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绍兴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研究

    虞挺 史霖 俞立帆

    

    摘 要:绍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革命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本文通过调研全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析了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行活化利用,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形成多业态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0-2021 年度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全域旅游进程中红色文化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以绍兴为例”(2020KYY007)。引言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特别是在全域旅游推动下,红色旅游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绍兴是一方革命热土,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积淀富集。目前与革命文物有关的遗存,主要集中在故居与遗址、墓葬与纪念碑。全市现存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是绍兴革命史的重要实物见证,凝聚着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绍兴将全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盘活更多的红色资源,加大红色旅游的推介力度,力争将绍兴打造成中国红色旅游目的地。一、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有红色旅游的相关实践,但直到2001年才有红色旅游的相关研究[1]。

    (一)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的重要性研究

    勋勋(2012)认为红色旅游是集观赏性、参与性、学习性于一体的专项旅游活动,不但为旅游者提供了具有观赏性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点,而且在旅游过程中使人们感受到革命精神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各地要加强对青年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的建设[2]。周少雄(2019)提到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3]。白晓丽(2019)以绍兴为例,认为全面整合和挖掘革命遗址遗迹,可以凸显地方文化品牌,传承红色基因[4]。

    (二)利用地域优势打造全域旅游产业链研究

    王美玲、蔡波(2017)认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内涵更强调域内民族、人文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与域内自然山水优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并就永顺县如何实现全域旅游扶贫发展提出策略[5];刘琦(2020)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通过分析延安红色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从更新旅游产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改善提升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宣传等方面提出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6];李霞等(2020)以福建长汀市为例,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围绕市场导向型的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从打造“红色记忆”品牌、加强培育全域旅游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议[7]。

    (三)地方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张文莲、杨志武(2012)聚焦绍兴,在分析本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的途径[8];王雄青、胡长生(2020)以江西为例,在分析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立足5个着力点,提出了推进红色文化旅游高質量发展路径[9];赵琪(2020)提出开发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展红色旅游,并以吕梁市为例,总结了深挖历史文化、合理保护规划、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途径[10]。二、绍兴红色遗存概述

    (一)基本情况

    笔者前期围绕全市11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了调研,如表1所示:从保护级别上看,全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4处;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其余是未定级的文物共有67处,约占总数的58%。其中,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只有越城区、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4个县(市)区有所涉猎。

    从分布地域特征上看,诸暨市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最多。诸暨籍革命人士俞秀松在上海参与发起组建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参与指导全国建党工作;全国第一、二批党史人物中就有俞秀松、张秋人、宣中华、宣侠父、汪寿华、郑复他等同志;抗日战争时期,诸暨境内是中共金萧地委和金萧支队的重要活动中心,建立了诸北、路西、诸义东3块抗日根据地,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诸暨境内是中共路西(金萧)工委和中共会稽中心县工委的重要驻地,在临解放前夕,中共浙东领导中心转移到了诸暨[11]。因此,诸暨市的革命遗址数量在全市较为集中。另外,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嵊州市、新昌县等5个县(市、区)也均有分布。

    从保护利用情况来看,很多文保单位的展示传播功能明显增强,即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例如,依托部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建成了大通学堂、周恩来祖居、邵力子故居、叶天底烈士故居、北撤会议旧址、回山会师处、俞秀松故居、俞秀松烈士陵园、中共诸暨县“一大”会址、金萧支队成立旧址(方氏宗祠)、何赤华烈士墓、育婴堂(诸暨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诸暨金萧支队成立旧址、杨蔡村杨蔡小学旧址(共青团诸暨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杨蔡村扬眉山烈士墓、郭大善烈士墓、青山革命烈士纪念墓、丽坞底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寅初故居及马寅初墓、岩头部队旧址等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等基地,并向社会对外开放[12]。

    (二)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物保护缺少整体规划,资金不足,文物保护质量参差不齐。一是全市未定级别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较多。目前,未定级的文物数量超过总数一半;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大多只能对文物进行基础性的修缮,文物的本体依旧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基础设施不齐全,安全责任不明确。特别是全市革命烈士墓葬类遗存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管理安全责任欠明确。如张珂表墓等墓葬类文物,位于道路沿线,游客安全问题堪忧。三是文物保护力度不同。笔者从调研情况来看,已列入市级以上重点保护单位名录的革命文物,普遍都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如育婴堂(诸暨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等文保点的保护现状堪忧。四是私人产权的文物面广量大,修缮及开放难保障。例如,位于嵊州市的中共浙江省工委旧址,因部分产权经过交易,目前属于十户产权人私人所有,产权较复杂,对旧址的修缮工作带来不便。

    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够,资料保存不完整,文博专业人才短缺。一是部分革命文物遗迹虽列入保护范围,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而未得到足够重视,不能有效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和旅游功效,如何燮侯故居、宜桥烈士墓、杨蔡村扬眉山烈士墓等。二是不少革命文物缺少相关革命史料。例如,姜家坞余旭烈士墓、包村包志明烈士墓、章金海烈士墓等革命文物,很难搜索到相关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的资料,相关部门保存资料也相对有限。三是各县(市、区)普遍缺少文博专业人才,各类文物展示保护利用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的价值挖掘和宣传阐释。

    

    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红色文化展示内容形式单一,各业态融合发展不足。一是全市涉及革命烈士或重要革命人物墓葬、革命烈士纪念碑(塔)等遗存的建设规划较为简单,很难了解该文物相关的革命人物和革命历史,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红色教育的作用。二是目前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方式主要集中在岩头部队陈列馆等免费开放的纪念馆或陈列馆,其展示的内容较为普遍,形式较为单一,多为革命人物生平简史、重要革命史迹简介及相关革命物件陈列等,红色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缺乏游客吸引力。三是现有开发的红色景区主要是将纪念地或纪念馆作为载体,组织接待缅怀先烈等主题活动,缺少明显突出和有地域特色的主题,存在业态单一、枯燥,长线游客、年轻游客相对不足,与休闲、文化、生态等各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三、建议

    本文就盘活绍兴红色资源,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活化红色基因,文旅深度融合

    红色文化可以通过文化渗透加深人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关注革命遗迹,可以激起游客对红色文化探索的欲望,要将红色文化作为发展全域旅游、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和“亮点”。一是打造一批如“绍兴鲁迅故里”有知名度的红色文化品牌,并在原有基础上,查阅各种历史相关文献,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整合革命遗址,把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开发利用与开展红色旅游等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承载功能和红色基因传承作用,推动革命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二是广泛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尤其是在“七一”“八一”“十一”、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红色节日,各红色旅游景区举办主题临展、各县(市)区组织开展如“我心中的革命烈士——演讲比赛”“重温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微视频大赛”“唱响红歌会”“红色记忆——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三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的建设”(简称三大文化带建设),依托文化带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成资源整合,并联合周边景区设计个性化旅游产品,增强市场吸引力。四是着力开发突出绍兴红色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并依托各文保点、景区景点等展示平台,传播绍兴红色文化。

    (二)加大宣传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一方面要通过相关革命宣传短片的制作与放映,积极引导各单位团体、学生前来红色遗址、景區景点参观学习,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模式,传播红色文化。例如,创设“红色绍兴”新媒体网络平台,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开设网络平台,并设立绍兴革命文物的电子分布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党史教育基地一览表、各县(市)区红色旅游线路导图等板块;同时以抖音、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方式,根据保护级别,通过制作音频、视频生动展现革命文物,还原红色故事。

    (三)打造红色旅游景区,不断完善景区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绍兴拥有不少全国和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其中,鲁迅故里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孙越崎纪念馆、邵力子纪念馆、俞秀松烈士陵园、俞秀松故居、“枫桥经验”展示厅、马寅初故居及纪念馆、梁柏台故居及纪念碑亭是浙江省红色旅游景区;同时,柯桥区的孙越崎纪念馆、邵力子纪念馆,诸暨市的俞秀松烈士陵园、俞秀松故居,嵊州市的马寅初故居及纪念馆还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昌县的梁柏台故居及纪念碑亭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鲁迅故里则是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景区,2020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鲁迅故里申报的“弘扬鲁迅文化,打造精神家园——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研学游”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之一。首先,要继续不断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如建设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母婴室、医务室等区域,改造公厕,配套手机充电站等智能服务区,同时不断完善周边环境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对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围绕“红色”做文章,增强园区的文化内涵,增加新看点、新亮点。其次,不断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博人才,另一方面景区自主培养具有过硬技能的“金牌讲解员”,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教育途径,开创爱国主义教育大讲堂。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创新项目等,以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同时也要积极与地方院校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合作。

    (四)深挖红色资源,实现“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

    针对当前红色旅游缺少地域特色主题、各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不足等问题,需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盘活红色资源,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景区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特色村等辐射带动作用,将红色旅游与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研学旅行、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与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相衔接,加快培育发展红色休闲旅游综合体,形成全域旅游的新业态,促进全市全域旅游新发展。例如,整合乡村(镇)红色文化资源,并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以红促绿、红绿融合”,打造一批“红+绿”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一批融入当地红色文化的特色民宿,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扶贫富民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与当地院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开设丰富多样的研学课程和旅行活动,增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红色文化的零距离体验感。

    四、结语

    绍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充分挖掘和开发绍兴丰富的红色资源,并以此为传承光荣革命传统的载体,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在今天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积极保护和利用开发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红色文化旅游的熱情,助力绍兴打造成红色旅游样板地。参考文献

    [1] 郎富平.我国红色旅游研究的文献分析与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16-121.

    [2] 勋勋.努力打造永安红色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J].福建党史月刊,2012(16):57-60.

    [3] 周少雄.文旅融合赋能“红色传承”[J].杭州,2019(38):24-27.

    [4] 白晓丽.绍兴革命遗址遗迹的开发利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12):263-264.

    [5] 王美玲,蔡波.以地域优势打造全域旅游产业的方法与研究:永顺县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204-208.

    [6] 刘琦.全域旅游视角下延安市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6):35-38.

    [7] 李霞,彭承丹,杨金林.全域旅游视角霞红色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福建长汀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6):57-60.

    [8] 张文莲,杨志武.绍兴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12(16):66-67.

    [9] 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J].企业经济,2020(11):100-107.

    [10] 赵琪.吕梁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调查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20(5):31-33.

    [11] 中共浙江省党史研究室,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舟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浙江省革命遗址通览·绍兴市舟山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4.

    [12] 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红色地标:绍兴党史胜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