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重构·挑战:5G 时代智能媒体发展探析

    【内容提要】技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内驱力,5G时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新的传播规则嵌入到社会生活中,整个社会的传播形态从场景、关系、内容、服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媒介智能化的拐点上,既要肯定技术对传媒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更要深思媒介技术变革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关键词】5G ?融合 ?重构 ?挑战

    5G时代人类将进入一个把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整合起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技术对传媒和生活的不断“域定”,促使社会生活向着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现社会的交互、连接、协同、共享、融合、服务。5G作为一张公共网络,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服务,不仅能提升社会生活水平,更能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社会公共服务得到全面改善。本文将从融合、重构、挑战三个层次展开论述,深入探析5G时代智能媒体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一、融合:技术、内容、服务的融合

    5G时代智能媒体所面临的变革是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过渡,这种融合需要一个过程。莱文森认为新技术演化分为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新技术像玩具,内容只是为技术服务的载体;第二阶段才成为实用技术;第三阶段则既能复制现实,还能重组现实。①近期,5G进入融合业务创新发展阶段和大规模商用部署期,未来传媒领域将依托技术引领和机制创新,打破旧有媒体格局,建设新的传播生态,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等多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一)强化技术引领

    5G时代网络传输速率为8秒每GB,比4G快百倍,它低延时、高传输、广覆盖的特性,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扩张信息传播的边界,技术手段更加智能化,对信息传播形成全方位的渗透,在新闻策划、采集、编辑、审核、分发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闻策划阶段,利用爬虫软件抓取数据进行分析,即时研判舆情、掌握线索,策划选题;在采集环节,记者无需转码压缩即可将现场拍摄的照片、视频第一时间呈现给用户;在编辑环节,有效节省时间,通过抓取关键词、设置机器人审核震级等形式加大审核力度,研发AI主播、机器人写作,弥补人类主播的天然短板,发挥新闻生产的智能化优势,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在分发环节,用户在打开视频或直播的时候,“零延时”加载即可享受到高清晰画质。此外,5G大大拓展了媒体的想象空间,未来信息的生产效率更高、传播速度更快、内容形式更丰富,实现从“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的转变。

    (二)数字化内容生产

    彭兰教授将人工智能推动的传媒业变革,称之为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内容革命”。5G时代内容生产从图文平面阅读进入音视频的多媒体阅读时代,信息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变为动态。凭借5G体验式阅读、个性化阅读、沉浸式阅读等成为现实,给了内容更直观、更全面的呈现方式。5G时代技术的迭代和颠覆,是不可逆转的媒介生态趋势,但无论如何变化,受众对高品质内容的追求是未曾变化的。5G时代内容的自动化生产已进入常态化应用,文字新闻方面,利用机器人写稿,如腾讯的Dreamwriter从1.0发展到5.0,写稿能力日臻完善;今日头条的“张小明”在里约奥运会上初露头角,快速生成新闻简讯;南方都市报的“小南”以秒速生产新闻报道,涉及民生、娱乐、体育、财经等领域。机器人写稿依赖算法技术,提取新闻中的数据加以深度分析,转化为文字新闻,辅助和解放人力快速生成行业报道,确保新闻时效,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新闻内容深度分析上,此外,机器人写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中立性、客观性;图片方面,智能拍摄、智能优化、智能合成等都已得到应用;视频方面,图片的短视频化、视频新闻的自动生成、智能化导播、自动字幕等,在技术上也愈趋于成熟,信息流动变得更加自由、快速。

    (三)服务边界消解

    5G时代媒介和生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万物互联真正實现了“生活即媒介,媒介即生活”的隐喻,5G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信息共享,提升普通公众对于政治生活的参与,不仅让网络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为重要的是,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如智能算法强化用户思维,信息和受众之间更“适配”,广告投放更精准,我们与产品之间达到超乎想象的关联;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增强用户的临场感和进入感,让用户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实时观察事态的发展变化;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与物、人与物通过物联网全部连接到一起,用户的一切活动、事件、行为都被数据化,赋以万物以生命力,用户平台在物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消融,传播将更加依赖鲍曼所描述的“液态社会”中的人际流动,用户内容生产与传递将变得越来越便捷、随意。②数据无处不在,正如彭兰教授所言,“数据独立使用时是个性化服务的依据,集合使用时是了解某个群体状态、某个社会动向的基础。”③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关键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将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和深度挖掘,可以为政府治理提供精准的参考服务,助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线上和线下产业结合,在体育、教育、交通、医疗、餐饮、旅游等文化领域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

    二、重构:业态、媒介、场景的重构

    技术变革与推进促使新闻产业的生态版图不断被改写,不仅加速新闻传播产业内容的升级和服务边界的消解,而且更深层次的影响传媒业态、媒介生态、场景服务的重构,使其向着更智能、更个性、更友好的方向演进。

    (一)业态重塑:刷新媒介产业新景观

    5G是对网络链接关系的总体性重构,彻底颠覆了新闻闭路的循环过程,新闻传播渠道从精英到大众的单向度传播,向互联网为基础的多维度方向发生转变,“个人”被激活,公众的“新闻生活”也随之显现,新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一方面,新闻不再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使用固定媒介传播,而是融入生活中,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通过任何媒介形式了解全球任何地点新闻事件的需求。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个人不仅关注新闻,同时也制造新闻,参与新闻。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作为传播主体,传播生活中的“琐事”,所传播内容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于日常生活琐事的传播上,同时也包含一些公共事件、公共议题。此外,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沉浸媒介”“智能媒体”增强了用户的“生活体验感”,新闻不再局限于“听”“说”“看”,而是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

    技术通过与传统媒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物流、智慧家、智慧工厂等,同时也与零售、教育、医疗、交通等诸多行业深度融合,深入改变人类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媒介产业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的转变,人们接受信息从理性化到感官化的转变,消费和使用媒介的方式越来越“碎片化”,促使内容产品需要通过不同介质平台的关联组合来形成适应于人们消费需求的“产品链”和“服务链”。

    (二)沉浸媒介:强化“在场感”

    有位科幻家曾说,“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将与魔术别无二致。”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拓展着人们想象力的边界。虚拟和真实世界产生互动,任何物体都可作为一个信息节点。虚拟现实借助5G实现突破,精准识别用户行为,给用户带来强烈的沉浸感,将用户置身于360度的场景中,模拟现实环境中的行为,通过传感器实现用户与虚拟环境的实时互动,增强现实感和临场感,打破空间壁垒,网络传输速度大大提升,画面延时近乎为零,保证视频业务更好的体验,增强不在场用户的真实感。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延伸人体的技术,弥合了以往媒介的“中介性”,使人体与传播相断裂,不断推进媒介使用的“退场”和身体体验的“返场”。④将用户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从被动体验到主动参与,打破了用户和叙事者之间的“第四堵墙”,满足了用户“在场”的体验,真正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介发展的最高形式就是让人感知不到“媒介”载体,传播方式无限接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沟通。在沉浸媒介环境之下,传统媒介形态的叙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解构和重构,虚拟现实技术接入传播过程之后,模糊了“梦幻”与“真实”的界限,原有的固定边界逐渐转向无边界和多维度,虚拟现实技术的超时空特性,拓展了远程空间的交互双方的连接性,打破空间上的障碍,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探索现实,并以全新的视觉去观察和认识周边的世界。

    (三)场景重塑:打造数字传媒生态

    谈到5G,自然离不开场景,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定义了5G时代的三大场景:eMBB——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增强移动宽带业务;mMTC——大规模物联网业务;uRLLC——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⑤麦肯齐的“时空压缩”理论表明技术消灭了时间和空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压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得以延长,空间的流动性得以增加,形成多维的、交叉的虚拟场景。齐格蒙特·鲍曼指出“流动是新媒体的本质”。⑥5G高传输速率、低延时特性、大链接能力、广覆盖范围、超高清画质的特性,实现随时随地信息通讯的目的,传统新闻生产流程和受众阅读方式在不断消解和重构,网络开放、动态、互动、链接的特性,使得整个社会都呈现出“液态化”的特征。移动场景大量出现,借助传感器技术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信息傳递的载体,搭载VR、可穿戴设备、AI技术后,实时传输和虚拟现实相结合,场景的应用实现了人们日常娱乐消费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将人们线下消费体验与线上虚拟支付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更适配的服务。社交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借助声音、视频、文字、图片等介质,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实现互动,将不同时空的人连接在一起。5G时代人们已然失去了区隔能力,无法将自己与媒介区隔开来,媒介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短视频、H5、游戏新闻等媒体信息更加多元,虚拟社交、网上购物、数字娱乐涉及到的社交场景、消费场景、娱乐场景,改变了传统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价值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随时随地达成人们真实的需求。

    三、挑战:技术冷思考

    贝尔纳·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一书中提及爱比米修斯的遗忘:“人类仅仅因为一个遗忘而诞生,由于上帝在创造人类之时,忘记了给人类一个属性,人类为弥补缺陷而创造了技术。技术是义肢性的,所以人类又利用技术发明了外部义肢与其他动物的各种性能作为应对。”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全方位介入,改变了传统传媒形态,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人机耦合赋能媒体行业提速增效是未来发展趋势。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技术所带来的传播优势不言而喻,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在人机共生、人机协同发展的未来,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可能性,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

    (一)“信息茧房”固化

    伴随5G时代的到来,未来媒体发展方向更趋向于人工智能化。媒介技术的演进、迭代都影响着时代发展,当然,技术进步过程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亟待思考和解决。5G技术加强了物联网的构筑,用户具有独立的IP用来接收、传输信息,媒体融合发展依托海量存储数据优势,将用户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类整理,进而深度了解用户需求。但是同时,在智能算法推荐的背景下,用户对信息的自我选择权将会被算法推荐所左右,虚假信息、信息泄露、信息控制、大数据杀熟等现象正在凸显。

    智能算法根据不同用户观看行为和社交软件聊天内容,抓取用户活跃时间、内容点击、留存时间长短等数据,将用户爱好兴趣标签化,描绘“用户画像”,向用户进行个性化推送。这一过程人工智能实际上扮演了信息过滤器的作用,与用户所关注的信息不匹配的内容自动被过滤掉,挑战了传统新闻业的“公共性”,带来“信息的闭环”,极易造成用户视野窄化,使用户置身于“信息茧房”,进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区隔。⑧当下,社交媒体平台所区隔的一个个的圈子化社区,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近,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远。“信息茧房”更容易导致“回声室效应”,特定的内容,在相对封闭的圈子里流动,相似的观点不断重复,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如此一来限制了大多数用户获取知识的范围和区域,进而固化认知,放大信息偏差。陈昌凤等人也提出算法已深度介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交由人工智能来掌管,信息消费模式发生转变,由以往“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使得用户更加被动。算法大行其道时,人需要作为主导者,警惕被算法、机器裹挟、滥用,发挥人的能动性,实现算法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融,不断改进算法推荐技术,使用户可以接收到多元化的信息,凝聚共识。

    (二)“后真相”倾向明显

    5G时代媒介开放、包容、互动、共享的特征,新闻内容生产的主体空前多元,本应呈现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在场者”多为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没有“把关人”的个人社交媒体及追求流量的公众号,并不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所提供的多是一些碎片化、断章取义的事实,难免存在主观偏向。加之,用户个人的信息辨别能力不一,容易受社交圈里散播的偏见、情绪、立场影响,使虚假新闻、小道消息呈病毒式传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渴望真相,但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难以接触真相。“后真相”的主要表征是情绪的影响大于对事实真相的追寻,传播学研究早已揭露“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这一现象,后真相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解读信息的方式,他们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谣言披着真相的外衣在公众之间肆意流传,公众不再相信所谓的真相,也没有时间去挖掘事实真相。而后真相所带来的更严重的危害是信任异化和理性坍塌,致使犬儒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因此,在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辟谣关口前置,及早切断谣言的传播路径。

    (三)信息安全与治理

    5G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互联网机制的重建,传统互联网的安全机制比较薄弱,5G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输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公共管理、医疗健康、交通、物流、家居、农业等,大量的数据涉及公共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对媒体机构而言,机器大行其道的时代,信息系统更为强大,缺乏必要的伦理法规只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5G时代无处不在的传播,无时不在的传播,无所不能的传播,在汲取用户信息的同时,亦获得了大量的用户隐私,我们在接入网络的同时亦成为被监视的对象,赤裸裸的暴露于开放、共享、互联的网络之中,隐私暴露的风险更高,隐私保护的难度更大。据此,相关部门要把握新形式,健全更完善的信息监管制度,注意保证信息的质量,时刻树立风险意识,不断强化意識形态安全等风险预警及应急管控能力,善于应用技术发展升级所带来的驱动力,也应避免被技术所捆绑,防范技术风险,实现高效化管理,保证5G时代新闻传播的安全和质量。

    四、结语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未来5G发展将更加迅速,要善于抓住技术前沿,迎接更大的挑战。技术应该更好地连接人与人,更好地拓展人的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有其主观能动性,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智媒时代既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更需要让技术得到人文科学的浸润,对机器人所生成的新闻作品注入人文方面的内容,新闻所传播都不只是冰冷的信息,还应该是有温度的情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项项目“传播学视野下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构筑与表达”(项目编号:31920200486)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②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

    ③深几度.高盛再谈人工智能,AI为何会成为全社会的“算盘”.http://it.sohu.com/20161215/n475988996.shtml,2016-12-15.

    ④段鹏,李芊芊.叙事·主体·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下沉浸媒介传播机制与效果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4):89-95.

    ⑤项立刚.5G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95.

    ⑥刘路.论新媒体对城市空间的四重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65.

    ⑦[法]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5.

    ⑧姜红,鲁曼.重塑“媒介”:行动者网络中的新闻“算法”[J].新闻记者,2017(04):26-32.

    作者简介:李士艳,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师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