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策略探究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当下,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时有发生,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被抛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做到轻负担、高质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文章立足课堂教学,针对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提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以期望能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有效策略

    在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学生学习的水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时,大多数学生一片沉默,交流者寥寥无几,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或者老师在教学时还没展开知识的学习过程,个别学生就抢着直接告知答案,其实数学问题的本质学生没有根本的触碰,知识真正发生、发展的过程全然不知,反而弄得教师的教学比较被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还有的学生只是简单模仿例题的解题步骤,依壶画瓢,对运用的解题策略原委知之甚少,当出现一些变式练习就手足无措,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课堂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如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有益探索,我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动态把握认知起点,灵活调整教学环节;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思维品质;创设新颖的学习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一、 动态把握起点,灵活调整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动态把握学习起点,因势利导,灵活调整教学程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整体认知结构,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认识”的教学时,课前经过老师的了解,由于二年级已学习时、分、秒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就从与老师的交流中直接开始:“说说你们已学过的有关时间的知识?”在学生很快说出了时、分、秒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后。老师继续提问:“你们还了解了哪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又说出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接着,老师引导:在这些时间单位的进率中,你觉得哪两个相邻时间单位进率比较特殊?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月和日之间的进率不是唯一的。那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和探索的欲望,师生一起进入新知的学习。从以上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由于老师课前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摸清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课堂教学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设计贴合学生实际,师生交流顺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快速高效,在老师的引导提问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很自然地切入本课的学习重点,年、月、日、时、分、秒相关时间单位建立起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链,并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补充、整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当然,老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了解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之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阶段性知识起点有动态的了解,注重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灵活调整教学环节,以便于我们能智慧地调控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课始先回顧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引出“你们想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吗?”,本想学生肯定会顺着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从数的个位上找特征,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调整研究方向进行探究。哪知有一位学生抢答:“我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我已经预习过了。”这时,如果按照原先设计的环节已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位教师是这样调整教学环节的:既然你们都同意这个观点,那请你们分组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并记录下证明的过程,一会儿我们一起开个辩论会,看那组证明最严谨,最有说服力。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举例、讨论、记录,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最后在老师的组织讨论下,顺利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 引发认知冲突,提升思维品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与教师教学程序上的“不合拍”,有的教师往往会生拉硬扯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程序上来,有的甚至直接告知现成的答案,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思维品质的培养较少关注。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不断理清认知冲突,调整思考方向中掌握新知,提升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教师先出示复习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两人邮票枚数相等,请问两人各有多少枚邮票?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知识,很快用72除以2得到答案。接着老师改变习题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请问两人各有多少枚邮票?”学生一翻尝试解答,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解答这题有些困难,而复习题为什么就能很快解答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一致认为,因为第一题除了已知两人共有的邮票数,还告诉我们两人邮票枚数相等,直接用平均分就可以了,而第二题除已知两人邮票枚数总和外,只已知两人邮票枚数之差,没法直接除。此时,认知的冲突就被老师引发出来了,教师接着引导:联系前面的复习题,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如果他们两人的邮票枚数相等就好了。”“那可以把小春的邮票数减去12枚或把小宁的邮票数加上12枚。”“还可以把小春的邮票给小宁6枚。”“这样的话,两人的邮票总数也变化了。”“……”教师第三次引导:是啊,小春、小宁邮票枚数的变化会引起两人邮票总数的变化,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情况吗?这样,教师很自然地进入用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在老师引发的三次认知冲突和师生的三次思维碰撞中,学生已明晰了问题思考的方向,理清了数量关系,也意识到用线段图解决问题的优势,体验到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好处,更好地提升了思维品质。

    三、 创设新颖情景,激发学习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其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容易被新鲜、奇特的刺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使这种学习状态持续不断地进行,最终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中,课始就创设了一个“听音辨数”的活动情景,大屏幕上出现计数器上随机在各数位上落下若干珠子(落下一个珠子时发出一个响声)的动态图,同时显示出对应的数,老师背对屏幕,只听珠子落下发出的声音,快速判断珠子在计数器上组成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则用计算器快速进行验证。第一次发出了6次响声,老师快速判断是3的倍数。學生进行验证,结果正确,学生感到有些不解;老师引导说,这会不会是巧合呢?带着疑惑,进入第二次听音辨数,这次发出了8次响声,老师判断不是3的倍数,学生验证仍然正确;第三次的数更大了,发出的响声的次数也更多,结果显而易见,老师还是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来,学生们目瞪口呆……从第一次听音辨数时的将信将疑,有些许的疑惑;到第二次半信半疑,有了想一探究竟的冲动;到第三次的完全信服,强烈的好奇心被激发,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上述这一新奇活动情景的创设,正是来自教者能正确把脉学情,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认知特点,吸引学生能持续高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加深学习体验,感受成功愉悦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加深学习体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更好地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公顷”时,由于这个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大,感受它们实际的大小是一个难点。为此,教者设计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从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入手,让学生通过计算,明确1公顷相当于10000平方米,建立了1公顷面积的概念;第二层次: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长约8米,宽约是6.5米,面积约是50平方米,说一说多少个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第三层次:利用数学活动课进行校园面积的实际测量,明确测量要求及注意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兴趣盎然,三到四人一组,利用卷尺,标杆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最后汇总数据,得出校园面积约为3公顷的结论;第四层次:播放视频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是40公顷,当地某公园的面积约是3000公顷等。从算一算正方形的面积,建立1公顷的面积概念;到估一估约200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到校园面积测一测,得出约3公顷的面积大小;最后看一看较大的土地面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有形的,她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当前,课堂教学已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避免课堂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我们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学定教,才能真正提升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庹琚.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南北桥,2019(1).

    [2]郭昌东.小学数学课有效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21).

    [3]蒋庆芳.刍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82).

    作者简介:

    王东华,江苏省宜兴市,宜兴市丰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