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的词性和意义

    夏松平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唐代韩愈的著名论说文《师说》。关于此句之“者”的词性和意义,邓木辉老师和黄硕老师各执一词。邓老师撰文认为:“此类‘者是代词,可译为‘的‘的人。”(《语文月刊》2020年第3期)黄老师撰文认为:“‘者是语气词(助词),表提顿语气,略带些许加强归因判断,强化下文承接意味,不译。”(《语文月刊》2020年第8期)

    笔者读后认为,黄老师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查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版)可知,古代汉语“者”字作语气词,有下列四种用法。

    第一,语气词“者”字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例如: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例(1)、例(2)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南冥”“陈胜”后面表示提顿。

    第二,语气词“者”字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表示提顿,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例如: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4)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

    例(3)、例(4)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有”字的宾语“冥海”“馮谖”后面表示提顿。

    第三,语气词“者”字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表示提顿。例如: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6)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例(5)、例(6)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表示提顿。

    第四,语气词“者”字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面表示提顿。例如: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8)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7)、例(8)的语气词“者”字分别用在假设分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和结果分句“然而不胜”后面表示提顿。

    明乎此,经过比较,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既不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也不是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也不是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也不是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面,因此,这个“者”不是语气词(助词)。既然如此,那么这个“者”也就不存在“表提顿语气,略带些许加强归因判断,强化下文承接意味,不译”之说。

    那么,“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的词性和意义是什么呢?

    笔者读后认为,邓老师的观点是相对正确的,不过有待完善。

    诚然,古代汉语“者”字有一定的称代作用,能够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因此从马建忠开始,不少语法学家把古代汉语“者”字由助词归到代词中。

    不过,古代汉语“者”字不能独立用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作为一个句子成分,因此不少语法学家又把古代汉语“者”字由代词细化到辅助性代词中。

    查阅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可知,古代汉语“者”字作辅助性代词,有下列两种作用。

    第一,辅助性代词“者”字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者谓词性词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例如:

    (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0)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11)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后汉书·光武传》)

    (12)仲景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例(9)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分别放在动词“往”和“来”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往者”和“来者”分别作句子“往者不可谏”和“来者犹可追”的主语。例(10)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分别放在形容词“大”和“小”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大者”和“小者”分别作句子“大者王”和“小者侯”的主语。例(11)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谓词性词组——主谓词组“天下能为兵法”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天下能为兵法者”作句子的宾语。例(12)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谓词性词组——动宾词组“道桓文之事”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道桓文之事者”作句子的宾语。

    以上两例的辅助性代词“者”字,都可以斟酌情况译为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东西”等。

    第二,辅助性代词“者”字放在数词后面,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如:

    (13)二者相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也。(《史记·游侠列传》)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例(13)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数词“二”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二者”有指代所提到的几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作用,“二者相讥”是说儒家和侠客两方面都受到韩非子的讥笑。例(14)的辅助性代词“者”字是放在数词“二”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二者”有指代所提到的几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作用,“二者不可得兼”是说鱼和熊掌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以上两例的辅助性代词“者”字,都可以斟酌情况译为现代汉语的“样”“种”“类”“东西”等。

    明乎此,经过比较,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正是放在谓词性词组——偏正词组“生而知之”后面,构成的“者”字结构“生而知之者”作句子的宾语,因此,这个“者”是辅助性代词。既然如此,那么这个“者”可以斟酌情况译为现代汉语的“的人”等。

    辅助性代词“者”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可以简单地译为“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古代汉语“勇者”,可以译为现代汉语“勇敢的”,也可以译为现代汉语“勇敢的人”,而古代汉语却不能说“勇者人”。

    总之,由解释“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的词性和意义,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第一,解释字词的词性和意义,要以语法界的共识为依据。但是,黄老师忽视了这一点。

    毋庸讳言,关于古代汉语“者”字的词性和意义,语法界的认识有分歧之处。例如,关于“者”字放在时间词后面的词性和意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认为它是语气词,表示提顿;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则认为它是辅助性代词,表示“的时候”。又例如,关于“者”字放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的词性和意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訂本)第一册认为它是语气词,表示提顿;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则认为它是辅助性代词,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不过,关于古代汉语“者”字的词性和意义,语法界的认识也有统一之处。例如,关于“者”字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者谓词性词组后面的词性和意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认为它是特别的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等;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则认为它是辅助性代词,表示“的人”“的东西”等。此二者,名称不同,实质相同。

    显然,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是辅助性代词(特别的指示代词),表示“的人”,是符合语法界的共识的。

    第二,解释字词的词性和意义,要以语法界的常识为依据。但是,黄老师忽视了这一点。

    无可讳言,单句是单句,复句是复句。但是,同样无可讳言,单句可以组成复句,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例如,“大者王”是单句,“小者侯”是单句,但是它们可以组成“大者王,小者侯”的并列复句;反之亦然,“大者王,小者侯”是并列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大者王”和单句(分句)“小者侯”。又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单句,“是以后世无传焉”是单句,但是它们可以组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的因果复句;反之亦然,“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是因果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和单句(分句)“是以后世无传焉”。这些例子说明,字词典里的例句虽然是单句,但是结合上下文也可能是复句的分句,因此,这并不影响解释字词的词性和意义。

    再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表结果的分句在前,表原因的分句在后的因果复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表原因的分句在前,表结果的分句在后的因果复句。所以,它们的“者”字的词性和意义并不一样。

    显然,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单句,“孰能无惑”是单句,但是它们可以组成“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因果复句;反之亦然,“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因果复句,也可以分解为单句(分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和单句(分句)“孰能无惑”,是符合语法界的常识的。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人非生而知之者”之“者”是辅助性代词,表示“的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为现代汉语,或者是:“人(因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人,(所以)谁能没有疑惑?”或者是:“人(因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所以)谁能没有疑惑?”

    [作者通联:安徽宿松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