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下情境角色确认的三个维度

    王刚

    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与书面交流。近年来,不少高考作文试题设置了交际语境因素,要求考生在任务情境中以限定的身份构思行文。如2015年全国Ⅰ卷要求考生以“明华”为写信人,“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2016年全国Ⅱ卷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在三条路径的比较中阐述看法与理由;2018年全国Ⅰ卷则明确要求考生以“世纪宝宝”的身份进入任务情境完成写作;2019年全国Ⅰ卷、Ⅱ卷均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构思作文。而2017年全国Ⅰ卷规定考生“从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材料其实也隐性预设了写作者“中国青年学生”的身份。

    完成交际语境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根据任务情境调适、完善甚至重构自身言语经验的过程,而人是社会的人,总会有意无意地赋予自己一定的角色,基于特定的立场去体验情境,发表看法。而交际语境下的角色限定,旨在使考生设身处地,“以激活其角色体验,增强写作的临场感,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得体性和有效性,从而反映真实的语用能力”。如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考生必须准确定位情境角色,同在共情,才会有景可见,有情可依。然而不少考生却不能进入拟定的情境角色,依旧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理性地叙写或论述,致使写作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情境角色,值得好好研究。为论述方便,本文拟以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为例,探讨交际语境下情境角色确认的维度。

    一、特定时空:当下中国

    时空就是时间和空间,是物理学和哲学的基本概念。作为写作主体的人,是生活于特定时空中的具体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念总会受到特定时空的影响,因而客观存在的自然时空具有社会性和意义性。每一次写作,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有一个关于时空的基本设置,而这种设置常常反映了特定时空下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就交际语境写作而言,考生必须回到场景现场,置身于特定时空之中,进行“彼时”“彼地”的思考;因而特定时空就是考生确认情境角色、探寻价值意义的坐标,是写作者无法摆脱的“精神桎梏”。

    “劳动”这一话题并非首次出现在高考写作中,早在1960年就已经有过,彼时作文题目为《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在模拟考试中“劳动”也是一个高频词,这让不少人产生押中试题的错觉。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虽然又一次响亮地提出了“劳动”的话题,但是此次“劳动”绝不是过去话题的简单重复,毕竟时过境迁,考生身处的时空早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时间而言,半个多世纪已然过去,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原来由人工完成的劳动已被机器取代;体力劳动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新的劳动形态正在不断涌现。时代的变迁对劳动的意蕴及表现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种种表现也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如“劳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完成”的说法。考生如果脱离身处的时代(“此时”)或者说对时代具有陌生感,就不能对劳动做出合乎新时代的合理诠释。其次,题目中的“复兴中学”有味外之旨,话外之音。“复兴”二字表面上只是命题人对考生所在学校的统一命名,实则指向当下中华民族的国家目标或者说伟大梦想这一宏大主题,因而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就是“此地”,即写作时考生审视劳动价值与意义的特定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考场作文,包括不少下水文,只写到宏观笼统的劳动,并未准确定位情境角色所处的特定时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其实是要求考生以演讲稿的方式呈现劳动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的思考。因此,立足时代精神、聚焦复兴大业、讲好中国故事,才是此次演讲稿写作的根本目的。作文材料以时间纵轴展开,虽然先讲的是劳动的基本目的及文化内涵,但是它只是导出当下问题的引子,意在引导考生在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用时代精神丰富劳动内涵。考生就必须有理有据地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劳动的内涵与意义。比如,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还需要劳动?是劳动发展了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替代了劳动?某些体力劳动,如家政、客服、清洁工等职业被未来的人工智能代替,劳动的内涵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當科技、智慧、创造等成为劳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意义何在?人类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总之,特定的时空赋予认识以新的视角,而新的视角又必将带来新的理解。

    立足现实语境,直面当下问题,考生还必须回应命题者在材料中呈现的忧患意识。对当下中国部分青年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劳动观,考生必须理直气壮地予以反驳,通过演讲来说服他们,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与做法,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而劳动的基本目的及文化内涵,不是此次演讲的动因,自然也不是发出倡议的前提条件。如果只是抽象谈论劳动的目的及意义,就可能写成话题作文,偏离文章核心,也使演讲失去应有的现实针对性。

    二、特定身份:青年学子

    作者意识源于作者的身份确认,同时取决于作者的文化自信。情境角色确认,简而言之就是定位“世界中的我”;而文化自信,则是为了构建“我的世界”。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直接要求考生以“青年学子”的身份发表感触与思考,有利于唤醒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反映他们真实的思想状态。作为一名高三毕业生,也是即将步人大学殿堂的青年学子,理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思考职业规划,思考个人职业规划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以自觉担当接力奋斗的使命。在当下社会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学子的选择不仅有个体人生价值的思考,还应有顺时谋局、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长远考量。因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要求青年学子接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而青年学子只有充分认识劳动价值,直面当下问题,纠正对劳动的偏颇认知,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跑出一代人的风采与佳绩。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学子集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时代精神的践行者、民族复兴的建设者等诸多重任于一身,可谓任重而道远。

    青年学子是考生写作时的身份,而身份的认同往往意味着写作立场的选取。身份不同,立场往往有异。既然是青年学子,写作的立场就应当符合青年学子的身份,符合其价值观、世界观,既要写出自豪感、使命感,但又勿需故作老成、假装达观,说些不着边际的套话。若呈现出与青年学子年龄特点、身份特征不相符的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文章则易显得虚假、空洞,难以引起共鸣,达成应有的效果。

    考生演讲时的身份是复兴中学的学生,台下的听众是复兴中学的同学。因为是面向本校同学,听众是熟悉的,演讲的场合也是熟悉的,所以演讲要用同学们能理解的方式,要用他们能接受的话语与表达习惯,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居高临下。同时,演讲者不是领导,也不是老师,他与听众是同学关系。因此,演讲应是与台下的同学进行平和得体而又深入真诚的平等对话,对偏见的驳斥到位而不尖锐,切不可板起面孔训人;对同学们的呼吁真诚而不空洞,提出的“希望”与“建议”切合青年学子实际,而不是空喊口号。并且还要注意遣词造句,比如在发出倡议时称谓上宜使用“我们”,以强调演讲者与受众是共同体,理应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像这样的措词或许更符合青年学子的身份,而演讲也更具号召力。

    三、特定状态:“小我”与“大我”

    主客辩难是《庄子》以来伪立客主、借口代言的一种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能巧妙地、淋漓尽致地传达作者彼时彼地理想与现实、正确与错误等种种复杂观念的冲突与激荡。其实主客驳难既是一种言说方式,同时这种正反对立本来就是个人内心矛盾冲突的真实外现,是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也就是说,存在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等两种性格力量互相对立、互相浸透、互相制约的张力场。”因此,考生头脑中客观上存在着正与反、消极与积极、“小我”与“大我”两种思想的博弈。而另一方面,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交往方式之一,说理是以促进相互理解为目的的。“说”是表达、言说。“理”则有多重内涵,可以是一个时代共同的价值观,如“礼乐”是春秋时代的治国之理,法律、道德则是现代人安身立命之理;也可指一个领域公认的规则,如符合逻辑、富于创新是学术研究之理,等等。因此,公共说理意味着写作不是自我的情绪宣泄,而是对世界、对时代的体察与凝视,在阅读世界时阅读自我,从而让自我走向世界、“小我”走向“大我”。否則,说理将会陷入自我“独断”的泥淖。

    就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而言,“小我”既存在于演讲者,也存在于听众之中。“小我”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乃至不尊重劳动,对劳动者冷嘲热讽、冷眼相待;行动上视劳动为任务,请人代劳。而目前《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报告》将劳动教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关于当下学生劳动素养的讨论也不绝如缕,所以“大我”应当是国家、时代对劳动者个人的普遍要求。文章始于“小我”,因为“小我”是认识的起点、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但又不能囿于“小我”,相反必须反映时代精神、现实关切,以实现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小我”关于劳动的种种表现看似理由充分,比如“很忙,没时间”,实则并没有真正领略劳动背后的价值意蕴。因此考生写作时绝不能囿于一己之见,满足于纯粹个人式的解读与思考,相反需将“小我”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更壮阔的社会巨变之中,去认识自我成长与当代中国语境的深刻关联,在“小大之辨”中表达对劳动的认识与思考,并在此过程中“成长为明辨是非,有正确价值观、有担当的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人”。

    在时代巨变中讲中国故事,在阅读世界时阅读自我,命题者正是通过情境角色的设定,使考生进入情境,把个人的青春融入国家、时代的发展,于反思中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超越。而克服“小我”,融入“大我”,就是在挑战考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既指向考生的现实生活应用,更指向考生的自我生命成长。只不过高考写作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的,即考生通过考场写作来完成自我实现、自我认知,发现和认识周围世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目标得以落实。

    交际语境写作是作者在与读者、情境的互动中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写作者的情境角色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语气口吻、遣词造句甚至是最终形态,切不可等闲视之。在实际操作中,考生可以从特定的时空、身份和状态三个维度去定位情境角色,从而多维度地激活自我的角色体验。一言以蔽之,准确定位情境角色,旨在让考生设身处地、同在共情,明确认知并积极表达“我是谁”,最终促成写作主体的自我实现及与世界的友好交往。

    [作者通联:重庆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