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研论文品质提升的“智慧”路径

    王恒富

    摘 ? ?要:论文写作是教师自我研修、自我完善、追求成功的重要途径。写作需积淀“慧根”,做到事业有“情怀”、职业有“情感”、生活有“情趣”;写作需独具“慧眼”,善于从现实难题中寻找“切入点”、从自身特点中寻找“立足点”、从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写作需灵动“慧悟”,做到在行动中“颖悟”、在反思中“省悟”、在叙事中“顿悟”;写作需永葆“慧心”,做到研究素养守“初心”、谋划课改有“真心”、捕捉问题讲 “匠心”。

    关键词:思政论文;品质提升;“智慧”路径

    论文写作是教师自我研修、自我完善、追求成功的重要途径。江苏许大成老师在《中学政治教研论文品质提升的路径探寻》一文中曾说:“提升中学政治教研论文的品质,需要我们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教育实践中,置身教育现场,直面教育困惑,用一颗对新课程改革的敏锐和敬畏之心,去实践、去阅读、去体验、去探索、去表达!”这样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而又无愧于时代的佳作。本文以近年来《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以下简称《教学月刊》)上刊发的部分论文为例,进一步谈谈中学思想政治教研论文品质提升的“智慧”路径,希冀为思政课教师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写作需积淀“慧根”

    写作是充满智慧而又十分艰辛的活动,需要滋养自己的灵魂、丰富自己的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在教育教学上具有“慧根”的教师一般都是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十分注重日常积累,充分关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之所以能取得教学成功与他们“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是分不开的。

    1.事业有“情怀”。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由有情怀的人写出来的。有教育情怀的人才能对教育理念有真知灼见、对教育现实能洞若观火、对教育的未来想参透领悟、对教学艺术会阐幽探赜。教育家晏阳初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回国后,立志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努力从事平民教育,把自己一生献给劳苦大众。他来到河北定县组织扫盲、改良农作物与畜牧品种、兴建剧场与电台、创办《农民报》等,一干就是10年。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博大情怀,他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至今仍闪耀光芒。在《教学月刊》发表文章的教师大都是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们本着对事业负责的可贵精神,研究新课程,践行新理念,不断写出反映教育本质、闪耀教育智慧的好文章。

    2.职业有“情感”。好文章应发自肺腑,抒真性情、表真情意,能打动人心。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投入情感、保持定力、不断坚守的修炼过程。这种情感因何而生?一是源于对工作的热情。他们是为了改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写,是为了提升本职工作的实际效率而写,是为了更好地积累真知、增长才干而写。二是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激发出的研究热情。不少教师堪称是学习方面的楷模。他们根据自己实践需要,灵活地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文章。翻阅《教学月刊》部分文章的参考文献可以发现,教师们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虚心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认真聆听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努力按照懷特海指引的《教育的目的》前进,等等。工作中激发的强烈情感为他们不断研修提供了精神动力,在不断学习中积累的深厚理论底蕴为他们的选题和写作提供了理性坐标和智力支持。

    3.生活有“情趣”。教育界的优秀作者往往是具有生活情趣的教师。他们修炼定力,远离浮躁、静下心来,不断追寻内心的舒展和人生的丰盈;他们有健康向上的心态和挑战自我的空间,能创造乐趣、体验快乐。为什么北师大李晓东教授的论文既有理论前沿的高度和深度,又有一线教学的温度和效度?我们可以从他的网名“行与思”中探寻他生活的轨迹和情趣:他经常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间穿梭,作讲座、观课堂、听汇报、提建议;他编撰教材、深入课堂、接触教师、关注学生,从不放弃在“行走”中的思考,一篇又一篇文章也往往是在飞机上、高铁里、宾馆中构思和撰写的。江苏的顾润生老师喜欢在观赏盆景中愉悦心情,在种花养花中陶冶情操。“笑看花开,是一种宁静的喜悦;静赏花落,是一份随缘的自在”。浙江的王国芳老师总喜欢一个人“宅”在家里,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从写作中享受生活,在观看足球比赛中驱走疲惫、放松情绪。从三位教师的生活来看,写作确是一种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没有高雅的生活情趣,是不能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的。

    二、写作需独具“慧眼”

    论文写作时,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写什么。其实,教育教学才是写作的源泉。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看似单调、平淡的教育教学生活,就会在日积月累之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由对教育教学的“视而不见”走向“独具慧眼”,从而让平时的工作及生活在自己的笔端流淌。

    1.从现实难题中寻找“切入点”。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中小学教学研究要从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背后去发现问题。从课程、教材到课堂,从教师、家长到学生,从课堂提问、课堂展示到课堂练习等都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作为站在时代前沿、提供学生精神食粮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善于从现实难题中寻找写作的切入点。例如,现在初高中思政课都开始使用统编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教学容量大,课时明显不足,法治教学难度明显加深,文本呈现、知识逻辑较过去教材明显不同,存在栏目众多如何处理、教学活动如何开展等问题。如果教师能自觉捕捉鲜活的教育教学话题,勇于探索在改革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边教边改,边改边思,定能抒写出散发时代气息、又能促进改革向深处发展的优秀论文。这样的写作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价值得以升华的过程。

    2.从自身特点中寻找“立足点”。不同的教师由于从事的角色、成长的经历、积累的经验、教学的水平与能力不同,在个性上也存在差异,要获得写作上的成功必须从自身特点中寻找立足点。作为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重要成员的李晓东教授解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确是轻车熟路;在议题式教学上已著书立说的江苏沈雪春老师借此类话题自成一家;长期从事思想政治高考研究的重庆肖志农老师更关注“高考政治试题评价取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来自一线的江苏王锦飞老师则不断思考“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知识教学路径探索”等。一个有理想和职业追求的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并为之不懈努力。正如王国芳老师所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植根于这片沃土,善用六面“镜子”来照亮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借平面镜自省、借显微镜察微、借凹面镜聚焦、借内窥镜深入、借瞄准镜定位、借望远镜拓展。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3.从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体现了教师的特长和教育智慧。围绕成功经验形成的观点、论点或课题进行研究,往往更容易深入,也更容易展开。顾润生老师做过班主任、当过校长,又多年从事德育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在此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因此,他写的《德育学科“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建构》一文,对知行合一的德育价值、基本流程、实施策略等的理解才那么的深刻、独到和富有远见。笔者曾有幸听过从教30余年的山东王有鹏老师的课,王老师的语言抑扬顿挫而且幽默风趣,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富有逻辑。因而,他写出质量上乘的《追求独具匠心的板块教学结构设计》一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写作需灵动“慧悟”

    北宋张载有言:“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教师写作的灵气来自自身的“悟性”。这种慧悟就是在写作中的想象力、理解力等能在瞬间积聚碰撞,是心灵的闪光、心智的飞跃。有了这种慧悟才会有透彻的学理分析、正确的思想理论、真理的强大力量。

    1.在行动中“颖悟”。教研工作从来不是额外的工作,教学和教研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真正的教学活动有着科研的性质和色彩。只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困惑、怀疑、焦虑,从而产生探索的“颖悟”,并能产生动笔写作的冲动。江苏周智宁老师在教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后,感悟到应该构建课堂结构,做到有形;应当凸显关键元素,做到有神;应当培育核心素养,做到有根;应当落实立德树人,做到有魂,于是《有形、有神、有根、有魂》一文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辽宁谭晓铁老师设计高中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问卷,并把组织高中调查中的所感所悟写成了《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一文,文中富有创见地引导教师开发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两位教师创作的灵感,是在行动中获得的,其研究的问题都来自教育教学实践。

    2.在反思中“省悟”。课堂是留有遗憾的艺术。教师从事教学反思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符合理性并最终达到“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得意之处、失误之处、学生见解、别人建议、教学问题等都值得反思。当然,这里的“反思”不是简单的课后回顾,而是以教促思、以思促研、以研促教。山东周文君老师善于从日常听课评课中反思道德与法治课堂成就文章《课堂教学因何而精彩》;江苏赵定建老师从经济学角度反思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故事情节感叹《救命药为何救不了命》;陕西朱文静、陈治儒老师能从日常的植树、养马中反思哲学、经济学道理构思出《植树、养马与教学》。这些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书本知识能融会贯通掌握、对教学问题能触类旁通解决、对事件事物能灵犀相通感悟。

    3.在叙事中“顿悟”。所谓顿悟,即思考于平时,得之于顷刻。这种灵感的产生是教师长期积累、探索、归纳、总结的结果,但又在短时迸发出灵感的过程。有人曾问钱梦龙先生:“你的教学观,从酝酿到成熟,总共用了多少时间?”钱老回答:“至于时间,说长,很长;说短,很短。短,只在30秒的瞬间就完成了;长,期待这‘瞬间的到来,我准备了整整30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事情。如果我们能用叙事的写作方式把这些生动的事件,用朴素的语言加以阐述,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山东黄万强老师从一位中学教师激情朗诵《将进酒》并迅速成为网红一事联想到应《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陕西任长安老师从一位老太太到三个水果摊买水果的经历得到启发写成了《卖水果藏着“课改”的学问》;浙江李霞老师在对一名“后进生”进行教育中有所体悟,写成了《后进生的闪光点》。其实,在上课、听课、评课、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能把见到的、听过的、自己经历的一件件事记录下来,并整理出来,把一个个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就会形成美丽璀璨的珍珠链。

    四、写作需永葆“慧心”

    如果说摄影是用镜头捕捉美丽瞬间,画家是用色彩描摹精彩世界,那么教师写作则是守教育之热土,撷教学之芳卉,汲生活之营养,拓问题之辽阔,显慧心之独特。思政课教师在写作中应当秉持初心不忘,立德树人;拿出真心,与时俱进;保持匠心,静待花开。

    1.研究素养守“初心”。思政课教师应成为不忘来处、永葆初心的教育教学的耕耘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发展的最鲜明主题。思政课教师应努力从大格局、大变革、大课改中寻找主题,但又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应努力通过实践,去追问、反问、推论和联想,从而抒写出散发时代气息的优秀篇章。正如王有鹏老师所说:“如今,核心素养的概念几乎无人不知,核心素养的口号几乎人人能讲,核心素养的提法可谓铺天盖地。”但李晓东教授、王有鹏老师等为什么仍研究这些问题呢?被新时代所感动、被中国伟大复兴所触动、被思政教师使命所推动、被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所驱动成为他们永恒不变的初心。向上的学科专业情愫、强烈的责任担当、勇于创新的专业精神是他们努力研究重大问题的强大动力。

    2.谋划课改有“真心”。好论文需要作者“痴心不改”“激情不变”,保持真心,保持真我,更需要改变思路、调整战策,做到高位思考、换位思考、错位思考,形成独特风格。论文写作切忌老调重弹、拾人牙慧,更不能裹足不前,而需要另辟蹊径,从反面、侧面、横向、纵向、综合来思考论文的主题。老报人邓拓生前也曾开玩笑道:“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见,即使是水平很高的贤达,也曾为写出一篇好文章而“头疼”过,也正是这样的真心投入,才成就其文章的精彩。当然写文章不是用以哗众取宠、博取别人的掌声和眼球,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如果每个思政课教师都有这样的真心,我们写出的文章就能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进而达到“悦志悦神”的境地。

    3.捕捉问题讲“匠心”。匠心别致,遂成大观。一首好歌能动人心弦,一出好戏能赏心悦目,一部好书能回肠荡气。但好歌、好戏、好书是由独具匠心的人创作而成的。备课和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做到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泰斯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过七次之多;海明威则说:“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一个教师要写出好文章也应当有工匠精神,在思考标题时,做到主题突出、凝练概括、多维透视、生动传神;在思考小标题时,做到句式统一、简洁精练、逻辑严谨、内敛聚焦;在思考内容时,做到源于真实、高于现实、材料丰实、论点靠实、论据翔实;在谋篇布局时,应考虑让文章更具价值、更有内涵、更上境界、更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