一特性使数学课堂“活”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利用白纸折叠或剪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形状,通过同学们自行制作的四边形与梯形进行教学能使他们对所学图形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可针对那些在课堂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鼓励,而对那些表现较一般的同学进行帮助,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方法。以这种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能有效地提升同学们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3]。

    通过这种课堂动手实践的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图像变得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这样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高效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科成绩,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再是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集训营,而是应在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进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并贯彻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充满乐趣,进而让学生在“活”起来的数学课堂中学有所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小琴. 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初探[J]. 教育观察,2019,8(18):111+113.

    [2]袁海芬. 游戏走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更出彩[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34.

    [3]金英爱. 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