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必行”:以古典诗词为载体的景点解说

    张巍巍

    中职学生虽然经过多年古典诗词的学习,但积累不多,理解和鉴赏水平有待提升。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育思想,我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文本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收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些优秀诗篇。这是蕴含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单元:南唐二陵、柳永纪念馆、东坡赤壁、辛弃疾纪念馆、晏殊故居祠堂、李清照纪念馆。对于导游中专班的学生,需要具备撰写、讲解、朗诵、表演等能力。“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专业课学习使他们对“讲解”的口语表达形式比较熟悉,本单元“诗在必行:以古典诗词为载体的景点解说”的项目学习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景区景点。一课一景,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在两个星期的学习时间内挑选三篇课文,完成“三课三景”的解说任务。下面以《雨霖铃》为例,谈谈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前,以景定向,进行小组人员的分工,完成《雨霖铃》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的学习资源进行《雨霖铃》的学习,完成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品鉴,然后搜索景区,锁定景点、准备解说。

    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图书馆等了解与柳永有关的景点,并以福建武夷山的“柳永纪念馆”为对象,每个小组挑选其中感兴趣的景点照片,编纂解说词,并用ppt的形式加以呈现。

    第一小组的同学抓住一座楼阁门楣上的“一代词宗”“白衣卿相”进行展开,小组代表这样解说道:“走进了这座仿古建筑。一抬头就见高悬的两块巨大牌匾,一为‘一代词宗、一为‘白衣卿相。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门致力于写词的文人。‘白衣卿相,乃柳永自视为未入仕的卿相。”这位同学能讲解出主要内容,措辞合乎规范,没有语病,但语言不够通俗易懂。师生讨论后修改为:“现在,我们走进的是一座仿宋建筑,古朴典雅,门楣上写着‘一代词宗‘白衣卿相。为什么说柳永是‘一代词宗呢?因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门致力于写词的文人,他的作品流传广泛,以至有人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白衣卿相是柳永自称,他说自己是未入仕的卿相。”并由此带出柳永的词《鹤冲天》,师生齐读“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第二组解说的是柳永全身站立像,但学生的解说词并没有体现柳永的气质特征,语言平淡无味,缺乏情感——大家向这边看,这是柳永的雕像,他拿着一本书站在一块大石头旁。经过师生的讨论,解说词改进为:在纪念馆大门前的绿色草坪上矗立着柳永全身站立铜像,他右手拿着书,左手靠背撑着扇子,戴着儒巾穿着布袍,神态潇洒安详,好像在一边行走一边吟诵诗歌。这座铜像高2.6米,四方基座由花岗岩打造成,高1.34米,基座正面镌刻着柳永的生平简介,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抔土还乡碑记”几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碑文写着:“ 公元二○○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

    下面再看第三组解说词:游客朋友,现在展示在您面前的雕像是《雨霖铃》的词意展示。柳永离京赴任时,他的知己为他送别,难舍难分,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组同学选择的也是与《雨霖铃》的词意展示有关的雕像。这是一幅灰白浮雕,展示了柳永在冷清、凄凉的秋天,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不由得发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落寞与感慨。

    古典诗词不仅为景点增色添彩,甚至孕育了景点,为景点旅游提供了深刻的审美文化价值。小组依据ppt依序简介景区,在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并准备课堂解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景点解说也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

    项目教学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5分钟,学生需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需要上网整理信息,课堂只是一个资源共享的中心,學习任务被辐射到了课外。各组同学尽可能去收集有关信息,呈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古诗词知识,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这对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才能专长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