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与作者共同成长

    卢山秀

    摘 要:在出版图书的过程中,编辑与作者是互助式的,图书编辑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了解和挖掘市场,策划选题、找准方向,而作者则是将选题进一步落实成作品,同时经过编辑的加工形成正规的出版物。编辑和作者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协作,同时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对方顺利地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共同成长。

    关键词:图书编辑 作者 分工协作

    优秀的编辑是依靠挖掘和推出好的作者与作品来实现自己价值的,也可以说图书编辑与作者就是作品的“父母”,图书编辑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了解和挖掘市场,策划选题、找准方向,而作者就是编辑选择的“另一半”,在双方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的前提下,将选题进一步落实成作品的人。图书的出版过程就是孕育培养“孩子”的过程,想让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出生,给“孩子”穿什么衣服、打造成什么样子,带这个“孩子”去见什么人(读者)以及把这个孩子推向多大的舞台(市场)等一系列过程就是编辑和作者相互磨合、相互迁就、相互学习和进步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不仅“孩子”长大成人,作为“父母”的编辑与作者也会一同成长与进步。

    一、传统编辑的局限与转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速度与广度,同时也增加了图书出版的难度,身在其中的图书编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还有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一)要想有所突破,必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在传统图书出版的运作模式下,编辑的职业角色更多倾向于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方面。这些职能更多偏重在社内进行,相对的,缺乏市场思维和用户思维的弊端和局限就显现了出来。加工编辑或者学者型编辑虽然能够把控图书质量,但是由于其缺乏市场化运作手段,在图书出版后的发行以及策划宣传方面,将会力不从心。

    (二)在出版融合的大背景下,全面转变自己的工作思维与模式

    编辑是出版活动的全程策划人和参与者。在新媒体时代,出版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户思维主导出版领域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新式媒介频繁涌现对图书编辑提出新的要求:深入挖掘用户的阅读需求和喜好,为特定用户或者某一群体提供定制的阅读内容,让用户能够被内容的专业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吸引,进而能够将我们提供的定制内容与一般渠道获取的内容区别开来。

    想要做到这些,就要对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市场的把握,既包括整体图书市场,也包括所处领域的细分市场。二是对所在细分市场的微觀情况的把握。所谓微观情况就是这个细分领域的相关情况,不仅是这个领域的图书情况,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行业情况。

    二、合适的作者与合作的基础

    编辑想要准确快速地找到合适的作者,要对潜在作者有基本的了解和要求,才能最终筛选出那个最合适的人选。好的作者首先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领先大多数人的专业技术,拥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

    图书领域有大众与小众之别,对于大部分面向大众领域的图书作者来说,他们并不一定是站在技术金字塔顶端的人物,相比于他们的专业技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更为重要的。这里我们有很多例子,比如少儿围棋的教科书,很多市场上销售的,并不是那些“冠军”“九段”所著的书,而恰恰是一些“五段”“六段”,甚至是业余选手一显身手。再比如,大众美食领域的图书,被大家广为追捧的一些畅销书,并不一定是某大厨所著的,而是一些“美食达人”、活跃度高的“美食爱好者”所写的,因为他们可以用更浅显易懂的话语,带给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和模仿体验。

    (二)较好的文字功底

    作者之所以被称之为作者,归根结底还是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图文的形式给读者讲明白、说清楚。作者较好的文字功底是图书品质的保证,也是作者向作家成长的基础。

    (三)要有严谨的态度以及对于作者这个身份的尊重

    图书的出版过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在多媒体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大部分图书作者来说,写书是一个耗时、费力而收益率又低的工作。如果没有严谨的态度以及对于作者这个身份的尊重,作者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图书的创作和后续的宣传推广工作。这样无论对编辑还是读者都是一种损失和遗憾。

    三、编辑和作者在分工与协作中共同进步

    编辑和作者在某一选题领域完成了融合与对接,对这一选题碰撞出了火花,设定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好的开始。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进入图书出版项目的实施阶段。编辑是对于图书出版流程及图书市场有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的人,作者是对这一领域有领先知识与技术的人,怎样将市场需求与相关的知识技术进行对接,这就是编辑与作者在图书出版中需要做的工作。

    (一)出版流程中编辑与作者的分工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图书出版的书稿创作和编辑加工阶段,编辑和作者的分工是相当明确的。

    1.编辑把好质量关

    编辑的属性决定了编辑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图书的政治导向,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进行把关。

    以一本面包制作书为例,由于作者自身知识面的局限性,在介绍面包的种类时将“欧式”“日式”“台式”放在一起并列介绍,这在编辑的眼中是非常明显的错误,但作者并没有注意到分类标准的失误;在书中讲到具体做法时,又遇到了原料使用量与之前介绍不一致的情况,这是典型的笔误,却是实实在在的错误。编辑的存在就是要帮助作者将这些有失水准的错误更正过来,保证书稿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作者赋予作品生命力

    作者负责把已经确定的图书选题立体化、丰富化、具体化、通俗化。让一个选题变成一部书稿,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点会润物细无声般地传递给读者,而编辑正是这部书稿的第一读者。随着编辑阅读加工稿件的次数增多,对相关专业的了解也会日益增多,这就是编辑在专业领域日渐精益的过程。

    (二)相互协作,带领对方向更多未知的领域前进

    出版流程中,编辑与作者的互相协助不仅有利于图书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会让双方得到更多的进益。编辑与作者,双方的起点和所拥有的资源不一样,相互协作以优势互补,尤其是对于新手编辑或者作者来说,更为重要。

    以辽科社出版的美食畅销书《二狗妈妈的小厨房》系列为例,作者虽然有着丰富的食材制作经验,但却是首次出书,对于出书流程和方法一无所知,对于如何将已有的食谱整理成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也十分困惑。遇到具体的问题,就需要编辑协助作者为新书的创作出谋划策。

    另一方面作者也可以借助自身的行业资源协助编辑把图书推向更广阔的舞臺。作者在帮助《二狗妈妈的小厨房》系列图书的宣传过程中,特意申请了与图书同名的公众号,同时与编辑相约开设固定的直播节目。在最初一年的直播中,编辑就是直播中最活跃的粉丝,不仅在直播中了解了作者、了解了作者的粉丝,更加了解了直播这种宣传方式。

    四、成功的图书项目让编辑与作者都可以华丽转身,变成更好的自己

    成功的图书出版项目不仅需要编辑的工作前伸,做到编辑作者化,也需要作者的工作后延,不仅对书稿内容负责,还要参与到图书的推广宣传工作中。也就是说一个优秀图书出版项目中,编辑和作者都要做到向更多不同角色的转化。

    (一)从“产品经理”到“经纪人”的图书编辑

    在图书项目由出版流程转向发行流程的时候,编辑也由“产品经理”逐步向“经纪人”方向转变。编辑在将作品与作者一同推广到销售渠道中时,推广到相关行业的厂商面前时,推广到大众读者(消费者)面前时,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纪人”。

    (二)从“作者”到“作家”的创作人

    普通作者到知名作家,是由普通人到公众人物的转变,是由专注图书内容产出到打造自身价值,是由资深行业参与者到行业的意见领袖,更是由关注自身的专业能力到全方位关注自己的个人形象。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满足更多身份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以上编辑和作者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图书出版这个项目里共同完成的。在出版图书的过程中,编辑和作者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对方顺利地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而合作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和疏漏,双方也可以进行纠正和弥补。

    无论市场如何多变,生产流程如何改进,营销宣传的方法如何更新,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都需要编辑与作者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来共同面对、相互理解。大家在相互扶持的同时也一定会共同进步与成长。

    (作者单位系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