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李玉淑

    摘? ? 要:书院制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书院全人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书院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大部分书院制高校双方协同育人现状堪忧,存在对协同育人认知不足,沟通机制不畅、协同实践不多等问题。高校应积极营造氛围,使双方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完善协同育人制度,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构建协同育人团队,明确协同育人职责;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协同育人实践。

    关键词:书院制;辅导员;专业教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4-0068-04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实施书院制改革,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和学生宿舍的思政育人功能,这不仅是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以生活社区为管理平台的本科生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实行的书院制,大都是在原学生宿舍基础上建立的,与专业学院并存。专业学院负责学科建设、专业教学,关注学生第一课堂,书院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职能,关注学生第二课堂和通识教育。能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书院全人教育的目标,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发挥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构成的导师队伍的核心作用则是关键。然而,专业教师属于专业学院,辅导员属于书院,作为教育主体的双方如何加强协同育人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书院制模式下高校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一、书院制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育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主体多方相互协调配合,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作为高校两支重要的教育力量,他们之间能否协同育人至关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书院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实施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1]。书院制改革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育人平台,需要充分协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发挥好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作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专业学习、职业生涯、个人成长等各方面的困惑,只有各教育主体间形成合力,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学生需要解决的学业问题、成长困惑和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二)书院全人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书院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通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强化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学习、道德、心理、人际、职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需要完备的支持促进体系,这种支持促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角色[2]。这些不同角色就是书院制模式下的导师所承担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辅导员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德育和智育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协调统一,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要想实现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必须树立协同育人的观念,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二者间协同、融合,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实现全人教育培养目标。

    (三)书院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导师制是书院制的核心,导师是人才培养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导师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是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书院制构建的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细分成了很多专业工作方向,书院导师扮演的更多是咨询性角色[3],因此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书院的导师主要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师要想做好导师工作,需要深入书院,辅导员要想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需要与学院取得联系,二者的育人目标相同,因此需要二者协同育人,共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搭建师生共处育人平台。只有这样,导师制在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二、书院制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从目前国内书院的实际情况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还远远不够,实际工作中的有机融合、协同配合仍需加强。

    (一)认知不足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方普遍存在协同育人意识不强,认知不足的问题。书院辅导员认为脱离了学院,可以不用管学生的学业情况,且大多数辅导员不了解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在指导学生学业规划、就业方面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做好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和对学生学业规划的引导。

    专业教师应是书院专业导师的主要力量,但部分专业教师对书院的认同感不强,投入不足,普遍存在片面的认识,他们认为课堂教学、专业教育是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很少有专业教师认为自己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重教书轻育人现象严重。事实上,学生在大学期间产生的很多思想问题、心理问题恰恰是与学业有关的,而在这方面却缺少了相关教师的专业引导。

    (二)沟通机制不畅

    许多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没有明确细化书院和学院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职能分工,没有建立良好的双院协同机制,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学院认为学生到了书院,自己只负责好第一课堂和学科建设即可,书院则认为自己只负责日常管理和通识教育,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自己没有关系,因此分属于书院和学院的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工作平台。辅导员忙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面临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很多情况下,辅导员需要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但因为双方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和主观的沟通意愿,导致双方在学生教育出现问题时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双方工作侧重不同,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各自为战、缺乏交集,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同育人平台。

    (三)协同育人实践不多

    辅导员在书院制下的事务性工作繁杂,强度加大。很多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及时与专业教师沟通,往往是在遇到问题后才想起来与教师进行沟通,忽略了日常生活中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该起到的作用,比如在学生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就业推荐等关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工作中,也需要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但这些方面往往是被忽视的,导致对于学生教育存在片面性。

    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尽管专业教师被选聘为书院

    的学业导师、通识导师、社团导师等各类型导师,但他们的人事关系、管理权和考核权仍在专业学院,书院对导师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流于形式,导师在书院的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工作量的测算。他们的工作重心是科研和教学,不适应自己书院身份的角色转换,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到书院进行学业指导,有时候即使到了书院来指导,可能面临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学生并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导师育人效果并不理想。

    三、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协同育人本质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合理配置和利用各方面优质资源,全方位合作,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4]。书院制模式下,需要树立全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建立健全双院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导师制和协同育人相关制度,组建协同育人团队,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育人实践。

    (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年轻人培养成为有学识、有智慧,能为自己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年轻人,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道德人格和“高贵的灵魂”[5]。因此,全人教育目标就是当前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书院和学院的共同目标,也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高校要积极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帮助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育人目标上达成共识,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协同育人水平。书院制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更加专业化,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书院导师进行培训,使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充分了解书院背景、通识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指导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技巧,为二者协同工作、互相补充提供条件,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辅导员作为书院的常任导师,工作理念和方法要不断创新,要认识到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协同各方面力量,在对学生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专业需求开展思政教育和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三者有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专业教师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功能,在第一课堂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类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不仅仅是教学和科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人成才,强化自己作为书院导师的身份,积极参与书院的各类活动和通识教育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完善协同育人制度,增强协同育人实效

    制度建设是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性的重要保证,高校应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制度,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完善导师制,建立完备、 健全的书院导师管理制度、聘任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交流制度等,构建多维、立体的协同育人制度,促使协同育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效落实。

    建立书院导师的遴选机制及聘任、考核制度,书院导师应从专业教师中选拔,根据导师学识、专长等划分为各类型导师,如班导师、学业导师、社团导师、就业导师等。建立各类型导师考核制度,改变以往对专业教师单一的考核形式,将导师在书院的工作量进行考核,通过对指导时间、指导内容、指导形式、指导效果等来测算工作量,并将学生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书院导师的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年终绩效、评奖评优等挂钩,从而更好地调动导师在书院工作的积极性[6]。对辅导员的考核,除了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外,加入量化的指标,如对所带学生的学业、考研、就业等情况进行考核,促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取得联系,加强协同育人。

    建立书院导师激励制度,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学生工作的一系列奖励办法,如促进学生考研出国率奖励办法,三创赛指导教师奖励办法等,对于指导学生成效显著、学生满意度高的书院导师和辅导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使书院导师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在学校各类教师荣誉评比方面,将协同育人工作作为评比标准之一,设置协同育人工作专项评优选拔机制。

    协同育人的实现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协作,相互参与工作的结果,需要建立双向交流机制,比如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制定个性化育人方案[7]。

    在协同育人制度的保障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师积极参与书院辅导员组织的各类学生活动,辅导员也积极参与到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做到优势互补,协作融合,共同把协同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增强实效性。

    (三)构建协同育人团队,明确协同育人职责

    在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和建立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协同育人工作团队,明确工作职责,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水平,有效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书院制模式下协同育人的团队可根据专业导师类型与辅导员、学生形成师生共同体,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书院导师可分为班导师、通识导师、社团导师、就业导师等。

    班导师是一个专业班级的导师,在辅导员的密切配合下,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学生日常学习,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这是联系专业学院和书院的重要队伍,可以将班导师、辅导员与学生形成班级工作团队,明确各自分工与协作的职责范围,班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学术活动、学业规划等,辅导员侧重于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既分工又協作。如南京审计大学形成以辅导员牵头,由专业班导师、辅导员、助理辅导员(男、女生各一名)、班长(团支书)组成的五人工作小组,以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研究班级党团建设、奖惩助贷、学风引领、评奖评优等各类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基本诉求,以及需要双院解决的问题。

    作为通识导师的专业教师要在书院开展通识教育工作,也与辅导员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如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或讲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这就需要与辅导员进行沟通联系,形成通识教育团队,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避免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社团导师主要是指导社团活动,开展各类专业社团或兴趣爱好类社团活动,社团导师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去,与辅导员、社团负责人形成社团工作团队。

    就业导师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就业和升学,承担就业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在工作中要加强与辅导员的协作,形成就业指导工作团队,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意向和需求,做到个性化指导。

    辅导员在书院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是书院育人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书院学生的思政教育、日常管理、通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指导等[8],是各类导师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助手,只有辅导员与各专业教师明确职责,共同协作,建立团队,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四)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协同育人实践

    要推动协同育人实践,真正使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大学四年的育人全过程中实现交流协作,需要搭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各个平台,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专业学习到通识教育,从社会实践到就业指导,方方面面都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

    搭建第一课堂的协同育人平台,针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及课堂管理进行协同,专业教师通过辅导员了解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情感问题、家庭情况等,精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辅导员通过专业课教师了解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如课堂出勤情况、课堂学习状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二者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可通过学校的大数据平台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等进行信息分享,对于实时更新的信息,二者可通过交流会、沙龙、网络、面谈等形式经常沟通交流。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

    书院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在第二課堂活动的设计、组织、考核等环节,专业教师可以发挥专业和教学经验方面的优势,使第二课堂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继承和发扬优秀校园文化,则是辅导员的优势所在[9]。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协同配合,有利于使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互动互补、相互促进;如通识导师可以参与到书院经典阅读、通识讲堂中去,社团导师可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去,班导师可以积极推进班级活动的开展。书院的各类导师根据分工,都可以积极与辅导员互动,使第二课堂活动更具吸引力,取得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的过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10]。实践教学既要体现专业性,又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需要专业教师担任实践项目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实践理论指导,并跟踪反馈实践教学效果,减少学生实践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辅导员担任组织管理,协调校内外各类资源,联系校外企业、专家,协同校内专业教师,形成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辅导员服务育人效果的检验。因此依托就业创业平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双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辅导员负责指导学生制作简历、提高面试技巧。就业导师依据专业特点,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指导考研学生的专业课,申请出国留学学生的推荐信等,提升学生考研出国率。

    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重要力量,将协同育人由理念转为实践,需要双方不断探索、总结,只要双方达成共识,确立共同的育人目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就一定能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解嵘,丁海奎,智文媛,等.书院模式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

    [2]晏维龙.大学书院改革的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

    [3]刘海燕.双院协同育人:现代大学书院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7,(3).

    [4]肖宝佳,潘援.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融合的价值探究[J].教育观察,2019,(2).

    [5][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16.

    [6]张哲.书院导师制:构筑现代大学师生共同体的关键要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2).

    [7]许晓平,张泽一.完全学分制下“专业导师制”和“书院制”的协同模式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

    [8]田建荣.论交往视野下现代大学书院导师制的完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9]杨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9,(2).

    [10]赵刚.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