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精神”融入学科教学的路径探索

    韩贤发

    摘? ? 要:“红船精神”作为时代精神,需要得以弘扬和传承。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必要的宣传教育之外,更需要教师通过学科教学途径来融入“红船精神”的核心價值。为此,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内容,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视角探索“红船精神”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船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路径

    2005年6月,时在浙江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将“红船精神”的内涵凝练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红船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开展“红船精神”进校园活动,正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红船精神”进校园,不仅仅要开展好一些主题宣传活动,更要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加以融合、渗透“红船精神”,同时结合人物或事例等情境、主题实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红船精神”的价值意义。鉴于此,笔者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为例,对“红船精神”融入学科教学的路径作了如下探索。

    一、课前:解读整合,把“红船精神”融入教学设计

    教材是教师备课、设计教学的主要参考,教师在正确把握教材文本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探寻融入点,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意图借助教材内容设计出来,从而形成教学案。

    1.解读教材,探寻融入点

    解读教材,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再了解本课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价值立意,从中探寻教师教学设想与本课时教材内容的融入点,比如“红船精神”的融入。

    “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的第一框内容。从编写的意图和立意来看,本单元内容是立足于学生对“成长中的我”这一话题总结性、统整性的认识,力图使学生能够从生命这个宏大视角来看待和认识自己与他人;从学生认知的逻辑来看,本单元内容着眼于学生从对生命的生物层面的认识上升到对生命的哲学社会层面的思考,本课时主要着眼于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探讨和学习,如创造与奋斗、奉献与责任等。这就与“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首创、奋斗、奉献”可以联系起来。

    2.整合教材,设计教学案

    当然,上述只是教师在宏观架构本课教学设计时的初步设想,具体还需要在细致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素材如案例情境、图片场景、探究性问题、人物故事或名言等加以整合甚至修改,形成符合教师设想的教学架构,再通过逐步设计而形成教学案。

    “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有两个框题“生命的追问”和“发现我的生命”,从“人→身边的人→我自己”的视角来追问和探讨生命的价值意义,教材中主体性知识较少,但辅助性知识即小栏目较多有7个,因此可以围绕主体性知识对小栏目进行整合和修改。如第111—113页四个小栏目可以做如下整合:以112页的“‘探究与分享:有人说,不要为别人而活;也有人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作为引子,然后把第111—113页的“外祖母的提醒”“雷锋日记”“流水生命线”三个栏目作为案例情境,通过问题设置和教师引导等,让学生对“创造、奋斗、奉献”等有关“生命的价值意义”的关键词(也是“红船精神”内涵的核心词)进行思考与探讨。

    二、课中:引导探究,把“红船精神”融入学生心中

    “红船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生硬的说教,还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通过合作分享、讨论探究等感悟“红船精神”的价值意义,从而把这一精神融入学生心中。

    1.恰当引导,引生入教学之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对于教学设计的想法和意图需要通过合理和恰当的引导,把学生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

    “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教师在设计中对第111—113页的小栏目进行了整合和修改,在教学时作了如下引导:首先引入“有人说,不要为别人而活;也有人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这句话,并设置问题: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直观判断(对、错或片面)。从现场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后半句“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是对的,教师对此先不做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阅读112页“阅读感悟”中《雷锋日记》的节选片段和教师提供的几个人物(周恩来、曼德拉、张海迪)的相关资料,然后设问:如果你去采访他们,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可能会怎么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来完成“采访”任务,然后分小组进行分享。之后,教师再引导设问:如果有人来采访你,你会怎么说?请对照113页的“探究与分享”任务,分享你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或故事,并谈谈你的感悟。这样就把学生不知不觉之间引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之中。

    2.深度学习,探理入学生之心

    通过上述设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融入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对“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的人生是值得的”等话题会有一个总体感悟。但这种感悟可能还是感性的,还没有把“红船精神”核心理念融入学生的内心,这就需要教师在前面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完成情境任务的基础上,设置更具深度的讨论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把“红船精神”核心理念融入内心深处。

    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进行感悟、讨论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之前的探讨:联系刚才的情境感悟,现在我们再来分析这句话。“不要为别人而活”固然不对,但对于之前大部分同学所认同的后半句“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学生思考并谈看法)

    生1:我不否认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但也不能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像张海迪阿姨,她身残志坚,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还有我们的社会上有很多身患残疾的人,他们通过努力奋斗,不靠别人养活,能够自食其力,这不也是在活出生命的精彩吗?

    生2: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无论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都需要我们驾驭好自己的生活,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发现和创造,需要我们的努力和奋斗,更需要我们的奉献和责任。

    ……

    教师结合刚才学生们的回答作简要阐述和分析:这不正和“红船精神”的价值要求相一致吗?我们的时代需要红船精神的引领,而我们的行为也应体现和践行红船精神!

    三、课后:活动实践,把“红船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信念的确立、道德的养成仅靠知识的传授和理念的引领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亲自经历与切身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红船精神”教育还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生动有趣的课外或校外活动之中。

    1.走出教室,在校园活动中感悟“紅船精神”

    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嘉兴南湖,近年来大力推进“红船精神”进校园工作机制,在校园中开展以“弘扬红船精神 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征文、项目式专题实践等。因此,可以借助这一载体或创设的相关平台,把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与校园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红船精神”。

    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中,教材111页“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中的思考题第一问原来是“采访你生命中三个重要的人,请他们说说活着是为了什么”,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就结合学校近期正在开展的“践行‘红船精神 感动校园人物”寻访评选活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修改,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访活动,列好寻访提纲计划,开展好人物寻访活动,撰写好寻访报告,最后提交给学校组织此项活动的部门。学生在此活动参与中既感受到了寻访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红船精神”印记,同时也是对教材所学内容的一次很好拓展。再如113页“探究与分享”栏目,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并感受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着怎样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如果仅仅靠课堂上来展现,学生的准备和展示、分享从时间上来看都是不充足的。因此,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中就预设了一个课外拓展项目:“‘红船精神引领下的青春风采——我的青春故事分享”,在教学过程中布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以多种形式来展现自己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时刻,分享自己的青春奋斗、奉献等生命经历,同时与班主任商量利用班会课来开展本次故事分享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自身和同学的青春风采与重要经历,可以加深对“红船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

    2.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红船精神”

    社会是学生每天要接触的场所,更是将来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所需,创造条件和机会,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带着实践活动任务走出课堂、校园,走入更大的社会领域,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红船精神”。

    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教材114页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围绕“某社区学习中心的志愿者教老人和孩子英语服务活动”来展开讨论,对于教师所在的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志愿者服务”这个词或许是听说过,但实际参加过的却寥寥无几,如此在课堂中来开展关于“志愿服务”话题的讨论活动就显得“大而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预设了一个“‘红船精神进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事先与学校团委联合商定志愿服务计划并联系学校所在镇的天明社区管理部门,确定开展志愿者服务(环境卫生保护方面)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志愿服务活动计划,设计好关于小区环境卫生保护的调查问卷,开展好调查采访活动和现场卫生保洁活动等,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小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日常卫生习惯与保洁措施及社区管理部门的管理举措等,通过现场卫生保洁活动来发现该小区环境卫生死角、垃圾分类情况等。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针对调查和保洁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查询相关资料,通过讨论、论证等,提出适合该小区的环境卫生保护的可行性办法,提交给天明社区管理部门参考。如此,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进行着实践体验,既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着自己,也在活动中创造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为探寻解决办法而不辞劳苦地查询资料、咨询老师和相关专家、反复到小区现场查看以论证方案可行性等,这些不正与“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奉献、奋斗、首创精神相一致吗?这与枯燥的说教所达到的育人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精神的引领和价值的引导。作为时代精神的“红船精神”就是培育学生道德素养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除了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必要的宣传教育外,更需要教师利用学科教学,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探寻策略路径,把“红船精神”实实在在地融入课前设计、课中渗透、课后践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