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樊云青 徐红霞 廖燕华

    [摘要]邓小平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由“改革动力论”“改革本质论”“改革系统论”“改革标准论”“改革战略论”“改革主体论”等一系列思想共同构成的科学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内涵,对于当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理论;内涵;当代意义

    一、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形成背景

    (一)国际背景

    从国际形势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即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日益紧密连为一个整体,各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各个国家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竞争,而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发展问题。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有了重大变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国际形势大体上呈现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邓小平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对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有利条件,世界多极化为中国创造了建设现代化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

    (二)国内背景

    从国内条件来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极大的政治胆量和理论勇气,科学地评价和借鉴毛泽东思想,始终强调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一心一意搞建设,并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理论,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改革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改革动力论

    为什么要改革?这是改革要回答的最基本问题。邓小平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成果,继承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指出改革是化解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①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改革可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进而解决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还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的这个矛盾并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逐步地得到解决,所以改革依然是解决社会矛盾、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改革本质论

    能否正确判断我国改革的本质,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成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存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和偏差,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人们不得不认真审思“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我国的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时间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更加激烈。针对国内有些人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可以共用的经济手段,这是思想上的根本变革,那么如何体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呢?邓小平全面准确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显然,在邓小平看来,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从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而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这就是改革的本质所在。

    (三)改革系统论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样,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因而改革是全面系统的改革,各个方面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不可偏废。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强调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既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一直强调,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改革。他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依然要坚持系统的改革,而不能只是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改革。只有坚持全方位的改革,革除旧体制的弊端,才能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改革标准论

    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国内一些人对改革开放的政策持有怀疑态度,担心中国也会重蹈东欧国家的覆辙,许多人不愿意彻底改革,甚至想直接放弃改革,从而使得改革进程一度受到阻碍。因此,让人们认识到改革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相信改革是对的,判断改革好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992年,针对一些地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害怕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现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判断改革开放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论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它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结合,打破了把姓“资”还是姓“社”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的传统观念,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当前我们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改革战略论

    改革的过程,是改革旧体制和建立完善新体制的过程,也是新旧体制格局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之路,就是探索如何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改革的成败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邓小平深知一个科学的、能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战略规划对于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性。他强调,在改革中必须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步骤。对此,邓小平经过了不懈的艰苦探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至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既指明了人民生活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又描绘了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是社会生产力目标和人民生活目标的高度统一。

    (六)改革主体论

    社会主义改革依靠力量的问题,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因素。邓小平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改革主体论,在新的时期确立了改革人民主体论。他多次强调指出,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长远、根本利益所在。“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⑥,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⑦改革涉及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追求利益是人民群众参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利益的大小决定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导向,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改革事业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三、邓小平改革理論的当代意义

    (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邓小平改革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依靠体制改革和创新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但改革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邓小平改革理论为当前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的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首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什么必须要改革,什么不能改革,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探索中推进。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进行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要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最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三者的统一中不断前进。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也是全局中的三枚关键棋子。新形势下,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邓小平改革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总目标,那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我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对邓小平倡导和推进的改革的全面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总目标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此外,邓小平改革理论还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中国的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始终强调,我国的改革,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除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外,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在改革过程中忘记了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势必会走向邪路,因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没有也决不允许国内某些人和西方敌对势力妄图把我国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改向”企图。在长期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应当不忘初衷,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三)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邓小平改革理论揭示了改革的力量源泉,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一方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在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明权是属于农民的。习近平也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首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动力”。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阻力前所未有,要啃的硬骨头还有很多。现在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强有力的阻碍,而且各项改革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坚强的党的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将举步维艰。其次,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口号,各项具体改革举措都已触及深层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改革。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用权威、公平、发展、稳定的“定海神针”来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党的领导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定海神针”,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最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如何将一项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顺利推进,关键在于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难复杂,迫切地需要一批勤劳踏实、能干成事的实干家。只有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忠诚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承担全面深化改革的责任,才能确保每一项改革任务都能顺利完成。

    四、结语

    总之,邓小平改革理论是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改革理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邓小平改革理论仍然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頁.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