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运用激励措施的实践研究

    王海河

    【内容摘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激励可以调动学生向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文章通过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实践,分析了激励发生的机制,并列举出五种提高学生动机的有效激励措施及其实施要点,同时提出了激励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运用激励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激励? 动机? 措施? 原则

    激励,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激励的目的,是调动被激励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恰当使用激励措施,既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也可以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形成。

    一、激励的发生机制

    激励可以按照对象分为自励、他励、互励;根据激励的形式,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当外界的吸引力与助推力为学生所悦纳,进而内化为自觉自愿的个人活动目标,激励才能起效。激励的作用越大,激发出的自我推动力越强,自觉自愿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施加外界的吸引力与助推力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其主动性。

    一般情况下,激励呈现出一种“需求—实现—满足—需求”的环形结构。当学生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为达到这一需求而努力,并争取使之成为现实,实现需求后的满足感,也将刺激主体为实现新的需求而努力。

    应该强调的是,需求的实现,往往不是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需求一旦无法实现,往往伴生出学生的挫败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品质、需求的强烈程度、外界的评价高低等,就成为学生能否继续为实现需求而努力的重要因素。

    二、班级管理过程中运用激励措施的实践研究

    (一)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集体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激励法在班级刚刚建立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要重视目标的设定。目标应具体而明确,表述含糊不清的目标,会因难以判断是否达成,而消解激励的作用。同时,目标要难度适中。难以实现的目标,会给学生挫败感,过低的目标又因能轻易实现而缺乏激励价值。因此,最好的目标是“跳一跳,够得到”的目标。此外,目标要有个体差异性。在集体目标之下,应有与学生个体实际相契合的个人目标。

    2.加强过程的反馈。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帮助学生及时修订行动规划,并提供及时的反馈。目标实现顺畅,要适时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总结经验;目标实现受阻,要及时帮助学生查找自身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改进行动计划。

    3.进行及时的评价。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评价标准,对学生是否实现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要建立严明的奖惩机制,对目标达成较好的学生或团体,可以采用表扬、经验交流、表彰等“正强化”方式,促使他们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对目标达成一般或未达成的,可以采用批评、帮扶等“负强化”方式,督促其改正措施,迎头赶上。

    (二)竞争激励。竞争激励是通过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在班集体中或班级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促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进步的一种激励方式。在班集体初步凝聚后,这种激励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良性竞争的过程中,收获成功,获得赞许,取得个人的进步,进而形成优良的班风。但是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竞争不属于个体的内在需要,且存在许多弊端,如:增加集体成员间的“内耗”、导致失败者陷入自卑、易引发不正当竞争等,但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竞争客观存在于班集体中,教师就应因势利导,一方面加强班级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使竞争激励方式为班级管理服务。

    1.要建章立制,加强约束。为了不使竞争激励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淖,教师应组织学生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建立为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竞争管理制度,从范围、规则、考核、评价、问责措施等方面对竞争行为进行约束。

    2.要加强引导,鼓励合作。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争,突出竞争的“竞赛”性质,以引导学生成长为目标,而非以获胜为目标,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打击为获取胜利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3.要及时评价,保持动机。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个人、团队之间的竞争做出评价,奖励先进者、鼓励后进者、惩治违规者,一方面将竞争控制在良性竞争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保持學生竞争的积极性。

    (三)荣誉激励。荣誉激励是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不断鞭策荣誉获得者保持和发扬成绩,激发其他学生比学赶超的动力,从而推动个人和集体进步的一种激励方式。

    1.要确定便于衡量的评选标准。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荣誉激励的目的不是荣誉本身,而是学生在为获得荣誉而努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显性和隐性的进步。因此,便于衡量的评选标准,即是为了增强评选的可操作性,也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2.要重视荣誉授予的仪式性。颁布荣誉需要隆重的仪式,仪式越隆重,激励的作用越大。庄严而隆重的仪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归属感和神圣感,增强学生获得荣誉的动机,也可以强化荣誉带来的幸福感。

    3.要杜绝评选的平均主义倾向。设置荣誉的目的是奖励进步,鼓舞士气。教师不能吝惜荣誉称号,但也不能为了集体进步的假象,搞平均主义。荣誉唯其珍贵,方能激发学生进步的动机,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平均主义的荣誉,显然不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热情。

    (四)榜样激励。榜样激励是指教师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树立楷模,鼓励学生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榜样激励要建立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教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了解榜样、认同榜样、学习榜样。

    1.要审慎树立榜样。学生对榜样越熟悉,其模仿的动机水平也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同度高的、有情感共鸣的个人或团体中去选择值得自身学习的榜样。榜样可以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也可以深入挖掘身边的榜样目标,积极发挥其示范作用。

    2.要积极宣传榜样。榜样树立后,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榜样进行持续宣传,这样可以不断唤醒学生的动机,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其他消极因素影响而产生懈怠。同时,对榜样的宣传要避免将榜样塑造成“高大上”的“完人”,要正视榜样人物的缺点、不足,甚至缺陷,可有所侧重地宣传榜样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3.要坚持学习榜样。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引导孩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所有的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的,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谈心、家访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榜样的指导,引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投身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热情,促进良好的班风形成和学生个人的成长进步。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有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教师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爱,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把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而非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

    1.情感激励的基础是了解。随着学生个人能力的增强,他们对成年人的依赖也日益减弱,体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学段越高,学生对教师的疏离感就越强。但是,这种疏离的表象之下,却是他们渴望尊重和认同的心。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及其生长环境的了解,其激励措施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将大打折扣。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内心世界等方面的信息。

    2.情感激励的关键是沟通——有效的、强反馈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抛弃旧有的家长做派,发挥民主作风,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在班级中营造出包容不同见解的氛围。只有发自内心的、互相理解、互相信赖的沟通,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集体的活力。

    3.情感激励的目标是悦纳。一是教师、集体对学生的悦纳。二是学生对教师、集体、规则的悦纳。从这两方面来说,后者无疑更为重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情感激励应该是不含目的性的,应该是教师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情感上的付出。

    三、激励的基本原则

    激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潜力,形成良好的班风。但也应注意到,激励发生的同時,还伴随着更大的风险。激励措施使用不当,很有可能给学生或班集体带来负面影响。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措施时,要有基本的原则。

    1.坚持公平性原则。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学生对于公平的追求较成人高,当学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很可能会使他们对教师、集体、学校甚至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和疏离感。因此,当班主任、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一定要保持公平,不应带有个人的偏见和喜好。

    2.坚持差异性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更在意名次、成绩的变化;学习困难的学生,对教师的赞赏会更为敏感。由于学生需求的不同,相同的激励措施所起到的激励效果也会不尽相同。由于激励与学生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所以,激励也因人而异,要有差异性。

    3.坚持适度性原则。与惩戒一样,不适度的激励,在增加激励成本的同时,也会影响激励的效果。激励过重,易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失去继续努力的动机;激励过轻,会使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错觉,同样影响努力的动机。相较而言,过轻的激励比过重的激励更具危害性。

    4.坚持及时性原则。与成年人不同,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自律能力较差,在缺乏及时、正向的反馈时,往往会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厌倦和懈怠感。所谓“赏不过时”“罚不迁列”。只有及时激励,才能发挥激励的作用。

    5.坚持反差性原则。班集体中要有激励,也绝不能缺少惩戒。没有黑,无以展示白;没有坏,无法突出好;没有惩戒,激励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教师要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在班级激励机制中,一定要包含有诸如批评、警告在内的负激励措施。正负激励交叉出现,可大大增强激励本身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