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曹考

    

    

    我国于1995年确定实施了科技兴国的方针战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要点,充分发挥科技与教育的作用。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源于落后的地理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但十八大以后,国家重视民族自治区创新能力的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区科技产业的孵化与成长,使得民族自治区的科技创新市场初步形成规模,但是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在科技建设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对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离不开科技创新,新时期新中国的发展明确了科技强国的新战略,强调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将科技创新放在了带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长足进步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广西,宁夏,内蒙,新疆,西藏这 5 个民族自治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快速提升,与我国的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成为民族自治区快速发展,摆脱经济落后局面的唯一出路,因此必须正视创新对促进民族自治区发展的作用,将其放在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

    一、民族自治区科技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自治区把创新摆在了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例措施,为民族自治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设立了多个科学技术奖,激励全区研发人员开发新技术。加大企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了科技创新的利润率,稳步推进高新技术区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在 2018 年新开发了 13 个科技产业高新区,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前八个月完成的产值效益达到了 4725.34 亿。民族自治区的创新孵化基地也攻克和研发了一批贴合群众实际生活的技术和产品。宁夏自治区技术市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技术专家、服务机构、技术需求等资源整合工作中取得了极大进展。截止目前,结合宁夏的产业特色,已整合科技成果 41055 项,培养技术专业人才 3128 名,科学技术研究所有 260 家,科技创新服务机构 149 家,审核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申报项目 278 项。科技创新事业在民族自治区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地方基础薄弱,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一)科研研发经费投入

    2017 年,全国共投入 R&D 经费 17606.1 亿元,比 2016 年增加了 1929.4 亿元,增长 12.3%,增速与上年相比提高 1.7 个百分点;R&D 经费投入强度为 2.13%,比上年提高 0.02 个百分点。按 R&D 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 43.6 万元,比上年增加了 3.2 万元。综合上图来看,民族自治区的科研经费投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西藏自治区 R&D 经费只有 2.9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只有 0.22%,新疆自治区的投入强度也只有 0.52%。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 GDP 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201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R&D 占 GDP 的比重只有 0.77%。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区的科技创新缺乏科研经费的投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规模少,企业研发新技术的成本居高不下,各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也微不足道,导致科技项目无法开展,软实力无法转化为硬实力,就无法发挥推动区内经济建设的强大作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民族自治区的政府科技部门的引导,投入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民族自治区在科技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西地区在 2017 年的148 项奖励项目中,技术推广应用单位实现新增销售收入合计 281 亿元,新增利润 120 亿元,新增税收 7 亿元。2013 年—2018 年民族自治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专利要转化为科技产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民族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17 年,5 个民族自治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总数为 371.5 亿元,而同期湖南为 203.19,位列榜首的北京为 4486.89 亿元。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新公布的《中國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2018》中,民族自治区均在 50 分以下,其中宁夏 46.24 分,内蒙古 46.08,广西 43.76,新疆 40.75,西藏 31.23,是全国创新指数最低的地区。

    (二)科技人才储备与技术支持

    科学技术的源头来自研发人员的思想思维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人才专项计划和人才扶持政策取得了初步进展,区内研究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 2014 年的 6428 人到 2018 年的 8024 人,巅峰时期达到了 8095 人。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愿意留在内蒙古自治区为内蒙古的科技创新进步和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和北京,江苏,浙江等地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首先内蒙古的高等院校数量有限,截止 2018 年,一共只有 53 所,其中本科院校只有 14 所,剩余的都是高职院校,全年招收学生 13.6 万名,全区有研究生培养单位 10 个,招收研究生 7176 人;少数民族中蒙古族学生 10.1 万名。目前民族自治区现有的教育水平很难满足企业技术尖端开发和技术人才支持的需求。例如煤矿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提高原煤的利用率,减少空气污染。内蒙古支柱性产业乳制品制造也面临技术的转化与提升所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与挑战,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研究和解决,而民族自治区面临的技术人才的短缺给产业升级换代造成了困难。

    二、民族自治区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而科技创新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是地区科技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涌流有着重要作用,进而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构建一个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有利于吸引外来的中小企业前来投资和开发,壮大科研力量,带动民族自治区的全面发展。

    (一)外部环境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政策财政税收扶持、制度机制、市场融资环境、科学仪器配套设施,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环境都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因素。民族自治区的政府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建设上,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另外在财政税收上也削减了高新技术企业一部分的税务,同时还对企业实行补贴专项计划,为企业和科技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铺路搭桥,减轻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企业从高新产业中获得的利润和效益也大幅度增加。 2018 年7月27日,广西自治区人大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条例进一步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实行放权与激励相结合,下放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权限,提高对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既注重突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又注重调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积极性,为本区破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难题提供法律保障。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创新体系中,政府居于领头地位,企业占据其核心地位,高效和科技机构则是强有力的后盾,长期以来民族自治区为了保障企业的主体地位,从政策、资金上扶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从2015 年至2018 年,新疆自治区的企业数量翻倍增长,由177084 个增加到249767 个,其中私营企业增长的速度最快,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数量比较稳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每年 20.56%的速度持续增加,目前新疆自治区有高新技术企业540 家。预计2020 年,新疆地区总体创新水平将会进入全国创新型省区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还将培养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1000 家以上,这得益于区内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的创新机制充分激发了企业投入科技创新事业的热情,创造出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载体。

    (二)社会与文化环境

    民族自治区拥有稳定的社会文化习俗,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活跃,要将科技创新意识普及到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创新事业建设中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将科技创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文化知识水平是影响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提升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区内人民群众进行舆论引导,弘扬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努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教育水平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自治区由于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尤其是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对于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工作比较困难。文化事业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近年来民族自治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西藏地区建立了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库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项目,全区入库项目达 117 个。除此之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入选率达到了93.5%,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29.38万元,完成了传统藏戏的舞台化、数字化工作,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文化项目的发展,知识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但是五个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对 GDP 的平均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市比较,差距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以科技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民族自治区在培养科技创新文化,营造积极进取的创新社会氛围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民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市场发展的动力

    民族科技创新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助推器,这个强大的助推器不仅仅是一个因素、一个条件,而是一个完善的、由市场需求、技术、产业、人才队伍构成的导向动力系统,民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市场尚处于孵化时期,如何去组装一个发展动力系统加速科技创新市场的成长,就要研究这个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相互作用。

    (一)创新市场发展的动力是内外作用的结果

    创新市场发展的的外部动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市场需求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内部动力表现为科学创新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引发科学内部理论的争议和变化,科学真理因为人的认识有局限性的原因具有相对性,会随着实践的發展而发展,科学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就会对已经进入市场的技术产业作出变革和升级。新疆西藏地区地广人稀,物质资源丰富,因为气候温差大的原因,出产的瓜果含糖量高,销量可观,除了种植业外,畜牧业也是地区的支撑性产业,针对民族自治区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开拓海内外市场,利用科技创新技术为市场打入一针强心剂。民族自治区要兼顾创新市场的内外动力,既要坚持知识创造,也要坚持技术创新,双管齐下为科技创新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集群为核心

    新技术的研发要以进入市场为首要目标,市场供给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地区市场需求不够旺盛,那么这个产业自然而然得不到发展的空间。民族自治区传统的国有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资源优势驱动产业发展,对技术市场需求不足,压抑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消费者主导的市场需求作为企业生产的风向标,对整个发展动力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市场产生了需求就会反馈给由各个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在创新市场动力处于中心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整的科技产业链将会大大提高集群的科研能力和生产效率,这个产业链就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研发产品,联合攻克技术难关,上下承接技术产业内贸易。民族自治区的企业分布较为松散,建立的高新产业园还远远达不到形成产业链的规模。因此鼓励民族自治区的企业紧紧贴合市场的需求,将相关联的企业集中化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

    (三)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创新机制四位一体

    企业生产要经历开发、中试、制样、生产的过程,那么就离不开人才、政策机制、技术、资金的辅助。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不一定具有前沿性,而单纯的理论知识技术创新研究也不一定能被市场接受,因此就需要通过资金链的合理分配调整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研发的关系。技术开发研究的资金来源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包括政府提供的科研基金或技术补贴,外商投资,民间入股合资、企业研发合同收入等。

    民族自治区的研发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经费投入,中小企业难以负担高昂的研发成本,对创新技术更倾向于后期直接引进,直接投入生产中获得效益,缺乏先发优势占领市场的意识。人才链除了依赖教育基础的人才培养之外,还有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人才的专业分工。技术链分为直接开发技术和间接引进技术,直接开发技术是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成相应的研究班组研发新型技术后投入生产流向市场或者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以创新技术为目的的研发项目。间接引进技术是指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直接引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民族自治区当自身的创新实力不足以支撑地区发展的时候,就需要借鉴别的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效仿学习再到自主创新研发。创新机制是政府积极推进创新事业的产物,创新机制对整个动力导向系统具有辐射性作用,活跃的创新环境、宽松的政策机制都会影响到系统中的每一个节点。只有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创新机制四位一体,兼顾每一个核心要点,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

    四、提高民族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民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地理,资源,历史等区位因素的原因,技术的投入与产出主要以本土市场为导向,市场规模狭小,不足以激发本土企业利用科学技术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一)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高新技术企业则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主心骨,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利用科技创新改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促进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来自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存在不可预估性导致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完善民族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积极正确地引导科技成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利用互联网技术公开透明地在网上进行匿名评价,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整合教育,企业,政府的资源推动技术产业化,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民族自治区的科技创新事业搭建桥梁。

    (二)培养专业化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民族自治区想要依托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改变落后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除了加大实施 “万人计划”“千人计划” 等人才引进专项计划的力度,更要保障人才队伍的基本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提高生活品质,全方位考虑到引进人才的需求,完善社会保障措施,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补贴,建立完善的人才奖励机制,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给予创新人才以成就感和安全感。要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必须要加强与国内外权威创新机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教育事业的建设,提高区内的整体文化素质,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吸引更多人民的群众接受高等教育,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积极参与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我国在清朝初期之前就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古丝绸之路就是其中一条将中国与中东、中亚乃至地中海各国联结起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贸易通道。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全新的利益共同体,与东西经济圈一脉相连,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贯穿我国的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以及西南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省份,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民族自治区,尤其是新疆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边境线最长,并和许多国家接壤,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的建设核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跨度大,覆盖面积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被称为 21 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民族自治区利用“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

    (作者單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动态匹配机制研究”(编号:16YJCZH0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