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实践

    孙肖明 孟宪梅 杜德伟

    摘? ? 要: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吉林工商学院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及建设经验,并提出未来校企合作的新构想。

    关键词:校企合作;动物科学;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9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校企双主体概念随之强化[1]。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和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比较成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是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所着力倡导和借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意义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将企业的各类需求和标准引入到办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系列工学结合方式和途径,由两支培养队伍 (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高校课堂与企业工厂),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健全校企合作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从而使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结合更加紧密,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思路

    校企协作双主体育人将改变传统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着重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参与度,做到校企两个主体真正参与,互惠互利,学校主体主要负责校内课堂阵地,企业主体则主要负责校外单位这块阵地,分别由主要专业课教师和技术专家与工人技师组成两只教师队伍,在协作育人过程中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和考核评价等三个方面入手对接。

    (一)对接就业岗位

    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育人紧紧围绕就业岗位能力提升展开。课程体系设计为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践锻炼—学生顶岗四个阶段,按照认识岗位—了解岗位—轮换岗位—确定岗位四个顺序逐次递进。

    (二)对接工作内容

    从工作内容的角度进行对接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开发出基于岗位工作(饲料加工、品质分析、饲料配制技术)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和岗位技术标准。

    (三)对接考评机制

    参照饲料企业员工的考核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学生的考评管理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为日后成为职场员工奠定基础。

    三、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践效果与建设经验

    长春禾丰饲料有限责任公司是吉林工商学院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专业对口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6年批准建设。经过三年实践,专业与企业合办两届冠名班——“禾丰班”,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就业技能明顯增强,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90%以上。同时确立了“饲料行业技能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饲料企业的营销、品管和生产等主要工作岗位,并立足国家专业标准,优化制定出具有“工农融合”型特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岗位促培养 以考核促成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其建设经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强化课外环节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种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模拟实训等,都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包括提供岗位和食宿、配备讲解员和岗位指导教师,实践结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等,使得实践落到实处,收到预想的效果。校方将这种成熟的模式进行推广,巩固了建设成果:与当地另外几家知名饲料企业也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增加了学生实践去向的可选择性,丰富了学生的实践项目和内容,同时也为再次申报实践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实现资源合作开发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课件、案例、教学视频、试题库、教学(教案)设计、图片、教学动画和仿真软件等教学材料。如基于饲料生产实践建立经典案例库;围绕饲料接收→初清→除尘→粉碎→混合→制粒→计量→打包等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提供工作现场,由校企双方依据岗位需求编写视频脚本,制作实训教学视频库;在企业工作现场拍摄教学所需的图片,为创造一流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2]。

    (三)以双创素质为导向,加强专项技能培训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途径,是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创新创业教育提倡学用结合、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在2017级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设了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实践周,开设企业家进课堂、求职竞争力和双创技能提升训练项目,邀请企业高管和人力资源经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指点方向。针对学生在撰写创业计划书时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缺失的现象,专门邀请企业财务管理专家进行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专项技能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导向,注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重要保证[3]。对地方高校来讲,办学思路要放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合格人才上面,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都关乎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由本地饲料生产企业、饲料工业协会和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反复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标准具体内容,形成全面、合理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掌舵。

    (五)以夯实育人过程为导向,完善考评体系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实践环节总体表现的客观评价,涉及到实践全过程,既包括学生主观表现又反映客观实践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实习文件评价(包括实习报告、日记、周记)、企业单位评价(工作纪律、日常表现、现场技能考核等)和实习汇报评价(PPT 制作、语言表达、回答提问等),每一项按不同等级进行细化,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始终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六)以开拓视野为导向,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在育人过程中,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学校联合共同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开办企业冠名班和组织假期实践小分队。冠名班拥有独立第一课堂以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文化、职业规划、道德与法律、商务礼仪和各种职业技能等内容,目前已经完成两届冠名班学员的培养,企业还对冠名班表现出色的学生出资奖励,学生参加和学习的热情都十分高。同时企业根据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每年暑期都安排学生入厂实践锻炼,时间2—3周,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对口的工作岗位上见习,提前接触了社会,提前感受了职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帮助很大。

    经过近三年的校企协同育人,专业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研究不断深入拓展,课题组2018和2019年度新申报两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分别获高教学会和教育厅重点资助,《转型条件下完整生产实习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被评为省级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基于以上协同育人建设思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深化创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多参考。

    (一)拓展思路,创新冠名班

    将冠名班招募范围扩大,在经过企业宣讲和学校宣传后,吸收相关专业学生加入,校企双方共同授课,以集训的方式对学生進行动物生产类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冠名班结业测试,便可获得企业入职资格,既可以为学生拓宽就业门路,又可以为企业 “一站式”招聘提供保障。

    (二)引企入校,开办校中厂

    未来的实践教学,正在向着产融深度融合,企业入校办厂(校中厂)的模式推进。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企业负责安排学生工作岗位开展实践,双方共同搭建合作新平台。“校中厂”既可解决校内设备利用率较低、投入大、产品出口不顺畅的矛盾,又极大地规避了学生外出实践交通费用高、交通安全隐患、食宿条件不具备等不利因素,为顺利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铺平了道路。

    五、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已成为地方高校顺应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完成。企业应该积极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完善的实践平台,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岗位信息;学校应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和教师搭建良好的发展机遇,搭建各种创新平台,切实促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4]。

    参考文献:

    [1]李艳春.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标准下的实践探索——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为例进行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1).

    [2]张全福.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4).

    [3]陈林兴,赵怀清,夏咸松,李世辉.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2).

    [4]张峰,张红荣.职业学校师生信息化素养现状调研报告——以一所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