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第二性无言者的爆发

    陈雪聪

    【摘 要】20世纪一个最不可忽视的景观就是妇女的崛起,社会形态影响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历史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在沉默中发出呼喊,在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状态下觉醒。中国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是“被动接受”和“主动反思”双重作用的驱动。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在男性是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的性别论中再次衡量两性关系,在对性别的审美进行大胆探索中,女性主义相关的文学作品也络绎不绝地出现了,并在文学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文化传播、政策支持、意识觉醒三个方面,浅谈中国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主义;产生原因;文化传播;政治支持;意识觉醒;两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203-02

    女性主义,简单来讲,是指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力和机会的一种信仰和行动,或者说它是一个社会变革的建议,以及一个力求结束妇女压迫的运动。女性主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学说,性别之间公正与平等的目标永远不会过时,这对任何富有活力的现代制度都是重要的。在十七年文学中,伴随着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确立,女性权益受到保障并逐渐走向社会。中国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随着改革开放文化传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女性文学作家。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使生活在封建思想枷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探讨女性的权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及其艺术法则、审美范式进行了全方位的突破和创新。

    一、西方女性主义对中国的思想传播

    西方女性主义发端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初是诉求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的平等,主要要求经济上和男性平等。现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是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的妇女运动,从要求改善再就业、教育、政治和家庭中的位置和机会逐渐集中于为争取妇女参与政权的斗争。[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在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传播。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传入了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和作家把西方的女性主义引进来,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是一直作为民族解放的附属品。“倘若没有文化意义上的真切解放,其解放是浅层次的,是不彻底的,因为她们的主体意识和感性存在,仍然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而受到压抑;她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仍然要遵循男性主义,以男性意志为宇宙标准。没有妇女精神文化的解放,即没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充分觉醒和成熟,女性独立人格尊严得不到全社会的爱护和尊重,那么,妇女解放的含义是不完全的。”[2]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女性主义思想进一步在中国得以传播与发展。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这是中国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即萌芽期。在这个“新启蒙”时期,一些妇女研究者在对“男女平等”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反思和论证。[3]80年代中后期,女性从性别出发,大胆引入性的描写,从自然层面肯定了女性的性别。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的《第二性》正是在这一情境下被关注、阅读批判和接受的。这一时期,对波伏娃《第二性》的讨论侧重于女性的处境和出路,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妇女研究两个批判角度呈现出来,开启了中国女性主义的主体成长。[4]由此可见,西方女性解放思潮的传入对于我国女性主义的萌芽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从起初接触并研究西方女性主义,到后来开始建构我们自己的女性主义理论体系,一些女性主义践行者完成了很多工作,如李小江率先主编的新时期的第一套“妇女研究丛书”,以及张京媛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都对后来女性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中国政策体制为女性发声提供保障

    女性主义的多数信念和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仍是相关的[5],它使我们不可能再接受建立在自然秩序之上的男性主导的观念,不可能再接受造成社会歧视的那种劳动分工,它推进性别平等,建立没有等级的家庭关系等这些现代社会民主理想的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利人人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被写入宪法,妇女权益也有专门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加以保障。中国开始意识到女性解放运动在阶级问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政策体制中支持女性解放,提倡人人平等,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妇女与男子权利并没有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妇女权利问题仍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女性的地位抬高但是不够理想。[6][7]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规模传播,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开始以马克思主义女性观为指导,结合中国特殊国情思考中国女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西方女性主义热潮席卷中国,女性主义理论也借助中国相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的推动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观下的女性主义绝不是女性强权,其中体现的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崇高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命运、幸福相联系。[8]女性在两性关系不平等、人性受到摧残、不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处境中发起女性解放运动,发扬女性主义,无非就是想赢得更适合自身的生存条件,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促使两性真正平等,也有利于男女两性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和谐。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戏剧家索福克勒说过,沉默让女性优雅得体;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男性天生高贵,女性天生低贱;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现在中国是因为女性的堕落而导致国家的堕落。由此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女性在社会及男性意识里一直处于低微的状态。[9]“面包与玫瑰”是1912年1月到3月的纺织工人大罢工中的政治口号,“面包”代表合理的酬劳,“玫瑰”代表着有尊严的生活,也泛指女权组织,像这样的一些抵制性别歧视、追求妇女解放的女权运动的兴起及产生也对女性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女性主义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流派及文学形式后,女性意识由此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觉醒。“女性意识”指的是自觉从女性的主体角度去评价体会世界,表达女性的思想与愿望,肯定女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文学创作上则表现出获得女性话语权的强烈欲望,文学创作有着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意识渗透于各种文学创作中。[10]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权主义文学思潮大量传入,我国也正值提倡妇女维权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随着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浮出水面,作家们高扬“人”的解放大旗,笔触指向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对女性生存待遇表现出格外的敏感,引发了众多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思想禁锢、行为束缚的中国女性逐渐自我觉醒,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追求“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女作家们不再回避,用文笔来呼喊,创作了这个时期许多经典作品,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林白的《说吧,房间》等,表达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争取自己的利益,女性主义文学由此才能受到支持,成为文坛热点。[11]除此之外,无论是在生活工作中还是在抗战斗争中,女性发挥的作用日益得到体现,人类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随着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女性地位也在女性主义文学熏陶及对此所进行的各种维權行动中有所提高。

    在沉默中爆发,为无言者立言,人格的丧失就是“人”的丧失,被定义为男性之外“第二性”的女性在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觉醒,并展开了漫长有意义的斗争与反抗,进而凭借女性自身的奋斗以及社会进步等因素而基本上实现了男女两性的平等。中国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产生于人类进步下的文化传播,是文化交流下的体制创新,是体制支持下的女性自我独立人格的觉醒。中国女性主义萌芽并繁荣发展的时期,为女性地位的提高、两性的和谐、全社会人类社会地位的共同发展,以及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党红梅,党玲侠.浅谈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J].新西部(下半月),2008(1).

    [2]盛英.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74—275.

    [4]陈肖利.波伏娃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启蒙[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

    [5]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王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探索与崛起[J].考试周刊,2013(69).

    [7]李奕潇.浅论宪法对妇女权力的保护[J].公民与法(综合版),2013(6).

    [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玛丽莲·弗伦奇.醒来的女性[M].余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5.

    [10]沈婉蓉.女性意识的彰显与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11]高明霞,张焕.女性意识觉醒之心路[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