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 庞博 夏宏嘉


摘要: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规划师职业能力的需求,对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及其基本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基本素质、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优势与特色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AHP法,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1-0032-04
目前,中国正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节约、合理、高效地利用水、土、能源等各种资源,促进城乡低碳、集约、高效发展及社会利用群体的包容性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1-2]。城乡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公共政策[3],城乡规划是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要求规划师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中国目前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近200所,城乡规划教育在数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但各院校的办学背景和办学实力均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学校而言,如何使学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学校培养的城乡规划人才在具备本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有专长,如何使培养的城乡规划人才能够满足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职业需求,都是高等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2011年黑龙江省启动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成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并将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了学校
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培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4-5],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在学校得到了充分培养和锻炼,并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文章在分析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及其基本素养的概念
(一)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是指以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为理念,以城乡和
谐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在城乡规划的编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建设实施管理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5]。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办学背景及所处的地域环境,考虑地方和区域的城乡建设发展需求,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常要体现学校优势的教学资源,突出办学的特色,使城乡规划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较突出,在省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
(二)基本素养
职业基本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是指具备较高的城乡规划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人文修养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具备处理城乡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能力,并具有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素质。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养是指在具备城乡规划职业一般素养的基础上,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与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二、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的影响因素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呈现的综合品质,主要影响因素有基本素质、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优势和特色等。
(一)基本素质
首先,规划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为导向,将“城市空间效能、城乡协调发展、低碳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利益”等作为核心价值观,在专业实践和专业行为中能够为公众利益服务,同时还应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使规划师熟悉和了解现代的国际城乡规划理念,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有利于工作中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利于交流与合作。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含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若干子系统,这就要求规划师能够协调处理城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促进规划师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进行合作,并依靠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另外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也是规划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专业核心理论知识
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是城乡规划的本体理论。城乡规划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均很强的职业,城乡规划的本体理论影响城乡规划研究与城乡规划编制。掌握扎实的城乡规划本体理论是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缺失城乡规划本体理论,人才培养将成为空中楼阁。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出版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明确了由城市与区域发展、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空间规划、城乡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实施五个领域组成的专业知识体系[6]。为此,各高校应依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将城乡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10门课程作为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理论素养。
(三)专业相关理论知识
社会经济分析和研究在城乡规划编制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同时,城乡规划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特点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3],因此规划师还应具备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善于将上述相关知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使得所完成的城乡规划方案更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和发展。针对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开设公共管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政策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与实践能力
“低碳、生态、民生、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题。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将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而需要规划师在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低碳生态城建设”的同时,具有比较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这些复杂的新型城镇化问题,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特色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生应从社会调研、方案设计、项目评审、成果审批等各个环节掌握城乡规划的综合思维过程和专业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应具备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作出科学预测和战略判断的能力,同时还应考虑规划方案对不同群体利益的影响,具备公正处理和共识构建的能力。美国高校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调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7]。
(五)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规划师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是指具有城乡规划专业特征的,对规划设计理念、意向的解释说明能力,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种表达形式。一方面,沟通、汇报、论证是规划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在与领导、专家或业主汇报沟通时,准确、清晰、简洁、连贯的语言表达
能够将抽象的规划设计意向解释说明清楚。另一方面,文字提炼、文字归纳、文字撰写也是规划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六)优势与特色
优势与特色是指在学校多年办学经验与教学积累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等,并使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职业能力,表现为方案表达能力、规划管理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或工程实践能力等。优势与特色是一所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立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毕业生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职业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黑龙江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背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省属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凝练并形成了“4+1”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加强了新技术的理论教学与应用,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规划CAD与Photosh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遥感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具备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解译及空间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广泛采用了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年来,毕业生以“会设计、懂技术、能吃苦、动手能力强、从业适应期短”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在就业竞争中胜出,一些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设计院、规划管理部门的业务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
三、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以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为目标层(O),以素质、知识、能力为准则层(C),以基本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指标层(B),将各影响因素中的若干方面作为因子层(I),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指标层中,包含基本素质、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优势与特色6个指标。在因子层中,包含23个因子。该指标体系可以为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思路、借鉴和参考。
四、结语
优势与特色是一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高校需要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黑龙江科技大学通过不断优化的课程体系和“4+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多次在国家综合社会实践作业评优中获奖,毕业生“会设计、懂技术、能吃苦、动手能力强、从业适应期短”已渐渐成为专业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并进一步促进了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为“质量型、均衡化、低碳生态型”的城镇化[8],因此,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和规划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关注“经济、生态、文化、土地、民生”等问题,具备协同创新能力,是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究与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大城市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3, 57(4): 114-119.
[2]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 34(6): 84-95.
[3]石楠, 唐子来, 吕斌, 等. 规划教育——从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 2015, 39(1): 89-94.
[4]姜云.面向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城市规划原理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6): 50-53.
[5]姜云, 张洪波, 王宝君, 等. 城乡规划特色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3): 13-16.
[6]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张建, 吴娜.中美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教学对比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1): 98-102.
[8]仇保兴. 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J]. 规划师, 2010, 26(7): 7-12.
(编辑 梁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