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来“告状”

    【关键词】家校沟通;家庭教育;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0—0022—03

    【作者简介】施英,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认知心理学方向博士,高级教师。

    案例一:“我家孩子没问题”

    当鹏鹏的父母被老师告知孩子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们很不高兴。爸爸对老师说,鹏鹏只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而已,情绪起起落落很正常。妈妈强调鹏鹏是个老实、善良的孩子,要不是别人招惹他,他是不可能与人发生冲突的。当老师想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时,父母坚持说家里一切都很好,夫妻关系好,亲子关系也好,家庭教育没有任何问题。

    案例二:“我们一定严加管教”

    方媛的父母为女儿的表现担忧不已,升入七年级才一个多月,他们已经接二连三地接到老师们的“投诉”: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背诵默写的任务越“欠”越多,几次测验结果都在班级垫底。老师认为孩子的学习态度有问题,让家长想想办法,看怎么帮助孩子转变态度,提升成绩。妈妈看到老师打来的电话就胆战心惊,不敢面对老师,这次被老师邀约去学校面谈由爸爸前往。爸爸当着老师的面给了方媛一记响亮的耳光,他向老师保证,接下来一定严加管教,督促孩子好好学习。

    害怕老师“告状”的家长不在少数,家长在感到没面子的同时,还会担心孩子的行为影响其学业发展,尤其担心孩子被老师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不同的家长会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应对老师“告状”的方式也不同。鹏鹏的父母护犊心切,从内心抵触和排斥老师指出孩子的不足,不愿意面对孩子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导致家校沟通难以进行。方媛的妈妈害怕与老师沟通,退缩逃避,爸爸虽表现出配合的态度,但这种当众打骂孩子的方式与老师的期望背道而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达不到管教的目的。那么,智慧的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老师的“告状”呢?

    一、心平气和地接受

    一般来说,老师在向家长“告状”时是带有情绪的,可能是因为学生屡教不改而着急,也可能是因为父母疏于管教而愤怒,不管老师以怎样的语气、语调陈述,家长都要心平气和地接受。

    一方面,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不完美的。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免不了会犯错,所以需要教育和指正。家长若是一听到孩子的负面信息就与老师顶撞,袒护孩子,会让孩子生活在保护伞下,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无法进一步完善自己。家长若是一听到孩子的问题就暴跳如雷,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在公开场合难堪,自尊心受损,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使孩子怨恨学校和老师。另一方面,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当老师指出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相信老师是出于爱心,而非讨厌孩子,要充分信任并积极配合老师,这样才能增强老师的信心,也能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家长质疑老师的能力或怀疑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随意批评老师,甚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会致使孩子也开始怀疑老师、反对老师。

    因此,家长在收到老师的反馈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耐心地倾听老师的批评和建议之后可以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的及时反馈让我们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作为家长一定是有责任的,我们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有效的方法,请老师帮助我们。”这样的沟通既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承认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表明了想要改变的决心。当老师感受到家长的真诚时,也会更愿意与家长一起面对问题,寻找对策。

    二、客观冷静地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在校的表现不一致,这会影响家长的判断。例如案例一中的鹏鹏,在家是个乖孩子,听父母的话,很少哭闹、发脾气,因此父母不相信孩子会在学校与人发生冲突。如果父母愿意多与老师聊聊家庭的养育方式,对鹏鹏的问题就会有更清楚的认识。原来,鹏鹏的爸爸是律师,妈妈是教师,两人在家里都十分强势,谁都不肯让着谁。在教育鹏鹏时,两人都十分擅长“讲道理”,尽管鹏鹏对父母的管教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只能一忍再忍。到了学校,离开了父母的控制,鹏鹏的情绪就释放出来了,他与同学争斗的样子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如出一辙。

    也有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出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或者是已经发现了问题却找不到切实可行的转变措施。案例二中的方媛,在学习上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其实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时间一长,问题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而父母并没有重视。当爸爸的一记耳光打在她的脸上时,她哭着把长期积压在心里的感受宣泄了出来:“我想学好,但是我学不会,在数学课上,我像个傻子一样,老师讲的内容我一点都听不懂。不只是数学学不好,现在所有的学科都让我害怕,我不是学习的料……”显然,爸爸在收到老师的反馈信息后没有考虑到孩子学习态度背后的原因,用打骂的方式严加管教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感到委屈、愤怒、无助,给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都带来负面影响。

    由此看来,家长在面对老师的“告状”时应客观冷静地分析孩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否认老师的批评或是简单粗暴地责骂孩子,都无法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积极正向地转换

    当老师“告状”时,家长可以在孩子和老师之间架起桥梁,既要尊重老师,让孩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感受老师和家长对他的积极期待,使其更愿意接受、改变和提升。

    当老师反映“孩子上课还是随意说话”时,家长可转换为:“老师说你比以前进步了,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你有25分钟都能认真听讲。”然后再针对那25分钟的良好表现对孩子进行鼓励,可以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在25分钟内不随意讲话的?当你想讲话的时候,是怎么控制自己的?”让孩子总结改善的方法,激发孩子进步的动力。当孩子从家长口中得知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时,会逐步树立自信,多次强化,从而养成好习惯。

    当老师反映“孩子这次的成绩退步明显”时,家长可转化为:“老师说你之前考过理想的成绩,这足以证明你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程,你这次考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只要好好分析这次没考好的原因,调整好学习状态,以后一定能考好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孩子认为老师和家长怀疑他的能力,要把信心和希望传递给孩子。

    四、即刻有效地行动

    老师向家长“告状”,是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希望家长能对孩子的教育上心,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变孩子的状况。有些家长表面答应会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回到家后并没有做出改变,或者坚持几天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孩子的问题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面对,从改善家庭关系、调整教养方式开始。案例一中鹏鹏的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沟通方式,多一些协商,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題和人际交往问题。案例二中方媛的父母需要共同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帮助孩子弥补之前累积下来的知识漏洞,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让孩子体会成功,重建信心。

    在接到老师的“告状”后,家长要保持和老师的沟通,一周内主动向老师反映实施指导后孩子的表现,注重细节的描述,让老师看到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孩子的进步,进而让孩子建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