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构建

    蒋宇欢 李昱甫

    摘要: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学校育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测评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完善学校育人管理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测评过程不够严谨、测评要素不够全面、测评结果应用不够科学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调研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测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测评实施方案制定、课外教育成绩测评细则制定、测评结果分析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还提出了基于“易班”平台的网上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初步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

    关键字:“互联网+”;高校;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易班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教育”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018年7月,寧夏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复同意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同年11月,宁夏正式启动建设工作,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体系。随着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构建,事关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事关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事关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提高。

    一、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

    目前,综合素质测评已经成为学校育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各高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对于综合素质测评的本质认识基本一致,即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指标,是对学生品德、学业、体育、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也是学生参与评奖、评优等工作的重要指标,事关学生的根本利益。此外,综合素质测评在思想教育、目标规划、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育人导向作用。但由于测评工作在测评过程、测评要素、测评结果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测评工作的育人效果还有提升空间,操作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也给学生和教师增加了额外工作量。

    国内部分学者和高校开展了一些关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改革和理论的研究。东华理工大学的吴瀛灏等人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学生测评工作的四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证明了彼此的相关性。齐齐哈尔医学院的孟令军等人提出了以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社会适应为导向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测评方式。贵州师范学院的张静从概念内涵、内容、原则等方面对测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严长远等人对如何评价测评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进行了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的罗勇等人运用因子分析法,提供了量化的测评体系改进依据。

    二、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性

    (一)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新时代对素质教育赋予了新要求,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法律道德意识、增长学业水平、培养集体观念、养成劳动卫生习惯、增强文艺体育素养等方面上下功夫。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落实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建立一种对学生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意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工作体系,建立符合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已然成为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是学校育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教育工作目标,这也是高校建立素质教育育人管理体系的工作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根据综合素质测评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挖掘学生的优势特长和隐形特质,做到因材施教,既能增强专业教育教学的“智育”效果,又能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成效。对于学校而言,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客观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决定,又可以针对性、个性化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可以有力约束学生言行。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较好地体现学校育人管理体系的成效,并实现迭代发展。

    (三)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明确指引

    学生是高校主体之一,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一方面,综合素质测评设立的各项测评要素,蕴含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方向,可以使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规范自身言行,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可以作为学生了解自身综合素质的客观数据,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自身优势特长并形成较强竞争力,又可以从中发现自身差距并弥补短板。综合素质测评已然成为当代高校学生认识自己、衡量自己的标尺和成长成才的明确指引。

    三、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测评过程不够严谨

    全程、分级、规范、公开的测评程序是综合素质测评的基本保证,但是目前还存在测评过程不够严谨的问题。一是测评过程多集中于某一时段,缺乏过程性的全周期测评,普遍存在突击完成测评工作的情况,比如在新学期初集中收集材料突击完成上学期的测评工作。二是测评过程没有实现分级管理,普遍存在由单一测评主体完成全部测评工作的情况,比如班长团支书或辅导员完成全部测评工作。三是测评认定过程不够规范,存在对于相关佐证材料模糊认定的情况,比如对于学生干部只重视其身份特征,忽略了对其工作业绩的考核。四是测评过程不够公开,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存在透明度不高、学生不信任的情况,比如测评结果没有进行公示,没有提供必要的异议受理渠道和反馈机制。

    (二)测评要素不够全面

    详尽、科学、协调、精准的测评要素是综合素质测评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还存在测评要素不够全面的问题。一是测评要素覆盖面不够详尽,尚不能完全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缺乏对劳动素质的测评要素。二是测评要素定量和定性关系不科学,过度强调“量化”指标,存在“重定量,轻定性”的情况,比如对于沟通能力等不太容易形成量化指标的测评要素应采用定性评价。三是测评要素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尚未形成相对平衡的比例关系,存在单项测评要素权重较大的问题,比如学生干部普遍更容易依据学生工作单一测评要素获得更优的测评结果。四是测评要素的具体标准不够精准,尚不能做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存在具体标准低和陈旧的情况,比如部分已废止的职业技能证书仍存在于测评标准中。

    (三)测评结果应用不够科学

    广泛、纵向、融合、完整的测评结果应用是综合素质测评的基本目的,但是目前还存在测评结果应用不够科学的问题。一是测评结果应用范围不够广泛,还有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的空间,比如可以通过测评结果开展学生职业匹配度等方面的工作。二是缺乏对测评结果的纵向分析,没有形成测评要素的变化曲线,比如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过去和现在的素质能力变化情况。三是测评结果与教育融合不紧密,存在“重结果,轻教育”的情况,比如没有根据个体和整体的测评结果分类制定或改进教育方案。四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测评结果档案,缺乏大学全过程的测评结果和数据分析,比如在学生求职时,完整的测评结果档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定位,还可以帮助单位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应聘人员。

    四、综合素质测评机制构建

    (一)测评实施方案

    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方案是测评工作的制度保障。一是明确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强调测评工作对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重要性,确定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是明确各类各级评定机构的设置,确定各类工作组和各级评定主体的人员组成、职责和工作纪律。三是明确测评标准和方法,确定测评中课堂教育成绩和课外教育成绩的比例关系,确定课堂教育成绩所包含的课程类别和计算方法。四是明确课外教育成绩测评细则,确定测评要素的分类、描述、标准、评定方式、评定主体和赋分范围等。五是明确评定流程,确定学生申报流程、评定主体审核流程、评定结果公示复核流程等。

    (二)课外教育成绩测评细则

    课外教育成绩测评细则是测评工作的前提条件。课外教育成绩包括思想政治、创先争优、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绩。一是明确课外教育成绩的组成及比例关系,课外教育成绩一般由基础分、奖励分和惩罚分组成,其中基础分、奖励分各占一定比例,惩罚分不占具体比例。二是明确基础分测评细则,基础分重点围绕学生班内表现来评定,主要依据个人陈述、班内互评等评定方式由班级评定组评定,基础分评定应成为班团建设的有力抓手。基础分测评主要包括6项内容,分别是考察理想信念、理论学习等方面的思想政治项;考察遵纪守法、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法律道德项;考察学习动机、态度等方面的学业状态项;考察班团建设、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集体活动项;考察劳动观、宿区文明等方面的劳动卫生项;考察文体活动、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文艺体育项目。三是明确奖励分测评细则,奖励分重点围绕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组织中的表现来评定,业绩成果、考核结果、参与证明等方式由不同级别评定组评定,奖励分评定更能体现学生课外教育的参与度和成效。奖励分测评主要包括8项内容,分别是考察参与主题活动、辅导报告、文体比赛、艺术体育团队等方面的校园活动项;考察参与“三下乡”“返家乡”、政务实习等方面的社会实践项;考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关爱、无偿献血等方面的志愿公益项;考察参与学业辅导、四、六级考试、考勤等方面的学风建设项;考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方面的科技创新项;考察参与各级学科专业竞赛等方面的学科竞赛项;考察获得荣誉称号、活动名次等方面的创先争优项;考察各级学生干部工作能力、业绩等方面的学干培养项。四是明确惩罚分测评细则,惩罚分重点围绕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等方面来评定,主要依据处分文件、情况通报等评定方式由学院评定组评定,惩罚分是规范学生言行、震慑违纪行为的有力工具。惩罚分测评主要包括4项内容,分别是违反党团校院纪律等方面的违纪处分项;违反宿区安全、用电纪律等方面的宿区安全项;违反学生干部纪律等方面的学干履职项;违反请假制度的考勤项。

    (三)测评结果分析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分析是测评工作的成果展现。一是明确测评结果应用制度,确定测评结果应用范围、原则、方式和程序,科学合理应用测评结果。二是开展测评结果大数据分析,及时建立个体、整体数据分析模型,构建数据变化图表,形成个性、共性数据分析报告,为育人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完善学生教育方式,根据个体测评结果,改进学生教育模式,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四是指导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根据整体测评结果,完善学校育人管理体系,形成价值导向,不断提升育人管理能力。

    五、基于“易班”平台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趋势,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也开始逐步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目前部分高校开发了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其中以基于ASP.NET平台B/S架构的系统相对常见,实现了综合素质测评的网络化。然而,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不仅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成本,更要考虑与学校现有数据系统的信息交互等问题,并不能够完全符合全部高校的校情。因此,利用现有平台柔性的完成综合素质测评的网络化,则成为了高效解决方案之一。

    2007年教育部推出网络思想政治平台“易班网”,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入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2019年宁夏开始加快推进“互联网+思政”载体“易班网”的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学生教育、交流、服务为一体的学生网上第二校园。利用“易班”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网络化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一是基础信息完备,随着各高校入驻“易班网”,学生基础信息已全部以实名制的形式存入系统,信息调用方便。二是具有一定的用户粘性,不少高校已利用“易班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还实现了线上班務管理、宿舍管理、请销假等功能,已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活跃用户。三是基础功能模块齐全,“易班网”提供了成绩管理、勤工俭学、失物招领、课堂考勤等多个基础功能模块,用户只需要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开发,即可形成“为我所用”的功能模块,开发柔性更强。四是开发技术简单,对基础功能模块和轻应用的开发技术要求低,稍加学习即可完成。五是系统操作简单,“易班网”已开发网页端和APP端,界面交互友好,操作流程简洁、直观。六是未来发展稳定,“易班网”的推广已写入国家政策,发现前景乐观。因此,基于“易班网”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会是实现测评工作网络化的高效解决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吴瀛灏,余修日.基于SPSS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分析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1):78—81.

    [2]孟令军,宋耀新,刘天宝,等.“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9):1148—1149.

    [3]张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9):207—208.

    [4]严长远,陈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J].成才之路,2016,(8):16—17.

    [5]罗勇,宋璐怡,杜建宾.精准化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33—36.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