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团体技术的理论依据与教育实践

    【摘要】积极团体技术是在传统的团体技术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从积极的角度运用团体技术。它是带领团体营造积极教育环境的有效工具,借助积极控场、积极回应和积极保护三大技术,营造安全温暖且充满动力的班级环境和课堂氛围,建构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促进团体成员积极情绪的发生、积极关系的建立和积极品质的养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技术;理论依据;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8-0007-04

    【作者简介】李惠君,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口,570206)心理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

    一、概念界定

    1.关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个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积极体验、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系统。学校教育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如果要促进师生心理繁荣和获得最佳心理体验,就应该营造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加积极的主观体验、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创建积极有动力的学校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取向是指从积极的视角运用技术,从资源取向的维度给予教育情境中的人和事以积极关注、积极赋义,催发人的正向动力。

    2.关于团体技术。

    团体技术也称团体领导技术或团体辅导技术,是指领导者为了达成团体目标、发展团体动力、促进互动、提升学习效率而适时采取的方法、态度、策略或手段。按性质不同,可把团体技术分为反应技术,包括积极倾听、同理心、澄清、摘要;互动技术,包括支持、解说、联结、折中、阻止、设限、保护、归纳;行动技术,包括发问、探测、调律、自我表露、示范、面质、建议。本文根据团体技术在教育情境中的用途,将团体技术分为控场、回应、保护三大类,其中每一类技术皆由多种团体技术组合而成。

    在团体技术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就有了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技术(以下简称“积极团体技术”),控场、回应、保护三大类技术相应可称为积极控场技术、积极回应技术、积极保护技术。

    二、理论依据

    1.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创始人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助长和心理滋养功效。徐西森在《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一书中阐述了团体技术运用于创建动力式教室和动力式班级等学校教育情境的可操作性。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提倡从资源取向的角度创设温暖的情境,促进积极关系、积极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等的发展。曾光、赵昱鲲合著的《幸福的科学》用大量的应用成果证明:创建积极的情绪环境是培养积极品质、建立积极关系和积极组织、养成积极行为的重要前提。

    3.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认为,以人为本的自由学习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建立积极关注的富有同理心的师生关系;二是创建充满关怀的彼此支持的学习社区。

    4.脑科学的研究。

    玛丽·哈迪曼的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BTT),将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强调教师要营造和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因为良好的情绪环境有助于激活大

    脑和提高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安全、温暖的情

    绪环境是催发团体动力和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创设安全、温暖的情绪环境,激发团体动力需要积极团体技术的支持。

    三、技术应用

    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以团体为单位的。目前,团体技术是最适合的团体管理和团体教育工具。实践证明,积极控场、积极回应和积极保护三大技术在营造安全、温暖的教育情境,创建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促进成员心理健康和提升积极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1.积极控场技术。

    积极控场技术是教师用于调控团体氛围和活动节奏的技术,一般可以通过设限、阻止、发问、积极关注等达成对团体行为的有效調控。其目的是营造安全、温暖、充满支持的团体情绪氛围,激发团体的动力,确保教育情境为教育目标和成员成长服务。

    徐西森认为,一个有效的团体,其领导者行为倾向于支持、关怀、同理、亲和、自由、净化等,成员行为也有较多开放、安全、负责、专注、接纳、自发、真诚的反应。有效的团体具有高凝聚力和高归属感,团体运作充满动力,这样的团体氛围和情绪环境自带滋养和成长功能。积极控场技术正是营造有效的团体环境的重要技术之一。

    积极控场技术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掌控能力和营造良好团体情绪环境的能力。其中“设限”技术用于规范团体共同行为和个人行为,保证团体的有效运作,它包括班级公约、课堂常规等所有维护团体秩序与气氛的团体规则“;阻止”是指团体出现违背约定规则、破坏团体动力的不当言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提醒和阻断。“设限”和“阻止”一般会配合使用,设限是阻止的依据,阻止是设限的执行与补充。

    积极的“设限”和“阻止”,其核心策略是要突出积极取向,表现为设限时要多用肯定句,约定在团体中可以做什么,提倡做什么等。同时,明确团体不能触碰的底线,从而引导成员养成有助于团体运作的积极行为。积极的“设限”,如,在班级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商定的团体契约是“五个打开,一个禁止”:“五个打开”是打开眼睛去观察,打开耳朵去倾听,打开嘴巴去表达,打开身体去放松,打开心扉去交流,鼓励学生在团体中主动开放、积极参与。“一个禁止”是禁止批评,这是明确团体的安全底线,要求学生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不随意批评攻击别人,努力创建一个安全、温暖的团体环境。积极的阻止则要求教师坚定和善地执行约定的团体规则,坚持用关注积极面、树立正向榜样取代批评,以此巩固和强化积极行为,淡化和消退不良行为。

    “发问”也叫“提问”,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探询学生的感受、经验与行为,引起学生注意并聚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开放的、引发思考的发问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和导向,唤起学生的积极经验。如“你从活动中收获了什么?”“发言人的分享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聚焦事物的积极面,启动积极认知并畅所欲言。“积极关注”技术则要求教师对团体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情感投入,用眼神和耳朵捕捉团体中的积极元素,用表情和言语告诉学生你的看见和肯定。如,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及时发现并夸赞团体中讨论最热烈、分享最积极、观点最精彩、行动最迅速、最乐意奉献的小组和个人,用积极关注强化个人的优势和团体的积极经验,建立学生彼此的认同和积极的情感联结,调动团体的动力,调控团体的方向和节奏,引领团体积极有序地向预定目标迈进。

    2.积极回应技术。

    积极回应技术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做出积极反应的技术。一般通过肯定、鼓励、联结、积极赋义、支持、升华、面质、建议等,对学生的言行给予积极的回应,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团体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比批评的效果好,而批评又比没有回应效果好。教师对学生的言行给予积极的回应,寻找其中的亮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营造良好的团体情绪环境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大有裨益。

    一般来说,教师的积极回应要做到“三度”,即高度、深度、温度。高度体现为教师要整合资源,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归纳、提炼和升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深度体现为教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捕捉和挖掘言语背后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意义,看到不同观点的联结和隐藏的规律,引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温度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谅、肯定和支持。

    在积极回应技术的使用中,针对中学生注重同伴关系的特点,特别推荐邀请同伴回应技术,即邀请学生对团体发生的事或发言学生分享的内容,说说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当发言学生结束分享或回答问题完毕,教师可邀请其他学生轮流给予回应,说说听到了什么,最受启发的是什么,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不同学生的回应不仅可以鼓舞发言学生,还会让发言学生收获到不同角度的反馈以及团体普遍的关注。同时,也更容易聚焦团体动力,营造彼此关注、互相支持的团体情绪氛围。

    实践证明,邀请同伴回应技术是积极控场和积极回应的“利器”,既能催化团体动力聚焦于当下的活动,又能吸引彼此的积极关注,增加积极互动,产生情感共鸣和团体资源的共享。

    3.积极保护技术。

    积极保护技术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免于不必要的心理伤害、批评或攻击,采取的安全性技术。班级一般由数十个不同个性的学生组成,难免会在集体活动中发生言语和行为上的冲突,出现不利于团体顺利运作的事件,致使事件中的当事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教师要保持敏锐的觉察,借助团体动力及时妥善地化解这些冲突。这需要教师巧妙地将团体事件当作生成的课程资源,从积极的角度给予事件中的受困者援助与支持,并引导学生从事件中学习。这是积极保护技术要达成的目标。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可以借助设限、阻止、尊重、支持、保护和积极赋义等技术,对团体事件做出积极干预,对受窘的学生施予援手,对被伤害的学生进行安抚,对勇于承担责任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达成积极保护的目的。

    积极设限和阻止技术的用法前文已有介绍。教师在积极控场时营造的安全氛围本身就自带保护功能。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支持和保护,并邀请全体学生用认真的倾听、适时的掌声和积极的回应表达对同伴的欣赏、包容和支持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安全感。

    在积极保护技术的使用中特别推荐积极赋义技术。积极赋义源自家庭治疗中的重新定义技术,指从积极的角度重新描述当前的症状、系统,找到症状、系统蕴含的资源和积极意义,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积极赋义的典型例子。使用积极赋义技术,需要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教育情境,总能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发现其意义,找到正向的经验。如,当学生在教育情境中表現不佳、挑战失败、受到攻击批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事件有什么意义?从中学习到什么经验?如何重新定义事件?从而帮助学生化失败为经验,有勇气重整旗鼓,直面挑战。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团体技术相比较,积极团体技术在关注和利用团体资源与优势,促进个体及团体的积极发展方面的功能更加强大。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积极团体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学科课堂、班级管理、社团建设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在实际应用中,积极控场、积极回应和积极保护三大技术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积极控场技术的运用规范了正向的团体行为,为积极回应技术和积极保护技术的运用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环境;而积极回应技术和积极保护技术的运用则强化了积极的团体氛围和团体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团体和成员的积极率,促进了成员积极品质和积极关系的发展。

    教师在运用积极团体技术时能够进一步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同时,积极团体技术的广泛运用,既能为学科教育创设积极的情绪环境,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优化师生关系和强化师生心理品质,无形中也营造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自由学习[M].王华辉,译.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15.

    [2]玛丽·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杨志,王培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