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主持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李琳

    【摘 ?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生态。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出现已对播音主持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职业主持人,应当正确审视技术所带来的传媒变革,思考并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自身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积极探寻破解“本领恐慌”的有效之道。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主持人;挑战;机遇

    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媒体变革,形成了全新的内容生产和多元的传播方式,正在重塑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与新技术同期而至的变革,也给职业主持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19年的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主持人撒贝宁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搭档——虚拟主持人“小小撒”。“小小撒”可以十分逼真地模拟撒贝宁的声音、眼神以及动作,观众能闻其声也见其形,其所展现的立体化的形象和妙语连珠的主持技能,从实际效果看,风头并不输于撒贝宁本人。

    “看来现在到了我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撒贝宁抛出的这句话,看似一种自嘲式幽默,实则道出了技术变革影响下主持人这一职业未来的样态。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到来,有人兴奋,也有人担忧,“他们”到底会不會抢了职业主持人的“饭碗”?未来播音主持领域还需不需要职业主持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探讨一下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电视行业变革

    事实上,国内媒体对于人工智能主持人的探索和应用早已有之。2015年,由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亮相上海东方卫视《看东方》节目,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上岗的AI主持人。作为一名虚拟“女主播”,“小冰”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和音调播报当天的天气,其语言自然度能够达到真实人声的效果,并且还会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简单点评和提醒。这是科技和电视播音融合的一次重要突破,也使东方卫视《看东方》成为国内首个融人工智能高端科技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1]

    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播音主持的诸多场景,虚拟人的推出成为电视节目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创新之举。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隔8年重启主持人大赛,节目一开播便引起了业界和观众的热烈关注。与以往的大赛不同,本次大赛每一期节目都是一场虚实相映的电视“科技秀”——400名“在线大众评审”由人工智能技术加持,其“3D虚拟人”的形象作为代表出现在节目现场的虚拟评审席上,但实际上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节目进行的时候他们的真人远在千里之外。从节目中可以看到,这些“3D虚拟人”与真人形象相似度较高,针对选手表现进行点评时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也都十分一致,仿佛是观众的“数字孪生”。这一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解决了节目组组织观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实景演播厅耗资巨大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电视媒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播出、互动、制作等多方位打破限制,加速转变成为更加快速、高效、灵活的新型多元融媒体。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成功塑造的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的那位“小小撒”主持人,依靠的正是这项技术,此次“升级版”的应用,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与节目的可看性,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标志。[2]

    二、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预测报告,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全球近半数工作活动可以被机器人所替代。[3]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最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成为热门讨论话题,“播音员”“主持人”等职业被赫然选入其中,人工智能主持人的出现也让一些职业主持人开始感到压力,产生“本领恐慌”。技术正在重塑传播生态,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其在播音主持领域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工智能替代语音播报,二是人工智能成为数据能手。

    (一)人工智能替代语音播报

    智能语音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例如人们所熟知的高德地图语音导航功能,正是运用技术将林志玲、郭德纲等个性化语音制作合成,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乃至原汁原味的视听体验。在播音主持行业,智能语音播报则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种新样态。2018年初,纪录片《创新中国》在央视播出,这部展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解说词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在AI技术的支持下,主创团队重现知名配音演员李易的“原音”,其相似程度令人惊叹,可谓是“用科技的方式讲述中国科技故事”。节目播出后颇受好评,来自CSM媒介研究全国网数据显示,该纪录片播出期间,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收视率较上年同时段提高了17%,收视份额提高了10%。[4]

    可以说,得益于智能语音应用的渗透,现实主持人语音播报能够做到的“字正腔圆”,人工智能主持人也能做到;现实中的播音主持人每天工作8小时,但这些AI主播可以每天工作24小时,甚至一年四季都不休息。随着技术与传播理念的不断演进,人工智能主持人超长甚至不间断的工作优势,将使其在新闻传播场景中的应用频率提高成为一种必然,这对传统播音主持方式形成了补充和拓展,同时也对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挑战。

    (二)人工智能成为数据能手

    一档丰富的节目离不开优秀的主持人,优秀的主持人往往需要集采、编、播于一体,人工智能主持人具有强大的数据运用能力,在这方面的应用目前已有亮眼的表现。比如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的虚拟主持人“俎江涛”应用于新闻播报,运用人工智能自动生产和播报财经新闻,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又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再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AI主播,可快速搜罗全网相关的热点文章、网友的热搜评论等,通过大数据整合,可精准预测全国“两会”热词并快速呈现给观众,最大程度满足了用户多重的新闻需求。

    不可否认,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工智能主持人的诞生给播音主持领域带来了想象空间,成为当前传统媒体推进智媒体建设,提升新闻生产、传播效率和新闻价值的有效手段。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技术赋能,确实解放了不少人力,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否就意味着其可以完全替代人力?其实未必。事实上,在现实实践中,人工智能主持人与职业主持人相比,诸多方面仍旧无法比拟,职业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新闻深度以及情感温度,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一)语言艺术

    播音主持最基本的功能是准确无误地传递新闻信息,从这个层面上看,人工智能主持人确实能够取代现实当中的一些职业主持人。然而,主持人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话、串串词,播音主持本质上是一门极其讲究语言艺术的工作,主持人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作为连接受众和节目的重要纽带,主持人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形成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以自身人格魅力打造节目独特的样态,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甚至影响受众。

    提起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相信不少观众都不会陌生。一身工整利落的西装,正襟危坐,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新闻点评,他都能编出顺口又接地气的“段子”。在播报全国各地出现大幅度降溫的新闻时,他的口播语录是这样的:“这几天一推门,寒潮裹挟着冷风瞬间让你急速冷冻,连跳带蹦。上身毛衫棉衫棉毛衫,下身毛裤棉裤棉毛裤,从清晨到日暮,冷的是朝朝暮暮,哪敢露出脚踝和颈部,再用围巾紧紧的捂住头部,睫毛都会被冻住,你说零下多少度?”轻松诙谐的语言,实现了新闻播报的创新性表达,不仅突破了观众对于央视这一国家级媒体的习惯性认知,塑造了一种全新亲民形象,特色的语言艺术也成为了朱广权独一无二的主持风格,打造了个人魅力。

    (二)新闻深度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播音主持领域展现出了诸多优势,但不应忘记,新闻传播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其核心在于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人在价值判断方面的作用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一方面,人工智能主持人无法做到深入。比如一档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如何做好话题引导?如何调动受访者情绪?哪些内容需要继续追问?这些都需要恰到好处,做到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解读和分析。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主持人不能做到随机应变。临场应变能力是职业主持人经过多年经验积累练就的本领,人工智能主持人纵然可以代替播音,但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形势和把控主持现场。今年的央视春晚舞台有一个十分特殊节目:白岩松、水均益、康辉、海霞、贺红梅、欧阳夏丹6位央视著名主持人集体表演情景报告节目《爱是桥梁》。这是今年春晚唯一没有彩排的节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期而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节目组针对这一情势及时加入这个反映抗击疫情的节目。6位主持人现场饱含感情的报告,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奋战在一线的人员加油鼓劲,增强了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这份正能量的传播也恰恰展现了职业主持人无可替代的特质。

    (三)情感温度

    人工智能归根到底是机器,机器不具备人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很多情况下不能与人产生共鸣,无法契合人的情感需求。相反,一位有情感的主持人,往往能够将他们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阅历融入到节目的创作中,能站在受访者和受众的立场上感受对方的心路历程,从而实现情感融通、共情交互。

    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因为身体不便坐在轮椅上接受主持人董卿的采访。董卿站着采访,老先生需要抬头看她。为了照顾老人,也为了表达对老先生的尊重,每当要和许渊冲交流时,不等老人抬头,董卿便提前单膝跪下采访,短短3分钟时间,董卿3次俯下身子。这一系列的交流互动,董卿做得自然大方,既照顾到了老先生也让节目得以恰到好处地进行,这是职业主持人在节目中彰显出的人性魅力和道德情怀,也体现了人工智能主持人无法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温度。

    结语

    回到前文提到的“本领恐慌”之忧——人工智能时代,AI主持人到底会不会让职业主持人面临“失业”的窘境?目前来看,这种担心尚属多余,AI主持人可以帮助职业主持人从频繁的重复性播音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让主持人去做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说取代,那些只会念稿的主持人确实随时会被AI主持人取代。纵观业内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无不具备独一无二的特质和魅力,那些表达有艺术、思想有深度、情感有温度的职业主持人,永远是节目最鲜明的特色,而这些特质更是职业主持人自身不可替代的品牌力和核心竞争力。

    注释:

    [1]李颖.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1):80-82.

    [2]尹琨.主持人大赛“圈粉”背后“硬核”是专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9/epaper/d7120/d1b/201911/102565.html.

    [3]新浪网.麦肯锡:2055年全球近半数工作可被机器人替代,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7-01-18/doc-ifxzqnim4889403.shtml

    [4]《创新中国》:AI配音讲述中国创新故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11/08/46071198_777383219.shtml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