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以读促讲

    徐桂花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字化,对数学阅读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数学阅读的能力也就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现行的数学教材比以往更具有可读性,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从课本叙述中通晓知识的来龙去脉,从例题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从习题中学会解题技巧等。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学生,教学体现以读代讲。通过学生读教材,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总结出学习方法,减少教师讲解,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一、读懂知识点

    教材中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概念、规律。如,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看懂主题图,得到了加法算式:4+4+4=12,3+3+3=9,2+2+2+2+2+2+2=14,一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通过观察发现了它们的特点:加数相同。但是这些算式读起来,写起来,都觉得烦(繁)。怎样不烦,简单些呢?当学生有了充分的感知以后,就让学生读教材。教材在方框里出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乘法算式:2×7=14读作2乘7等于14或7×2=14读作7乘2等于14。再如,六年级“圆的认识”,学生多次对折自己准备的圆形纸片后,找到了圆的中心,通过画与量圆心到圆上的线段,画与量经过中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发现有无数条,而且都相等。如何总结自己实践操作后的这些认识呢?让学生读课本“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半径的长度就是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诸如“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整套教材比比皆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各种知识的特征,总结概括知识点,就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部分阅读。这些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学生读后就能获得知识,教师就不必重复讲,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读懂法则、算理

    数学是一门计算教学,计算过程中的法则、算理,通过让学生读,理解其中的含义。如,“100以内的竖式加减法”,在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计算,得到捆加(减)捆,根加(减)根,满10根就捆一捆,不够减就1捆当10根去减的认识后,就指导学生读教材: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10,再减。再如,二年级下册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解答了一些相关的应用题后,解答时,都先做乘除法,如果要先算加减法时,要用小括号括起来。有了这样的计算实践后,再让学生阅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有计算必有算理,且要推导出法则。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在阅读中学习,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并能运用法则。相比由教师直接灌输讲解,效果更明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

    三、读懂操作过程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把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实践。如,“角的初步认识”例2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只要学生根据操作要求,一步一步地读、画,很容易就把角快速准确地画出来。再如,“图形的运动”教学中,教材呈现出如何画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的操作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有意识指导学生读操作过程旁边的蓝色方框内的文字:“我发现旋转时O点的位置不变。还发现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度……”边读边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画旋转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四、读懂题目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前提条件都离不开题目的理解,首先应做到的就是读懂题目,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明显。要求学生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弄清题意的关键是把文字叙述的抽象应用题变为现有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所能理解的数量关系,才能进行准确地分析及解答。像低年级可以通过读懂题目,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如,二年级上册“比多比少”应用题: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通过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到已知条件: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问题是要求二班得了多少面。理解题目后,学生可根据题意,把题目转化成图形,出示:

    一班○○○○○○○○○○○○

    二班 (与一班同样多的12面) ○○○

    紧接着教材有呈现出:让学生一看就知道,求二班的小红旗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解决问题,列出算式:12+3=15(面)。在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边看题目边画线段图、几何图形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如,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一个足球的白色皮有20块,是黑色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多少块?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从中找出已知条件是一个足球的白色皮有20块,是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题是黑色皮有多少块?再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抓住:20块=黑色皮的2倍少4块。

    黑色皮:

    白色皮:

    根据线段图轻而易举就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能列方程解答。

    (1)黑色皮×2=白色皮+4 ?2x=20+4

    (2)黑色皮×2-4=白色皮 ?2x-4=20

    (3)黑色皮×2-白色皮=4 ?2x-20=4

    只有读懂题意,才能真切地理解题中已知条件及问题中内在的联系,找到解题的思路,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功效。

    五、读懂知识的来龙去脉(演变过程)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比以往更具有可读性,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从课本叙述或图形中通晓知识的来龙去脉,从例题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从例题和习题中学会解题技巧等。如,五年级“分数除以整数”例2,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张纸的几分之几?自己试着折一折、算一算。

    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就是。

    ÷2==

    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

    ÷2=×==。

    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

    这段教材可让学生读懂:

    (1)分数÷整数,可用整数直接去除分数的分子。

    (2)也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转换成×。

    (3)计算÷3时,如果用整数直接去除分子“4÷3”除不尽,转换成×计算就能顺利进行。因此,除以一个整数,转换成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计算时永远都可以进行的。3个图形则说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要体现“以读促讲”。通过各种有效的富有情趣的促读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引领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教学内容,获取数学信息,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