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回归

    刘志燕

    中图分类号:D41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 1145(2020)2- 110- 02

    摘 要 维护企业员工根本利益,是企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确立员工主人翁地位,深刻认识其地位的重要性,认识企业员工当家作主存的相关问题,才可能对员工地位进行提出创新性思考,深化对员工地位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员工地位 现状 问题 思考

    一、确立员工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性

    (一)体现了企业员工当家作主的政治精神

    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和内涵,是社会与政治制度在企业的一种缩影,关系到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的发展与稳定。企业作为政治和社会的一个具体“单元”,以人为本,突出员工的地位,积极发挥一个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是政治、经济、社会对企业的根本要求[1]。在积极倡导人本精神,突出人本价值的变革下,企业员工所体现的地位与利益,所表达的愿望与诉求,所要求的自我价值与员工个性,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性表现,也是继续推进改革,促进企业更大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作为企业主体,员工必然会有相应的政治愿望与诉求,必然要在法定的范围内通过自我地位的强化来表达自我意志,并且在表达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诉求。员工当家作主必然存在的自我作为,也是员工主人地位的意一种再现。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等的不断演化,员工主人地位必然会进一步得以强化,员工所体现的政治精神会更加丰富化,形象化,主人翁地位也会随着国家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而走向深入,必然要更多地体现出员工地位的丰富形态和运作绩效,对政治精神的体现亦更为博大,因而对政治建设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二)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员工的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从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要素看,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员工的文化,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在企业和员工身上的形象性表现[2]。从企业文化体系、理念的创新与提升、企业行为规范设计、视觉识别体系建设、文化推进系统思考、文化建设规划、构建文化培训体系、企业形象与品牌建设等多样性文化建设实际成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具体参与。没有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做坚实后盾,企业文化建设则一事无成,更不可能实现企业的现代管理和现代经营。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衡量指标,是企业内在凝聚力、中心力表现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延伸和巩固员工主人地位,没有企业文化与交流的底蕴,很难想象企业会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会有公信度极高外部形象,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主人翁地位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员工的政治待遇落实不够

    相关对此资料表明,目前,企业员工被动从属、依附企业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一些企业中,员工往往受到压抑和排挤,缺乏自身应有的尊严,他们的才干、潜能也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政治待遇没有予以积极落实。这表现在员工在企业没有真正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没有真正融入企业环境。他们不了解企业,不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仅仅自认为是“打工者”或简单的“劳动机器”,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各项政治权利;有企业工会组织的,也常常“摆架子”,形同虚设作为不力,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工会没有真正独立开展工作,维护员工利益的良好条件与实力,没有条件或能力在独立开展有效的工作中,代表企业员工行使国家赋予的相应的政治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员工对国家法律法规不了解,一些企业大搞“愚民政策”,对员工应该知晓的国家相关的文件、政策不传达,不贯彻。

    (二)员工的经济地位被弱化

    企业常常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经济上对员工不公平,甚至以违法违规的种种举措侵害了员工的经济利益。调查表明,一些企业员工遭受经济侵害,甚至遭到明目张胆的经济剥削的问题比较多,一些企业员工因经济待遇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员工经济地位被虚化或弱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员工收入被企业任意制定的标准所束缚。一些企业打着“效益为中心”的幌子,在一个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制定或暗地改变员工的收入标准,模糊劳动收入界限,降低员工应有的收入水平。这些企业以打卡、绩效分配、“红包”等方式,不公开员工个人收入情况,以所谓“梯次工资”或“等级深入”划出员工不同的收入档次。特别是对员工基本工资以外的应有的附加性收入,常常以暗箱操的方式进行,在经济上对员工“分而治之”,或任意拖延员工工资;二是随意加班加点,重大节假日不按国家相关规定办,不发或少发员工应得的工资补贴,或以“补假”冲抵。至于每周只休息一天,以及每天工作量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时间的情况更为普遍;三是员工的医保、社保不落实,要不拖延拒缴,要不按最低标准办理。

    (三)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员工素质对员工自身地位的提高关系极大。相当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亟待加强。员工自身营造主人翁地位的意识、范围、环境的能力依然较差,状况尚比较突出。从当前员工队伍的自身素质来看,队伍文化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尤其在一些建筑、运输等企业中,有相当的员工属于所谓的“农民工”,他们长期靠简单劳动来维持生计,缺乏主人翁意识,自身难以担当主人翁重任;在编在岗员工的培训、继续学习工作明显滞后,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思维定势难以改变;部分员工工作环境稳定,待遇相对较好,思想保守,墨守成规,视野狭窄,已满足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缺乏竞争与风险意识,淡化了主人翁的重要作用;一些员工面对改革没有思想与意志的准备,认为改革就是对着自己开来的,抵触情绪大,消极不安,担惊受怕,唯恐自己的岗位、待遇等有所变化,这种恐惧与不安,谈不上去自身理直气壮地去做企业的主人。

    三、确立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再思考

    (一)必须深化企业改革的相关配套

    当前的政治、经济改革配套尚需加强与深化,二者必须要进行综合配套。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员工利益的大事,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的细化与系统化尤其要予以高度重视,须先行一步。要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员工利益的落实,就必须要做到:一要相关企业发展的法制或政策有运行机制要法制化、专门化、经常化、科学化,有自身的权威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确立企业员工地位提供强力支持。二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企业改革内容,扩大人本内涵,要加强宣传,促进学习,不断丰富理论与实践,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切实回答或解决企业改革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三是要充分依据企业现状,抓住企业存在的员工地位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工作。如企业的责、权、利优化置配、企业人本精神体现的形式、企业差额分配界定与限制、工会与职代会组织强化进程、员工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的具体落实、企业民主管理与制度建设,等等,都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二)必须加强企业工会建设

    工会必须加强改革的同时,要在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和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创新自身的工作规律、工作特征与社团个性,积极确立自身工作中心与特点,突出自身个性,在工作形式与内容上不能类似企业党组的一个工作部门,突破长期形成的僵化的工作模式,真正形成工会自己的特色,从而真正在员工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加强企业工会建设,进一步突出工会作用,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将自己的“配角”转换为真正服务于员工的“主角”:其一,把监督权、参与权等落在实处,不走过场、搭架子。要积极争取在完善监督权等基础上,敢于创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到工会具体的执法权、裁决权等,真正地扩大工会影响,力争发挥更大的作用[3]。其二,工会自身建设要加强,要切实提高构成人员的学识、工作能力、政策水平、维权能力、综合素质等,同时要主动出击,利用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改变工作环境和完善工作条件,形成自己的综合实力。其三,工要切实抓好的班子与人员配备,搞好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形成自身的立体工作系统,建立自己的综合工作面,展开有效工作,形成自己的长效机制;工会还必须与妇联、共青团等加强横向联系,形成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工作局面。

    (三)深化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

    企业员工自己的塑造员工主人翁形象最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要使每位员工员工发挥积极作用,珍惜主人的权利,履行主人的义务,有工作激情,有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有自己的凝聚力,有自己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要站在相当的高度上,运用经济、政治、管理等多种手段,让员工认识主人地位,懂得主人地位,爱护主人地位,把员工的责、权、利统一在主人翁地位的确立与维护上[4]。在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要明确员工对企业应该承担的生存与发展的责任。这就还做最基本的到“四要”:要具体要给员工提供宽松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营造员在企业有“当家作主”的氛围,做到意见有人听,心曲有人管,反映有下落,解决有结果;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加强员工的技能等学习,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倡导员工的自我表现的能力,焕发潜能,对企业的综合发展、管理体系建立等等,都要让员工们积极献策出力,使其有“主人翁”的实在感,优越感,骄傲感;要具体做好企业领导者听取员工意见,发扬民主管理等制度的建设,以建立领导者信箱、网络平台交流、热线联系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使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好、有效果。

    四、结语

    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如确立关系重大,涉及到员工的根本利益,确立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从新形势出发,把员工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到员工主人翁地位真正的确立予以全新的认识,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共识,真正在机制与系统上予以保证,真正在行动和效果上力争统一,那么,企业与员工就会患难与共,齐心协力,就有了自我发展与自我壮大的根本动力,员工就有了自我激励与自我创新的基点,有了积极参与改革的物质和精神的动力,企业才真可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步入现代企业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帕斯卡爾.刀口上的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美]罗宾斯,贾奇.组织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美]亨利?西斯克.工业管理与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许晓军.中国工会的社会责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