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传承和发展

    王莉莉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促进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使其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编写的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了语文课程和教材体系。可见,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此,就如何依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借鉴部编教材的思路和内容,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解密方块字,感受其中的文化含义

    汉字的造型、历史和读音体现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先哲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各种文化要素和特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汉字起源于生活实践,每一个汉字都与生活中的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讲,汉字教学是一个解密中华文化、了解先贤智慧的过程。因此,汉字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音、形、义上,要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基因,让学生充分感受并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

    例如,《沉香救母》一课中的“孝”字就很有意味。孝:“老”在上,“子”在下。父母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了,孩子就要背起年迈的父母,这就是“孝”。一个“孝”就是一幅感人的画,可以不着痕迹地把“孝”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而《花瓣飘香》一课中的“捧”字也很有意蕴。“捧”字的篆书,上面是“玉”,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一只手,下边还是一只手。一个“捧”就是一幅画,生动形象地把“捧”所包含的特殊意蕴展现在学生眼前。小女孩对花瓣的呵护,对母亲的一片孝心,尽在这个“捧”字之中。这两个汉字的形虽不同,但都有温度,表达了人间的真情,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给人思维的空间、心灵的震撼、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滋养。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近古老的文字,共同穿越时空、追本溯源,由画及字、由字及情,从先贤的智慧中撷取汉字的“真味”,让传统文化如同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熏陶,润物无声的熏染,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品味古诗文,体悟其中的思想情感

    古诗文不仅是一种文学表现方式,也体现了古人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不仅语言优美、朗朗上口,而且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每一册小学语文教材都安排了古诗文的学习,根据《指导纲要》编写的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整个小学的12册教材中共选编了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文体特征,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还要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抓住文中的“喜”字,会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泪满衣衫、漫卷诗书、白日放歌、纵酒言欢、回乡心切的复杂心情。在教学《示儿》时,抓住文中的“悲”字,会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悲痛、悲愤和悲壮。将两首诗对比起来读,一“喜”一“悲”,直抵心灵。

    古诗文里蕴藏着作者浓浓的情意,教学时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味、感悟,让学生触摸到作者炽烈的心跳,领悟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古诗词不朽的魅力。古诗文要品,更要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方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节奏美、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和意蕴美。

    对古诗文的学习、积累,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将赋予学生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体验传统习俗,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

    传统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经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传统习俗包括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作为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民族化的文化样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习俗积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不同传统习俗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学时,应在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深挖传统习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深刻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又要让学生能够欣赏“喜鹊登枝”“五谷丰登”“百鸟朝凤”等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进而感受传统习俗所承载的寓义,感悟作者对“姥姥”的深切思念。而在教学《春联》一文时,则可通过一些经典春联,让学生理解春联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特点,领悟文字所描绘的美好形象、所抒发的美好愿望,感受春联文化的深远意义。

    剪紙和楹联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见于中国的婚庆与节日活动中。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教师要整体把握这些优秀传统习俗所承载的多重人文功能,注重对学生民族品质的塑造、民族精神的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高雅审美情趣的培养。

    另外,教材中还有关于小古文、古典小说、古代科技、历史人物和故事、物质文化遗产、爱国主义传统等内容,都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这种了解和认识转化成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在课堂上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总之,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就必须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承的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在课堂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