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成长

    何菊芳

    摘 要: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觉得他说的就是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简单的两个字——“尊重”。

    关键词:教育; 尊重

    中图分类号:G635.1?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70-001

    曾经,我们不懂尊重

    曾经,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

    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案例:某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举手的不多,老师便开始点名。

    教师:○○○,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手势指向甲同学,这位同学小心地站起来,显然很害怕,没有回答。)

    教师: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能回答,×××,你来回答下。(眼光又转向乙学生。学生马上起来回答,很有热情,但是,思维是跳跃式的,表达不太清楚。

    教师:说话说清楚,(面无表情,有点不耐烦)坐下,我们再找一位。(看到角落里丙举手,于是让那位同学回答。该同学开始回答,教师几次叫该生“大声点”,无奈学生分贝还是不够大,教师在他回答完毕后,挥手示意该生坐下,还补上一句“以后回答问题大声点”。)

    ……

    这个片段中,师生问答很像教师在沙场点将,语气铿锵有力,干脆果断,非常有权威,学生没有按老师的预期回答,仅有的热情也被教师扑灭,课堂出现冷场的情形。分析原因,我们可以说:教师的语气、肢体动作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没有给与学生足够的宽容和尊重,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迫使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和道具。

    改革后,我们意识到了尊重的重要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尊重学生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了。叫了多年的“后进生”被悄无声息地改成了“学困生”。只是片言之差,却全然隐去了以往的歧视之嫌,且听起来更富人情味。希望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学困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成绩眼下还不够理想,但是通过师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不懈努力,明天抑或是后天他们可能就是最优秀的学生。

    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会上,香港代表黄锦燕老师所上的《漫谈沟通》一课,不管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策略,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内地语文教学改革吹来了一袭清风。她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合作学习,每个教学环节不忘尊重学生,不忘面向全体。每个学生发言后,黄老师总要道一声“谢谢”,而且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真诚,仿佛是从心底发出的声音。上完课后,一般老师总是习惯地说:“谢谢同学们!”学生随即回答:“谢谢老师!谢谢客人老师!”可黄老师与众不同地说:“请在座的老师把掌声送给上课的小朋友!”

    于是,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时时萦绕我心间,同时也再次使我回忆起河北省安国市有位教师“让学生举起右手”的故事。一次,那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平日里学习很差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举起了手,但是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下课后,那位教师带学生回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谁知这位同学非常伤心地哭着说:“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的话,别人會笑话我的……”,感慨之余,那位老师让这位同学不会时举右手,就这样,这位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取得了进步。那位老师依法让其他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会时也举右手,慢慢地、慢慢地,那位老师惊喜地发现整个班级都变了……

    改革后,在教育和教学中,我也模仿着、践行者对学生的尊重,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学生的进步和变化。

    记得有一次,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小姑娘,在操场上和我相遇,很不好意思地小声说“老师好”,我摸着她的头笑着对她说“你好”。没想到这么让简单一次对话,竟让她改变了不少,课堂上偶尔也能看到她高高的举起小手回答问题了,课下也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了,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真正尊重学生了吗?

    然而,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真正触动了我心底的“尊重”两个字。看完文章的那一刻,才惊觉我们只是把尊重孩子挂在了自己的嘴边,表演式地尊重了一下,而没有真正地落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头。

    文章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大雨天,一位美国的教育学专家来中国一所学校做场讲演,途中的一段路正在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时间,人流如织,泥水雨水自行车小汽车交织在一起,路面上积水一块块的,车轮飞过,多半躲闪不及地会被溅得泥头土脸。车行驶到这条路,这位专家立刻一边摆手一边扯大嗓门儿叫“NO、NO、NO”。原来,他是担心飞转的车轮把泥水溅到行人身上,接着他对司机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这段路上不得按喇叭催促行人和其他车辆;二是遇到小水潭要先让行人通过。当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只一个理由:因为我们坐的比他们舒服。他说,“尊重”就是你别弄脏人家的衣服,而不是弄脏了之后再去道歉和清洗。

    细想,虽然我们总是在说着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也总是在朝着这方面而努力着,然而往往还会在最不经意间会暴露出最深处的思想的根。

    记得最近一次课上,学生在做着练习,我来回巡视着,王浩然没有做题,而是紧紧的捂住自己的本子一动不动地坐着,我看到后问他:“你干嘛呢?”“我怕她看我的。”我知道“她”是指他的同桌周芷伊,当时我心里暗暗想笑,心想:别开玩笑了,她看你的,你不看她的就行了!我检查了王浩然的作业,却发现他真的做的非常好。他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举动,应该是源于他对自己的自信。而我,却这样想孩子,当时的我真的为我的可恶的想法后悔极了,我的手在他的小脑袋上转了一圈又一圈,不知道可爱的孩子有没有感受到老师的歉疚。脑中再次响起“尊重”就是你别弄脏人家的衣服,而不是弄脏了之后再去道歉和清洗,那一刻,我感觉真是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面对新时代,新一代,愿我们每个教师真正做到关心着车外同一马路上陌生人的衣服和心情,饱含爱心、尊重,做好我们的教育!

    真的,我们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