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效教学法

    摘 要:为了进一步推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真正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文章主要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实践

    一、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的核心素养的人才。教学是否有效?如何力争高效?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反思的问题。如何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高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二、 课前精心备课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课堂一定是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堂,课前必须仔细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精准把握考点,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课前精心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案,还要重点关注学情。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学生原先认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结合案例进行。情境式的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以食为天。如果把教学活动比作食物,那么知识点就好像食物中所含的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纯粹地摄取维生素索然无味,几乎很少有人能坚持,而且也不易被人体吸收。但是人们会欣然接受用新鲜的食物精心烹制的佳肴。同样,学生们会乐意被精心选取的情境吸引,从而潜移默化地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内化于心。

    三、 案例贴近生活

    现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上的案例已经非常接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新教材中所选取的案例都是初中生会遇见的或者耳熟能详的案例。学生对这些案例会比较感兴趣,都有话可讲。学生不仅从新教材中学到了必须掌握的知识,并且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连,和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相连。教师在上课前得精心准备恰当的案例,中学生要关心社会、了解国内外时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让中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课堂教学案例要紧扣教材,同时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教学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这样的案例是学生感兴趣的,能有所感悟的,具体的、鲜活的。把理论的知识实践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选择案例时,尽量选用一个生活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将一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课堂逻辑更严密,课堂结构也会显得更紧凑。恰当的案例必须是正能量的,具有正确价值引领的案例。比如案例中可以出现一个供学生学习的榜样。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模仿,我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健康成长。

    四、 设问要有梯度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设问要有梯度,应关注到班级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切忌“怪、难、偏”,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答案。有梯度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设问可以引起班级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这些学生的学习多一些获得感、成就感。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从而可以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动力。略有难度的设问可以激发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可以对拔尖的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这有利于班级中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的形成。有梯度的设问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的就是避免假设问。具体来讲,就是要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类封闭式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真设问”。比如:可以问“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如果你是案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要有梯度,这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又是一致的。作为基础教育学段的教育教学一定要照顾到班里所有孩子的学习。这也符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五、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反映的是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理念。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贯穿于平时的课堂里,但是,有的课堂仅仅是达到了表面的“热闹”课堂,搞形式主义,搞“假合作”,与这种科学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科学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充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从“教会”变为“教慧”。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学生要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当今社会,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之一。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我们不可能离开社会生存与发展。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的凝聚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生在班级小组的分工合作中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发展中会带来新问题,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解决。所以,探究学习也尤其重要。学贵有疑。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开发创造潜力。小组合作探究时,要注意避免组内个别学生的“人云亦云”现象。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六、 课上踊跃展示

    踊跃展示的要求是指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表现自己。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展示学习成果。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踊跃展示,让课堂更精彩,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展示”是学生将内化于心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地表达出来。所有的展示就像一粒粒珍珠一样串联在一起。学生们在展示中生成、补充、调整、完善知识体系。各小组代表展示时,智慧的火花在迸发。我们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当一位学生代表展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点评,鼓励为主,提炼学生展示的观念,并作适当的评析,鼓励学生踊跃展示小组内合作的成果。

    七、 课堂适当留白

    “课堂适当留白”是指限时讲授,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当堂巩固消化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当堂巩固消化的效果要远远优于课后复习的效果。及时温习,事半功倍。教师不能一言堂、满堂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限定讲课的时间。没有必要讲太多,教师不厌其烦面面俱到地精彩讲授,也许学生听得很认真,但其实学生也太过“省力”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就可能会大打折扣。没有思考余地的课堂不可能高效,也许反而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教师无需纠结于知识点是否讲得透彻,高效的课堂宜适当留白,应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揣摩、推断。死记硬背结论很快就会被遗忘,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理解的知识点才能真正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不是演员,学生不是观众。教师应时刻关注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每节课的学习收获及相关能力的提高程度。

    八、 当堂反馈检测

    在教学活动中,当堂反馈限时检测的环节不能少,这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也是促成课堂高效的手段。课堂上通过当堂反馈检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更积极地去学习。当堂检测不同于平常的一次练习。在课堂上增加检测的环节,也就是把一部分时间也留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堂内的活动和课堂外的活动。这种课堂内的检测环节,可以被看成是课堂内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思维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鼓励学生思维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用试卷、测验本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教师对检测内容全批全改,统计每题的正确率,及时反思有些题错误率高的原因,为教师下一步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和调整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应精心编制错题再练卷,举一反三,适当对错题进行拓展延伸,努力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学生也要整理好自己的错题,分析失分的原因。每位学生的错题不一定完全相同。每位学生从错题中反思,从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巩固提高,由此让学习变得高效。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错题整理情况进行及时的点评,以进一步督促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九、 积极指导实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道德与法治》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内在融合,增强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制订恰當的活动方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服务社会,不能脱离实际,反对形式主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生活,感悟生命的价值,不断发掘学生实践活动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公民责任,自愿承担责任。当面对不是自己选择的责任时,也要做到不懈怠、不放弃。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贡献了什么。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十、 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劳动。高效课堂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模式。高效课堂一般应包括学生的互动探究与自学质疑、教师的精讲点拨及当堂反馈纠正环节。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从素质教育的初衷出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使学生“快乐地学”,让学生“学有所获”,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负高质”。

    作者简介:沈燕燕,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江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