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迎平

    [摘 要]文言文是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具有语句凝练、言简意赅的特点。教学文言文中,“言”是根基,“文”为灵魂。课堂上,教师可采取目标启动、经验调动、自主行动、巧妙联动、拓展推动的“五动”策略,使文言文课堂有法度、热度、梯度、亮度和厚度,达到“言”“文”融合的教学佳境。这样,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统编教材;言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25-02

    文言文语句凝练,言简意赅。统编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很重视,从三年级开始就设置了文言文,整个小学阶段共编入14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价值,是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中,无论是依言释文还是悟文得言,都要做到“言”与“文”的和谐统一、有效融合。

    一、目标启动,让文言文学习有法度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扉页的导语和课后习题中都有所体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全局观念,根据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目标定位要有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朗读背诵目标和阅读理解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讲述故事,知晓道理;五六年级要在此基础上能够体会词语的古今义,感受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基于此,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言”有“文”。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人谈读书》一文,既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又要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情况,说说对自己的启发。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文,教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等词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这样的目标,都是基于文本、基于学生确定的。

    (二)目标定位要有可行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句,区分词语的古今意义,同时内容要精当、容量要适当,这样的目标才有可行性。如,《囊萤夜读》是学生相对熟悉的故事。教学时,要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文本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3个生字,正确书写“囊、萤、恭”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囊萤夜读》。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第三个目标旨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好“言”与“文”的关系,制定可行性的目标。

    二、自主行动,让文言文学习有热度

    (一)合理使用插图阅读

    如,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一文有这样一句:“孔指以示儿曰。”这句省略了所“指”的事物——杨梅。教学时,让学生连贯地说清句义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提示学生联系上文,并结合课文插图,想想孔君平指给孩子看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理解句义。借助插图,学生能充分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课文的内容。

    (二)充分利用注释阅读

    教学文言文时,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看注释。如,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的“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一句不太好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搐”的意思是“抽縮”,“入”指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并由“搐入”再理解“掉尾”的意思。利用教材注释,是一种最直接的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

    (三)结合课后习题阅读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伯牙鼓琴》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后的“资料袋”,理解“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了解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感受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孤独与决绝,体会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短小精悍,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读懂文本。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结合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以及和同学交流等学习古文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站到课堂的中央,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经验调动,让文言学习有梯度

    教学贵在激励、唤醒,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一)利用已有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时,可借助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如听过的故事、背过的《三字经》等,引发他们对“囊萤夜读”的兴趣。教学《铁杵成针》时,可以借助学生对李白的了解导入新课,提问:“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小时候,他学习并不认真,十分贪玩,是什么事改变了他呢?”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句子

    教学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弄懂句子的意思。如,引导学生根据早晨和正午时太阳的大小差别和冷热对比,知晓两个小孩各自的依据,理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使文言文的学习轻松起来。

    四、巧妙联动,让文言学习有亮度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文学内涵,深度解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课文原出处

    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因此解读文言文要还原其历史语境和创作语境,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每篇文言文,都在注释的第一条写明了选文的出处。在备课时,教师要对课文的出处进行比对、还原,确定其题材及教学主题。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和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都是选自《世说新语》。其中,《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其故事性强。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理清故事脉络,习得文言文的篇章写法,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学会分析,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杨氏之子》是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教学时,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悟杨氏之子的语言精妙及其聪慧。关注文言文的出处,并依据不同的主题,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让文言文教学有依有据。

    (二)抓住课文细微处

    文言文内容简洁,言简义丰。因此,教学时要抓住细微处,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使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品味揣摩“聪惠”“为设果” “应声答”的精妙,体会语言的智慧。这样的品味,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深切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三)走向课文纵深处

    “言”是课文的语言材料,“文”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文化意蕴,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引领学生走向课文的纵深处,使学生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如,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都是写人的勤学苦读,但写车胤是“恭勤不倦”“以夜继日”,而写李白是读书“未成,弃去”,后因看到老媪磨铁杵,遂“感其意,还卒业”。两则故事都揭示了只有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语言只是载体与媒介,它们殊途同归。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纵深处,让文言文学习富有文化意蕴。

    文言文的教学应对语言、结构、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等进行品味与揣摩,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这样让文言文课堂更有亮度。

    五、拓展推动,让文言文学习有厚度

    文言文在课本中的篇数不多,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适时地拓展延伸,让文言文学习有厚度。

    (一)课前拓展

    课前,教师可以拓展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如,教學《两小儿辩日》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全面地了解孔子,这样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有效学习。

    (二)课中拓展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比对和整合。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可以引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片段,让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三)课后拓展

    在结束课文教学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度学习思考。如,学习《杨氏之子》后,出示《徐孺子赏月》的故事,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欣赏了《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善观察、勇辩斗的风范后,出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故事,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适度的拓展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适时的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文言文的知识框架,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文言文那简约凝练的文字、独具匠心的构思、精妙隽永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目标启动、经验调动、自主行动、巧妙联动、拓展推动的“五动”策略,引领学生探文言之雅韵,得文言之妙趣,披“言”以入“文”,使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