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风俗文化,开掘习作的源头活水

    沈志薇

    

    

    

    [摘 要]作文离不开生活,学生只有积极体验生活,并学会就地取材,才能有内容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可通过引导关注生活中“风俗文化”这个点,教学生学会积累素材、丰富素材、活用素材,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风俗文化;积累;丰富;活用;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88-02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的话道出了作文的外延便是生活。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作文离不开生活。所以笔者平时训练学生作文从来不只拘泥于教材的要求,喜欢就地取材,喜欢挖掘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其中关于“风俗文化”这类主题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但开展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引导学生聚焦这个题材,体验过程,及时捕捉写作素材进行习作教学,一定能够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深化“一种”,迁移“一类”的效果。

    一、搜集“风俗”,积累素材

    1.教材引路,关注“风俗”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选编了一组课文,其中《古诗三首》以时间先后为序,展现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礼俗、景象及与之相关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后在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或介绍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是节日中发生的事情。为了指导学生写好这篇习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

    我们的家乡“象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地方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学生由于受平时参与不多、关注不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活中很多风俗活动体验学生没有一一亲历,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对他们来说似曾相识又觉得陌生。教师如果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家乡风俗的音像或者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就能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模糊的记忆,在传承和演绎传说的字里行间深入了解家乡风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升腾出热爱家乡的乡土情结,激发学生关注探究这一主题的兴趣。如:《非遗时光——象山“七月半”,古老又神秘的一个传统节日》《品味象山——我们的节日》……

    2.调查搜集,了解“风俗”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趁热打铁,鼓勵学生利用课余开展综合性学生活动,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地方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风俗,每个节日或者风俗里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教师提供课外调查的表格,指导调查收集的方法。

    3.交流分享,整理“风俗”

    这是一次历时比较长久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在一个阶段的了解、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继续开展调查了解,通过几个阶段的调查搜集,总结学习,学生会比较全面地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领略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每一个阶段都要对以上表格材料进行整理完善。

    二、体验活动,丰富素材

    1.班级组织“过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亲身接触,亲历过程,才能有细致观察,才能产生真实、深刻的感受;自己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文章。为了指导学生写好第一篇“风俗”主题的习作,笔者就抓住“立夏”这个契机,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过这个传统节日,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观察,及时做好了解调查访问的文字记录:查阅资料了解“立夏”含义、交流本地节日风俗、观察家长煮蛋过程、准备线绳学习编织蛋络、举行碰蛋比赛。过“立夏”的经历给了学生独特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彼此交流发现和感受的兴趣,并于不经意间引导学生从“无意观察”转向“有意观察”,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参与其他节日

    班级里不能组织活动的传统节日就发动家长带领孩子认真“过节”。每一个传统节日或者地方节日到来之际,都要提前给家长和学生布置“过节”的任务,指导学生详细记录过节的过程和自己了解到的材料。每一次亲身体验不光给习作储备丰富的素材,也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从陌生到熟悉,投入自己的情感,在习作中就会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有利于教师的过程跟进,为了解习作学情提供依据。

    三、多篇拓展,活用素材

    1.根据主题,确定文题

    亲身体验活动之后,学生就有了习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可以根据各年段的单元主题和习作内容引导学生活用积累的素材,写出多篇习作。如“端午节”中积累的素材可以应用于以下不同年段不同单元不同主题的选材需要:

    2.思维导图,搭界框架

    确定主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习作素材进行整理、选材,然后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习作构思。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为学生习作提供向上攀爬、获得提升的支点。

    3. 例文支架,学习表达

    (1)着眼要素,明晰方法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文化”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在这一单元中能集中体现单元习作要素的精读课文是《纸的发明》《赵州桥》。《纸的发明》一课引导学生梳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按着步骤一步步把“改进造纸术”这段话写清楚的。《赵州桥》则是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把石栏上龙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把赵州桥的美观这段话写清楚了。

    如果描写“立夏”的蛋和“端午”的粽子,或者煮蛋、包粽子的过程都要落实“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个语文要素。

    (2)例文引路,提炼写法

    针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可提供课文或名家范例、教师下水文、学生优秀习作等多种例文,为学生提供学习表达的“拐杖”。

    如学生要写《粽子的制作》,教师可以以五上第五单元说明文《风向袋的制作》为例,引导学生提炼写法:先介绍制作材料和准备工具,再运用“第一、第二”等词语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有条理地把制作过程介绍清楚。如学生要写《象山的端午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六下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的写法:运用详略结合、抓住重点的方法写出本地传统节日风俗的特点。

    一次“端午节”的体验就能够提供如此多篇习作的素材,就能够给予学生多次练笔实践的机会,如果能够紧紧抓住其他传统节日或者地方习俗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就地取材,学生就有了习作的源头活水,学生有过亲身经历,更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聚焦“风俗文化”,开掘出习作教学的源头活水,让学生习作走向开放,走向生本,走向实践。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