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球到飞机的蜕变:近代日本军事航空力量诞生的历史轨迹

    姚春海

    摘 要: 日本军事航空力量始于气球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初,随着欧美航空技术的提高,日本军界人士开始不断关注航空的發展并倡议军方进行研究。1909年7月日本陆海军共同成立了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开展此项研究。不过,由于此时军用飞机尚未研发,研究会初期研究的重点是飞船。随着欧美国家军用飞机的出现,日本也逐步转向飞机研究。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初兴的航空力量被军方运用于远东战场的对德作战之中,并获取了初步的航空作战经验。航空初战后,日本成立航空大队,标志着其首批航空力量诞生。

    关键词: 气球;飞机;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航空大队

    1937年7月7日,日本掀起全面侵华战争并在短期内吞并了大半个中国,1941年12月7日,又掀起了挑战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并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太平洋约四分之一的地域,一时掌控太平洋的主动权。日军取得如此战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强大的航空军事力量。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军事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到20世纪初已比肩欧美列强。日本航空军事力量的发展始于一战后。一战后,日本通过向欧美列强学习,航空军事力量迅速崛起,至全面侵华战争前已具备了强大的实力,并在日本侵华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整个侵华期间,日军通常采取空中轰炸与地面进攻的联合作战方式,一步步攻略中国的城池,并迫使蒋介石政府不断后退,直至退守重庆。为了吞并整个中国,日本更是动用了最为先进的轰炸机对以陪都重庆为首的大后方城市实施了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致使中国遭受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深入探讨近代以来日本的军事实力,尤其是了解并掌握战时日本的航空军事力量,对于深刻把握日军航空作战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大有裨益。本文拟对近代日本军事航空力量的诞生历程做一番梳理,以期从源头上厘清战时日本陆海

    军航空力量快速发展的历史脉络。①

    一、日本航空研究的兴起:气球的研究与应用

    火药可能改变了战场,但是飞机改变了战争本身。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的利用,战场由地面向空中发展,出现了立体作战态势。在此背景下,战略轰炸思想应运产生。战略轰炸思想和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意大利著名空军战略理论家杜黑。1921年杜黑在其所著《空权论》一书中提出“空中攻击,陆军防御”的新战略理论。他认为,飞机是出色的进攻性武器,将引起战争形态的革命;未来战争是总体的,战场扩大到整个国境,全体公民都暴露在敌方的空中进攻之下。日本是最早践行该战略理论的国家之一。从1937年8月开始,日本对中国的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等城市实施了大规模轰炸,使常规的战略轰炸发展到不分前线和后方的无差别轰炸。从技术层面看,日军之所以能够对中国城市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并且多数情况下掌控着制空权,这与其长期致力于发展军事航空密不可分。追根溯源,日本军事航空的发展最早并不是起源于对飞机的利用,而是同欧美列强一样源于对气球的研究与利用。

    在欧洲,1783年法国人孟格菲兄弟尝试乘坐系留气球升空成功。1794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系留气球作为侦查工具首次被使用于战争。到了19世纪,随着气球技术的不断完善,欧美列强在战争中不仅广泛使用气球从事侦查活动,而且开始尝试利用气球搭载炸弹实施小规模轰炸。1849年,奥地利人在气球上搭载了安装定时引信的炸弹,轰炸了意大利的威尼斯。

    杨卫丽、王祖典主编:《航空武器的发展历程》,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日本于明治维新后不久就派遣考察团到欧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与学习。考察期间正值普法战争爆发,日本人初次见识了气球在战场中的使用情况。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6頁。日本对气球的研究最初始于1877年的西南战争。战争期间因叛军扼守险峻的田原坂,政府军对此久攻不下,遂决定制作气球来对该地实施侦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负责制作了气球。载人气球于1878年6月制成并成功升起,飞行高度达到了100~200米。不过,由于制作耗费了时日,气球没有来得及用于实战,西南战争便结束了。自此以后,气球研究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1890年,英国人在日本进行了一次气球升空展示活动。受其影响,第二年日本陆军省从法国购入一款尤尔式球状气球,把它作为“搜索、侦查、警戒的工具”交付给从事工兵技术和器材调查研究的工兵会议进行研究。

    横井勝彥編著:『航空機產業と航空戦力の世界的転回』、日本经济评论社、2016年、19頁。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陆军省计划将该气球投入到对清政府的作战中,然而,由于气球本身老化破损,该计划最终没能实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陆军深感气球对于战争的重要意义。此后日本加强了对气球的研究。1900年5月,民间人士山田猪三郎制作了风筝式气球。1901年6月,陆军炮工学校结合山田制作的气球首次成功试飞了能搭载人员的棉线制风筝式气球。经过长时间时断时续的研究之后,日本国产气球终于实现了实用的目标。1903年,在播州大演习中,日本军部就使用了70立方米的气球用来发布信号。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7頁。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首次在战场上使用气球。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战争一开始日军大本营便制定了将气球应用于侦查旅顺要塞敌情和野战的计划。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4頁。由于当时没有耐用的气球,日军便紧急制作了两个国产气球并于同年5月进行了升空实验。6月,陆军电信教导大队成立了由186名成员组成的临时气球队加入进攻旅顺的队伍。

    在此次战争中,日军对气球队寄予了很大期望,执行作战任务的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更是在进攻旅顺作战前召见了气球队长河野长敏少佐并对其进行了激励。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8頁。气球队也不负众望,在围攻旅顺期间,升起气球数十次,对旅顺的“市街情况、堡垒炮台情景,特别是敌舰的动静逐一进行报告”,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9頁。“侦查收到了效果”。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4頁。不过,由于长时间使用造成气球逐渐损坏,日军遂决定停止气球队参战。认识到气球实战价值的陆军中央部很快又于1905年3月成立了第一、第二临时气球队。在接下来的野战中陆军欲进一步使用气球,并向德国订购了拥有爆炸装备的气球器材,只是还没来得及派上用场战争便结束了。

    横井勝彥編著:『航空機產業と航空戦力の世界的転回』、20頁。尽管如此,1905年9月,第一临时气球队利用该气球器材在东京近郊举行了飞行演习。“折叠气球和炸弹用马车运送,到达演习场地后,仅用30分钟就被成功升起”。对日军而言,“预示着运用于野战的气球队正式登场”。

    横井勝彥編著:『航空機產業と航空戦力の世界的転回』、20頁。日俄战争结束后临时气球队随即解散,取而代之的气球班即刻设立,陆军把它归入电信教导大队,使其从事小规模的要员教育。自此日本陆军开始了对气球的正式研究。

    经历了日俄战争,日本陆军开始把气球视为战力正式编入部队。1907年10月,陆军改编气球班设置气球队。因气球队是一支技术型队伍,陆军把该队与电信部队、铁道联队一起归属到近卫师团隶属下的交通兵旅团(下设铁道联队、电信部队、交通兵旅团司令部),作为交通兵部队纳入工兵科的范畴。气球队虽然被归入交通兵部队,但从性质来讲已具备航空部队的特点,可以说是日军航空部队发展的最初起点。西方国家此类部队成立相对较早,法国是1874年,英国是1879年,德国是1884年,奥匈帝国是1893年。

    [英]亚历山大·斯万斯通著,于君等译:《百年制空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阿富汗战争》,中国市场出版社2018年版,第10页。

    日本陆军成立的气球队总队员154名,其中8名将校,配备气球若干,初任队长是工兵少佐河野长敏。气球队的任务除了对成员进行气球操作的培训之外,还要参加军部每年实施的军事演习。参谋本部第三部(交通、通信)第七课对包括气球队在内的航空全域承担调查任务,而陆军省军务局下属的工兵课和器材课则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气球队的参战及气球队的正式成立,说明军部开始重视航空力量在战争中的运用。随着欧美航空的发展,日本军方也通过气球队积极开展有关航空调查研究的工作,加强对航空发展的持续关注。

    纵观日本早期对气球的研究与應用可以看出,在明治维新政策的影响下,对于发明于欧洲的气球,日军很早就注意到了其在军事上的利用价值。在明治政府的推动下,日军积极从事气球的研发并不断尝试把气球应用于对外战争中。此时期的气球在战争中主要发挥侦查作用,并取得一定实效。基于此,紧随欧洲列强的步伐,进入20世纪日军便迫不及待地成立了气球队以加强气球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说,日军的气球研究为日本日后的航空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日本军界对飞行器军事价值的初期认识:重飞船、轻飞机

    1852年,法国人吉法尔制造的用蒸汽机推动的飞船(有动力装置的气球)试飞成功,此后飞船发展十分迅速。1884年“法兰西”电动力飞船、1900年德国齐柏林硬式飞船、1902年法国莱伯迪半硬式飞船相继问世。随着飞船技术的不断发展,欧洲各国军方纷纷对飞船产生兴趣,投入大量资金订购飞船充任军事装备。在飞机方面,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起初飞机性能并不高,后来经过多次试验,其性能逐步提高。到了1908年,单叶机、三叶机及复座式飞机陆续出现。1909年7月,法国飞行家布莱里奥驾驶飞机成功飞跃英吉利海峡,开启了飞机实用化时代。

    日军中最早介绍西方飞行器的是留学德国的德永熊雄大尉。1902年德永大尉写了一篇名为《空中飞机》的文章刊发在《偕行社记事》284号上。该文介绍了当时欧美试作飞行器的情况,虽然否定了飞行器的军事价值,但认为飞机的出现将会不远。

    横井勝彥編著:『航空機產業と航空戦力の世界的転回』、20頁。 时隔数年,随着欧美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飞行器军事价值的显现,日军中一部分人士对航空的关心逐步提高,军方高层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08年,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在一次局长级会议上谈道,在未来战争当中,航空机定会成为主要武器,今后一定要加大研究。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13頁。 1909年5月,陆军参谋本部第三部第七课(担当通信任务)的步兵大尉川田明治在研究了美国斯科恩少佐所著的《军用飞行术》后,向参谋本部提交了一份题为《空中兵器》的综合报告书,主张研究世界各国的航空军事力量。“由于飞船和飞机的发明,今后的战争一定会在陆海空三界进行,因此,如果要在未来作战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尽快开发这些新兵器”。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6頁。 在航空作战初露端倪,尚处于萌芽阶段时,日军就洞察到日后作战样式的巨大变化,对新兵器利用之急迫,这让世人看到了明治维新后日军军力急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该报告书除了介绍气球的发明并投入战争的情况外,还对飞行器的军事价值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飞船,川田大尉认为其军事价值较大,并在报告中主要列举了10点:1.平时轻易获取关于港湾、要塞的情报信息;2.侦查、破坏敌人的信号所、无线电信所;3.开战时搜索敌人集中情况,并加以妨碍;4、承担开战前及战时紧要的侦查任务;5.携带炸弹从空中攻击敌方野战军;6.战时利用辅助通信装置,联络相距较远的部队;7.击破敌人的空中舰队,破坏敌人的后方联络;8.急袭、轰炸敌人的首都;9.攻击敌人的港湾、军港,破坏或铺设水雷;10.依靠敌地上空的威吓飞行来达到完全制胜的效果。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14頁。

    上述十点认识可以说涵盖了当时飞行器具备的以侦查为主包括轰炸、通信在内所有的军事价值,体现了日军对当时世界上出现的新型作战方式——航空作战掌握得较为全面。当然,尽管这种认识是建立在飞船而不是飞机的基础之上,但对日军来说其作用不容小觑。它一方面能够有效推动日本军事航空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日军后来的航空作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从蕴含的军事思想来看,其中的“急袭、轰炸敌人的首都”无疑蕴含着战略轰炸思想,对日后日军率先实施城市轰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日军实施了锦州轰炸,在侵华之路上开启战略轰炸的序幕,令国际社会指责日本实施了无差别轰炸。

    详情见袁成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日防空研究(1931-1945)》,第33-39页。 除此之外,“击破敌人的空中舰队”“依靠敌上空的威吓飞行来达到完全制胜的效果”,又蕴含制空权思想。从产生时间上来看,这种认识与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萌发的制空权思想大体相当。

    杜黑在其所著的《空权论》一书中提到其最初产生制空权思想认识是1909年。[意]杜黑著,耿振达译:《空权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这说明日军的军事航空思想的发展与欧美列强处于同期水平。

    对于飞机,此时的川田大尉认为其军事价值不高。在报告中川田言道,“飞机尚处于发展之中,依现在的发展程度,还不能认为它适用于军事”。究其原因,主要是“飞机难以搭载较重的物体,不适宜投掷炮弹”。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6頁。 除了川田外,有过常驻法国经历的日本陆军步兵少佐高塚疆此时也持相同的观点。高塚疆在1909年10月完成的《空中之经营》一书中谈道:飞机目前飞行高度仅达数十米的高度,因此,禁不起敌步兵、炮兵的射击,同时谋求从空中攻击也难实现。但飞船就不同,因其有较强上升能力所以军事价值很高。

    横井勝彥編著:『航空機產業と航空戦力の世界的転回』、18頁。 上述两位日军军官的著述表明,飞机在军事上的价值在当初并没有引起陆军当局的充分注意,反倒是飞船被寄予期望。的确,在飞船盛行的时代,飞机的军事价值尚未被挖掘。直到1911年,法国首次研制了用于军事目的的飞机。同年,在美墨战争中,美军从飞机上投下炸弹攻击地上部队。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6頁。 自此,飞机的军事价值才开始被各国军方重视。

    除了陆军,日本海军也对飞行器展现了极高的关注姿态。军令部参谋山本英伦少佐通过每天阅读刊载欧美飞行器方面消息的报刊《万朝报》来了解西方航空技术情况。1909年3月,山本少佐向上级提交了一份《关于飞行器的意见书》,主张海军应快速着手军事航空力量的研究。在意见书中,山本对于航空器的军事价值分析道:“海军已经开始从事潜水艇的研究了,并且潜水艇正在成为当今海军战斗力的一大要素,但空中飞行器还处于未研究的状态。但观欧美各国的现状,可以看到其发展进步,不经数年,飞行器定会成为拥有很强战斗力的空中军舰”,“以往仅仅是海上平面战术,然数年之后空海联合作战就会出现,那时就会发展为真正的立体战术”。

    日本海軍航空史編纂委员会编:『日本海軍航空史(1)用兵篇』、时事通讯社、1969年、50頁。除了山本之外,另一名海军中佐饭田久恒于1910年1月根据视察英国的情况,向海军省提交了关于研究飞机的必要性报告。对于研究飞机的目的,饭田在报告中谈到两点:一、主要为了海上侦查,如果可能的话使飞机从舰船升起;二、飞机续航力大,并且能承受一定程度的风力,对日本周围海域的气候适应的概率也最大。

    日本海軍航空史编纂委员会编:『日本海軍航空史(1)用兵篇』、60頁。可见在飞机发明之初,日本海军对飞机表现出比陆军更强的敏感与兴趣。

    由此可见,日军较早地认识到了产生于欧美的飞行器的军事价值,并极力建议军部当局对此应有所作为。日军此举也为接下来日本正式步入飞行器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陆海军航空研究的启动:从气球研究到飞机研究的转变

    基于上述军人对飞行器军事价值的认识,1909年7月,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向海军大臣斋藤实提议,陆海两军联合设立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开展航空力量的研究。对于设置该研究会的理由,寺内正毅说道:“眼下欧美各国正在研究军用气球,特别是飞船及飞机对陆海军的作战影响颇大。然而,该项研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集中擅长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进行审议的内容也较多,故此,有必要组织本研究会尽快着手此项研究。”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13頁。根据明治政府7月30日制定的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官制(敕令第207号),研究会设会长一人,委员二十人以内。首任会长是陆军中将长冈外史,委员由7名陆军将士、4名海军将士、3名高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士组成。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9-10頁。 研究会委员的构成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陆军在研究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二是带有明显的官民合作色彩。该会之所以称为气球研究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飞机尚处于试验阶段,技术方面还不成熟,即使在欧美飞机也未应用于军事,其军事价值并不明确,而飞船已经进入实用化时代,其军事价值已被公认。

    研究会成立后,为进一步明确研究会研究内容服务军事的价值取向,陆海军大臣发布训令指出:“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要适应军事上的要求,设计、制作飞船及飞机,明确其操作方法及与之相关的诸设备,研究飞船及飞机与地面的通信方法。”其中具体要求的第五条特别强调,“除若干乘务人员外,必要的情况下尽量能够携带较多的军用物品”。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17頁。

    在陆海军当局的要求下,1909年11月,研究会制定了从航空学术、技术入手逐步过渡到航空机制造、操作领域的研究方针,并设立12个研究部门。从第一部到第十二部分别为:气象、设备、气流、构造、材料、发动机、螺旋机、制作、航空、通信、写真、名称。这些研究部门在1913年3月调整为7个,从第一部到第七部分别为飞机、气球、军用航空、发动机、实验、气象、通信及写真。通过研究部门的调整可以看出,研究会的业务重点已从开始的气球研究转向了飞机研究,从学术、技术研究转向军用航空的研究。当然,这样的转变是与此时期欧美飞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军事价值开始彰显密切相关的。

    在飞机制造方面,研究会成立前已有委员着手实施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09年11月,研究会根据以往的设计方案开始制造飞机。第二年飞机制造完成,但经过试飞试验最终都未能起飞。1910年4月,研究会派遣步兵大尉日野熊藏和工兵大尉德川好敏两人赴欧洲学习航空技术并采购飞机。此次学习可以说是日本实施飞行操作教育的起点。11月,二人学成后分别从德国和法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技术最为先进的4架飞机回国。12月中旬,飞机被组装运送到代代木练兵场。19日,日野和德川分别驾驶飞机进行试飞,尽管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都成功起飞。德川的法制飞机飞行时间约3分钟、高度约70米、距离约3000米;日野的德制飞机飞行时间约1分20秒、高度约20米、距离约1000米。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13頁。此次试飞是飞机在日本的首次飞行,而德川大尉也被日本人称赞为日本的航空英雄。

    从欧洲购入飞机不久,日本人就展现了其颇为擅长的改造能力。早在德川、日野两大尉即将赴欧洲购买飞机时,研究会就对二人特别指示,“选购飞机时,要充分兼顾到购入其拆分组合、保养及应急维修等必要的附属器具材料”。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24頁。 1911年4月,在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的要求下,德川着手改造法制飞机,并利用从国外购入的发动机于同年10月制造了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式第一号机(简称会式1号机),1912年6月会式2号机、11月3号机和4号机相继制作。1912年6月,研究会又派遣长泽贤二郎、泽田秀两名工兵中尉赴法国学习该国最新锐モ式和ニ式飞机操作技术并购买飞机。1913年二人学成归国后即刻对两款飞机进行了改造,制作了5号机和6号机。1914年9月,陆军在东京炮兵工厂成功自主模仿制造了70马力的飞机专用发动机。同年12月,搭载国产发动机的机体正式登场,后作为制式被采用,即モ式四型机,这是日本最早的制式机。

    初次飞行成功后,随着所泽飞机场的修建完成,系统化培养飞机操作員和侦查员开始被日军提上日程。因明治政府制定的研究会官制对飞机操作员和侦查员的培训未有具体规定,所以,研究会便援用《交通技术研修员派遣规则》。

    该规则于1908年1月制定,是陆军为进行军用铁道、电信、电话、电灯、气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而把所需各兵种将校或下士作为交通技术学员派遣到相关的交通兵部队的制度。依此规则,学员被召集到气球队,身份隶属于气球队,接受研究会的培训。此举在体制上有助于各兵种青年将校顺利进入航空领域,进而能够有效推动日本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1912年7月,第一批5名操作员从报名的86名中、少尉军人中选拔出来,同一批6名大尉侦查员特别从陆军大学毕业生中选出。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27頁。 操作员的培训时间是1年,侦查员是3个月。

    对飞机操作员和侦查员的培训表明研究会开始从一个单纯的航空研究机关向航空操作机关转变。另外,侦查将校从陆军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充分说明了此时的日军非常重视空中侦查在战术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显示出日军有针对性地培养未来能够晋升军部中枢地位人物的航空意识,这无疑对日后日本航空战力的打造意义重大。1912年11月,飞机首次参与陆军举行的特别大演习。演习期间,飞机在400~500米空中对地面部队状况实施了侦查活动。演习结果让“全军上下无不惊叹于航空机效果的伟大,人们纷纷感叹如果没有航空机今后的战争是无法进行的”。

    秋山紋次郎、三田村啓:『陸軍航空史:黎明期-昭和12年』、原書房、1981年、21頁。此次特别大演习“证实了空中侦查具有划时代的战术意义,提高了一般意义上的航空认识”。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28頁。

    日军在研究制作飞机期间,也同时开展了飞船研究。1911年日本制的“イ号飞船”成功升起,但其性能不高。1912年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派遣岩本周平技师赴德国购回了一款飞船。由于长时间使用,该款飞船气囊逐渐老化。1914年1月,研究会对该款飞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第二年4月制作完成。因飞机技术日臻提高,到1917年日军正式放弃飞船研究,而把重点完全置于飞机研究上。

    由上可见,1909年成立的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开启了日军打造航空战力的序幕。研究会成立之初,其重心是飞船的研究,但随着欧美飞机技术的日益成熟,飞机军事价值的显现,日军及时做出了调整,把重点置于飞机的研制及其操作技术人员的培养上来。通过研究会多次的飞机试验飞行及参与特别大演习,日军切身感受到了飞机的军事价值。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在远东战场德日爆发冲突,日军迫不及待地利用此次“良机”派遣飞机及军用气球实施侦查参与实战。

    四、日本对德航空作战与航空大队的组建

    1914年6月,西方列强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以1902年的日英同盟协议为借口于8月21日派遣独立第十八师团进攻青岛。为配合师团的进攻作战,参谋本部组建了由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组成的临时航空队。陆军航空队由5架飞机、1个军用气球、8名飞机操作将校和3名侦查将校组成。海军航空队由编入第二舰队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4架飞机、7名操作和侦察将校组成。对于此次航空队的参战,陆军中将神尾光臣师团长做出训示:“我国航空队的设置时日尚浅,诸君实乃为率先从事航空之事业者,基于平时刻苦训练之状况,相信诸位都具有充分自信。而且,我国军于实战上所认可的航空战术实始于此。因此,诸君荣誉颇大,同时责任也极其重大,希望诸君宜倾注全力防止失误过错发生,完成重大而光荣的任务。”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35頁。此训示一方面是对航空将士的激励,另一方面更显示出日军对此次航空作战的极大重视,因为这毕竟是日本初兴的航空军事力量第一次参与实战锻炼,其意义非同寻常。

    对德军实施空中侦查是航空队参战的主要任务。1914年9月21日,随着即墨临时飞机着陆场的建造,日军航空队立即对驻扎在青岛要塞的德军及阵地状况实施了空中侦查。在战史上,这是日军战时首次使用飞机。日军航空队的空中侦察,“掌握了非常具体的德军情报,基本达到了目的”。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51頁。

    除了实施侦查作业外,航空队还对德军实施了空中轰炸。为了封杀德军舰炮从侧面阻碍日军地上兵团对青岛方向的攻击,9月27日,日军航空队在700米的高空上对胶州湾上的德军潜艇进行了轰炸,开启了日军战史上首次轰炸作战。因缺乏作战经验,加之此时日军尚没有专门的炸弹,

    此时日军没有专门的炸弹及炸弹瞄准器,只是将8厘米或12厘米口径的炸弹尾部临时添加尾翼后悬挂于机体,用自制的瞄准器进行瞄准,然后用刀割断悬挂炸弹的绳索投下。空地联络靠投下报告球。轰炸并未击中目标。尽管如此,轰炸极大地威胁了德舰,收到了限制德舰炮击的效果。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52頁。

    值得一提的是,航空队除了对德国舰艇还对青岛市街进行了轰炸。之所以轰炸市街,主要是基于航空队对轰炸效果的判断。航空队认为,对要塞中坚固的堡垒使用野炮弹轰炸效果有限,但对市街的轰炸对于扰乱后方乃至破坏统率指挥机构还是很有效用的。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52頁。轰炸青岛市街对中国百姓造成多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姑且不论,但应明确的是,日军对青岛市街的轰炸从性质来讲是一种有意识的城市轰炸,应该说它是日本运用航空力量对城市实施战略轰炸的起点,与日后九一八事变时期的锦州轰炸和七七事变后的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兰州等战略要地轰炸(无差别轰炸)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实现战争目的,在刚刚拥有飞机不久,日军就罔顾国际公约

    1907年海牙和平会议上对陆、海军的空中轰炸行为做了规定,出台了《海牙陆战规则》,其中第25条规定:“对于无防御之城市、村落、住宅或建筑物,无论依如何之手段,不得施行爆炸或炮击。”参见袁成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日防空研究(1931-1945)》,第9頁。 把飞机作为战争武器来轰炸别国城市,这凸显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非人道性,当然,究其思想根源,这与前文所述的在日本航空诞生过程中日军内较早地产生了轰炸思想不无关联。

    另外,为有效阻止德军机的侦查,掩护师团的行动,日军航空队还开展了对德军机的正面战斗行为。10月初,一架德军机自由地盘旋于日军上空实施侦查。在此情况下,日军师团遂对航空队下达妨碍德军机侦查的任务。对日军而言,从实战上“此举可以视为歼灭敌舰获取制空权军事思想的开端”。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51頁。10月21日,日军机首次对德军机实施空中射击,

    此次的射击是日军把地面作战使用的机关枪安装在飞机上,虽不是专门战斗机,但在用法上相当于日后的战斗机。虽未射中但迈出了日军空中战斗的第一步。

    在此次的青岛作战中,气球主要被日军用来监视德军阵地,以及对炮兵发射炮弹实施观测。但因气流的原因其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不时遭到德军的射击。青岛作战后,日军总结战争经验认为,“系留气球白白地延长行军纵队,除了观测射击外没有太大价值……在飞机发达的今日全部废掉比较合适”。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航空兵器の開発·生産·補給』、18頁。 这意味着作为航空武器,至此飞机已完全取代气球。

    对德作战胜利后航空队随即被解散。此次临时航空队的参战是日本自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成立后开展航空研究以来的首次航空实战体验,虽然规模很小、时间很短,但各种各样的航空作战场面都一一呈现。飞机作为战争武器,被日军充分地利用。空中侦查自不必说,即使是被西方列强刚刚挖掘出来的轰炸、战斗等作战功能也都被日军较早地一一尝试运用。这不仅使日本获得了初步的航空作战经验,而且也极大增强了日本发展军事航空事业的信心。

    与日军在青岛同德军爆发航空作战的同时,英、法军队在欧洲与德军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航空作战。1914年秋,德军机轰炸巴黎。1915年德军飞船轰炸英国本土。1916年初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利用其研制的福克E型战斗机与英法军展开了战争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空中战斗。

    鉴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航空部队在战场上的活跃与取得的战果,以及飞机在战争中价值的提升,日军谋求常设航空部队以适应新的战争形势。1915年10月14日陆军中央部发布组编航空大队的命令。新组建的航空大队也即第一航空大队由本部、三个中队、材料厂组成,总员375名。第一、第二中队为飞机中队,第三中队为气球中队。1907年成立的气球队随之废止。为了支持这支刚刚组建的航空大队,日本政府除了给予41万日元的临时经费外,还规定每年向其投入26万日元的日常经费。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軍戦备』、朝云新闻社、1974年、73頁。航空大队被编入近卫师团长隶属下的交通兵旅团,常驻所泽。该大队是日本首批日常航空战斗力量,开辟了日军航空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作戦基盤の建設運用』、朝云新闻社、1974年、8頁。航空大队除执行正常的军事任务外,同时肩负着“有关航空机的各项研究,操作或侦查将校的理论培训”的任务。其配备人员主要包括:17名中、少佐以下将校,3名下士官,若干名工程师、技术人员。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62 頁。1917年8月、1918年5月陆军又相继下令组建第二、第三、第四航空大队(后改为飞行大队),分别驻屯岐阜、大刀洗和八日市。

    航空大队设立后的第二年日军便制定了动员计划。根据计划,航空方面部队是1个航空大队,1个补充队,1个气球队,1个瓦斯厂。完成这些动员大概需要7~10天的时间。航空大队内的三个中队各装备4架飞机,人员380名。气球队装备两个系留气球。当然,此项航空动员计划的制定主要是基于日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总结。在日军看来,“应付开战初期对战争胜负产生重大影响的本土空袭或战略目标攻击等战法,耗费数周时间的航空动员要领是完全不适应战争形势的。航空力量保持平战同一态势至为重要”。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部:『陸軍航空の軍备と運用』、66-67頁。 此番认识也说明了日军此时已然充分地认识到航空对于未来战争的巨大价值,预示着今后日军会把航空置于军事建设中更加突出的位置。

    结 语

    综上所述,近代日本航空起步于日军对军用气球的研究与应用。伴随欧美列强航空技术的提升,日本陆海军人士通过多种途径较早地认识到飞行器(主要指飞船)在军事上的价值,如侦查、通信、轰炸等等,这些认识有效地推动了日本军事航空的发展。 1909年,陆海军共同成立临时军用气球研究会开展飞行器的研究与试验。随着欧美飞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军用飞机的研发,研究会研究重点从初期的飞船研究转向飞机研究,并担负培训飞机操作员及侦查员的任务。应该说研究会的航空研究与培训为日本航空军事力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4年6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日军检验新兴的航空军事力量提供了实战机会。在青岛,日军航空队对德军实施了以空中侦查为主,兼顾空中战斗以及轰炸的作战任务。空中战斗及轰炸这些新的作战方式的运用,可以说使日军获取了初步的航空作战经验,进而对其日后的航空作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青岛作战后,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日军于1915年10月正式组建航空大队,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航空军事力量正式诞生。

    責任编辑:宋 鸥

    Abstract:Japans military aviation force began with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ir ballo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aviation technology in Europe and America, Japans military personages bega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and then advocated military research. In July 1909, Japans Army and Navy established the Temporary Military Air Balloon Research Society jointly to carry out this research. However, since military aircraft had not been developed at this time, the initial research focused on airship. With the emergence of military aircraft 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America, Japan also gradually turned to aircraft research. In June 1914, when World War I broke out, Japans nascent aviation force was used by the military in the Far East battlefield to fight with Germany, and acquired preliminary aviation operational experience. After the initial aviation battle, Japan set up an aviation brigade, marking the birth of its first Military Aviation Force.

    Key words:air balloon; aircraft; the Temporary Military Air Balloon Research Society; Air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