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生态系统的构建

    周泽建 邓利 陈雷 张丽微 何红娟

    

    摘要:学校、学生、企业与政府构成顶岗实习生态系统。此生态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行,离不开各个部分的协调与合作。系统内各个部分积极多维相互作用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章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高职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生态学分析,并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尝试搭建高职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6-0046-05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两者的协同发展可以为基层生产与管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1]。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职业教育远景目标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预示着“十四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1年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落实“职教二十条”,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就是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在校学习与就业在岗工作之间的过渡阶段,就是在校学生去单位工作,以职工身份履行相应岗位职责 [2]。它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高质量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学生将来的就业,且对教学涉及的三方(企业、学生以及学校)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3-4]。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提倡教学改革,夯实产教融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学校与高峰林场等13个区直林场、上汽通用五菱等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09个,行业涉及了农林牧渔、制造、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与餐饮、金融等领域。

    影响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与学生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5-6],包括生态系统和物种共生理论,其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多个领域[7-9]。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生态系统中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通常,生态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环境子系统和生命子系统。生命子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者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调整,促使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10]。处于稳态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运转流畅,均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物种共生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种可以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因此,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解决顶岗实习问题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从生态学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对影响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效果的内在因素以及政府支持性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的一些制约因素,并运用生态学知识初步构建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以期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参考。

    一、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生态学现状分析

    (一)顶岗实习空闲生态位少

    随着民众和政府日益重视生态破坏与环境问题,政府加大了修复资金的投入力度,污染修复产业链得到迅速、稳定的发展。但我国污染修复产业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产业比较少且不成系统,提供的顶岗实习机会不多。例如,广西人才网上有8 000多条大专毕业生招聘信息,仅有3条是有关污染修复的,约占0.38‰,能够给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提供实习岗位的单位是比较少的,空闲生态位少。

    (二)预就业岗位单一,无“食物网”复杂结构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结构。其结构越简单,系统越不稳定[11]。学生作为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因子,在系统中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杂食者”,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只能面对单一的岗位链,而不是复杂的岗位群网。在我国,污染修复产业链需要的人才是既要有扎实的相关污染场地修复技能,又要能通晓污染修复产业体系各个生产环节的复合型高素质劳动者,即“杂食者”。而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大可能让众多的学生在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轮岗、交叉顶岗实习,通常是要求顶岗实习生固定在某一岗位上,极少有换岗的机会。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6年以来,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共有96名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计划,根据学院每年對顶岗实习生进行就业巡回指导和追踪调查的数据可以得知:有91人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没有得到轮岗的机会;有5人换过一次岗,换岗率只有5.21%。因此,学生预就业岗位只能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而不是复杂的“食物网”结构。

    (三)顶岗实习制度体系不完善

    外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12]。在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中,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引导作用。顶岗实习属于教学过程,是在校学生顶替正式职工,履行岗位所有职责的过程[13]。因此,顶岗实习生是在校生,不是劳动者,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适用《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缺少强制性保护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顶岗实习的权益保护,并于2016年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但大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和政府贯彻执行力度不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学校、企业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明晰,顶岗实习生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比如,在2019年7月,某公司到我校招聘2名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生,并与学生约定相关待遇:实习期3个月;在此期间,实习生无正式工资,只有每人1 000元/月的伙食补助。但3个月后,2名实习生并没有得到约定的伙食补助,最后,经过学校多次与该公司沟通与协商,事情才得到妥善解决。

    (四)高职高专顶岗实习系统协调性差

    在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学校”与消费者“企业”没有完全对接,协调性差。自2010年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视为同等地位。在此背景下,大部分高职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倡导实践与情景模块教学。但由于高素质人才与资金的匮乏,真正实行起来困难重重,特别是新兴专业。目前,新兴专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如实训基地、相关仪器设备等。这些基础设施是学生提高行业岗位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些,实践与情景模块教学和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学校与企业没有完全接轨,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不具备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污染修复产业的发展需求。

    (五)分散式顶岗实习,不利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具有双向传递性,在生态系统传递过程中需要消耗物质与能量 [14]。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能产生自我调节机制的重要因素,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5]。21世纪初爆发的许多环境污染事件,给人类的生活与生存带来了巨大损失与威胁,继而使环境保护越来越得到大众的关注与重视,环保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污染修复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相关污染修复企事业单位为了确保自身正常运转,很难提供批量性的顶岗实习岗位群,一般一个单位才提供1~2个实习岗位,因此,分散式顶岗实习是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形式。分散式顶岗实习是指实习生分别在不同的地方或企事业单位实习同一实践内容 [16]。截止目前,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通过自主联系落实。这种方式与学校推荐相比较,有易实施、灵活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实习岗位与内容多样化、实习场地零散化、实习指导难等劣势。分散式顶岗实习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实现顶岗实习的成本增加,需要较多经费和专业教师,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无力支出大量资金支持这项工作,因此,学生与教师相互沟通的机会比较少,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信息传递不流畅,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8年参与顶岗实习的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共有15人,但实习场所比较分散:分布在10所城市、13个不同企事业单位。学院实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毕业顶岗实习模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处的城市、企事业单位不同,不容易集中,所以相关专业教师很难实行面对面跟踪指导。并且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许多教师是在授课的同时还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日常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量比较大,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劳动报酬比较低,也严重影响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由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物质”与“能量”,学生与专业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及时、不通畅。

    二、构建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生态系统

    顶岗实习是一个生态过程,由学校、学生、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完成。学校是生产者,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展现学校教学质量。企事业单位是消费者,接收合格、适合自己的高职生,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政府是影响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生态因子,是顶岗实习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元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因此,利用物种共生原理,运用整体性原则、高效和谐原则来搭建顶岗实习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頂岗实习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搭建良好的生态因子

    顶岗实习生是在校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者,产生劳动纠纷时,不适用《劳动法》,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可依。因此,顶岗实习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主管部门牵头、企事业单位参与,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构建顶岗实习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学生的顶岗实习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加强政府经济手段导向作用。诸如税收优惠、政策倾向、专项资金补贴等,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顶岗实习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二)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高效的生产者体系

    1.以污染修复产业市场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调研和就业巡回指导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对我院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学生不太满意的重要原因是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实习生)缺少必要的岗位技能与素质,不能达到“即插即用”的效果。要想达到“即插即用”,就需要学校对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在系统地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完成某些典型工作任务。而传统教师授课主要传授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要求的讲解较少,这对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岗位技能比较不利。因此,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情况,重新梳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第二,切实做好专业市场调研,剖析污染修复市场人才需求情况,把脉主体知识点和技能的构建;第三,基于毕业生问卷调查和专业调研的结果,邀请环境修复专家、教授与企业污染场地修复主管领导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筑建符合污染场地修复市场需求的工作导向课程体系。这类课程体系脱胎于实践工作过程,既传授学生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又传授学生工作必备的技能,并让学生在仿真污染场地修复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17]。

    2.实行阶段性产教融合

    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岗位技能与工作素质的学生比较容易找到顶岗实习单位,而阶段性产教融合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与工作素质的良策。阶段性产教融合一般可以分为认知顶岗实习、学期顶岗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三个阶段[18]。三个产教融合阶段的时间安排如下:大一的暑假设置为第一阶段即认知顶岗实习阶段。此阶段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方式主要是学生灵活自主+学校跟踪,即学生主动联系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在学校备案后进行顶岗实习,而学校委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吃苦耐劳精神、工作素养、礼仪等思政(素质)目标是此阶段实习的主要目的。同时,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更加了解社会和职业,认识到在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向。暑假结束后,学生结束第一阶段的实习返回学校,以8人左右为小组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共享实习收获与体会。开学后,专业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结果,微调相关专业知识点和岗位技能,使授课内容更加符合污染场地修复市场的需求,而学生通过严谨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构筑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大二第一学期结束后,设置一个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此为第二阶段产教融合。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专业技能实习,因此,顶岗实习岗位必须与专业相符,以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并知晓自身的短板。学生实习完成后返回学校,以8人左右为小组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共享实习收获。基于学生小组讨论结果,设置为期18周的强化学习,针对第二阶段产教融合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短板加以弥补与完善,进一步夯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大三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一个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即为第三阶段产教融合。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岗位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各自的实习工作岗位,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走上社会,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做好充分准备。

    3.利用公共聊天软件,理顺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信息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真正实现了“不出家门,能知天下事”和“不出家门,能见天下来客”。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等视频软件,可以与全国各地的人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因此,可以借助视频软件搭建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进行线上交流与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理顺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信息流”。

    4.以就业巡回指导为主,结合专业调研,与顶岗实习单位建立有效协调沟通机制

    就业巡回指导是高职院校常用的顶岗实习指导手段,既可有效辅助线上指导,又可以实现实习生与专业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指导教师与企业面对面沟通,有利于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协同发展。高职院校选派一些专业团队到学生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就业巡回指导,面对面实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真实情况。同时,与顶岗实习单位进行交流,了解实习生给单位的印象以及目前实习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否达到单位的要求,为以后专业课程重构打下基础。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11—12月、4—5月期间,结合专业调研,学院将选派多个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实施就业巡回指导,面对面与学生或企业沟通交流。就业巡回指导结束后,召开专业教师就业巡回指导交流会,共享成果和体会,充分了解专业需求,提升教学团队的适应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顶岗实习消费场所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既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又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还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顶岗实习场所。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可以给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与环境,是解决专业不对口、岗位设置不合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并能给实习生提供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议

    学校、企业、政府与学生构成顶岗实习生态系统。它的高效、有序运转关乎顶岗实习效果,继而关乎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企业、学生和学校均有重要意义。基于调查研究结论,为提高顶岗实习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确保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为环保产业链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复合型专门人才,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利用生态学知识搭建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保证顶岗实习生态系统高速、有效、有序运转。第二,学校与企业共建示范性教师实践流动站。实践流动站人员由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校专业教师构成,学生在实践流动站实习时,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企业专业人才和学校专业教师各1名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活动,给学生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场所。第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参考职教云平台,学校、企业共建一个信息交流场所,给学生、企业人员、学校专业教师提供自由交流的機会,保障顶岗实习生态系统信息流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刘蔚.中美职业教育改革新趋势解析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9):101-106.

    [2][13]蒋秋燕.“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4-36.

    [3]徐红英.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41.

    [4]何辉,吴瑛.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的质量控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52-53.

    [5][12]MILLER R S. Fundamentals of Ecology[J]. Evolution, 1954(2): 178.

    [6][1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69.

    [7]TOLEDO V M. What is Ethnoecology? Origins, Scope and Implications of a Rising Discipline[J]. Ethnoecologica, 1992(1): 5-21.

    [8]BEGOSSI A. Use of Ecological Methods in Ethnobotany: Diversity Indices[J]. Economic Botany, 1996(3):280-289.

    [9]MILLER R S. Fundamentals of Ecology[J]. Evolution, 1954(2):178.

    [10]ELTON C. Animal Ecolog[M]. London: Sidgwick & Jackson, Ltd., 1927: 12-56.

    [14]吴刚,李静,邓红兵. 农林生态系统界面生态学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00(3):459-460.

    [15]ODUM E P.生态学基础[M].孙儒泳,钱国桢,林浩然,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6-54.

    [16][18]侯德文.高职文科类专业分散式顶岗实习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79-81.

    [17]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9-35.

    (责任编辑:张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