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物理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

    肖剑荣 李明 王志勇

    摘? ? 要:文章针对地方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科建设脱节及课程内容与教学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现状,结合新工科背景,分析物理学学科、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探索物理学学科、专业与课程三位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改革与实践,桂林理工大学物理学学科与应用物理学专业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物理学;地方高校;新工科;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25-02

    2017年2月,“复旦共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推进新工科建设开端;同年4月,全国60余所高校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共商新工科建设远景与行动——“天大行动”;同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北京指南”。“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谱写了新工科“三部曲”,奏响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随着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全国范围的新工科建设帷幕正式拉开。

    一、 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关系及现状分析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学者Burton R. Clark指出,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学科,高等教育需要多学科的跨国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从各个学科领域来深刻观察高等教育系统,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实现复兴。但国外很少有人把高校的学科建设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进行研究,这并不意味着国外没有人研究过学科建设问题,只是在研究高等教育和大学问题时作为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西方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学校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学科分布及其学科对于提升大学地位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很少有涉及学科建设的内涵,更没有对学科建设内涵形成统一认识[1]。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大学的使命与职责,二者不可偏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由于发展过快,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专业建设定位过于追求全面的现象与误区,且存在着重学科建设忽视专业建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开展了较多研究,有学者指出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高校在发展路径选择上把专业建设纳入学科建设的范畴是这类院校寻求突破发展,实现上水平、上层次的关键所在[2]。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载体。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专业特色更依赖于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新工科”核心是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可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减少重复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加快促进地方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3]。围绕专业、专业方向开展学科建设,对巩固专业发展根基,对增强专业发展的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反过来,在学校各项工作抓住学科建设这个根本,专业建设才能有保证,把握学科建设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高等学校的发展才会有方向。

    当前“双万计划”推行如火如荼,大学课程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学术逻辑与需求逻辑相结合、课程教学须与学科育人相结合,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得益彰[5]。课程建设也离不开学科与专业而单独发展,学科建设强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侧重培养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而课程建设关键是提升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三者的共性都是团队建设、内容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及经费支持,相辅相成[6]。因此,坚持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学科领域的优先发展,专业教育理念重构,课程新体系建设,尤显重要。同时,对于传统的物理学学科、专业及课程来说,随着目前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就必须融入新工科元素。

    为此,桂林理工大学物理学教师研究团队,以物理学学科为主要研究载体,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其他理学专业以及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以普遍联系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中强调地方高校现实问题,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物理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主题,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在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物理学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的“调整结构、优化资源和创新机制”三要素,提出以“建设新理念、专业新结构、学科新体系、培养新模式、管理新机制”等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突出探索同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相结合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新结构、新内涵,构建物理学学科、专业及课程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

    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要,制定了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实现对专业结构的新界定、专业内涵进行新调整,形成同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相结合的物理学专业新模式;二是使专业课程充分融入“新工科”元素,形成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建设一支满足地方高校物理学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队伍;四是构筑具有地方高校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学科与专业融合建设的新机制,实现学科内部专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运行。

    根据制定的建设目标,从四个方面实施学科、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其一,重审应用物理学专业边界,探索构建专业新结构、新内涵。以“新工科”项目研究与实践指南为导向,研究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以及与新工科专业间协调等具体内容,对应用物理学专业进行全面優化升级与改造。其二,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应用物理学为例的物理学学科、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强化学科与专业融合建设的体系和机制的研究与探索,构筑地方高校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专业建设;形成应用物理学专业课程同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知识的交叉,进行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及优化研究等。其三,师资队伍的规划与调整及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研究。为了适应专业新结构、课程新体系条件,建立与新工科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师资队伍,研究如何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能力,以及满足“新工科”工程教育需要的能力。最后,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中机制运行、管理体系及保障制度建设与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建设理念、教风与学风、经费和效益,以及岗位设置、规章制度、激励手段和评价指标等的探索与制定。

    三、物理学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应该如何适度把握专业边界,探索专业新定位,构建专业新结构、新内涵?如何对物理学学科及应用物理学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在专业建设改革过程中,既要紧密结合“新工科”专业内涵,又要密切配合应用性与地方性等需求,同时需要注重专业自身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准确构建新结构与新内涵(专业新定位),专业发展建设与“新工科”专业有机交叉与融合,又不失专业本质,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科教、产教和创新驱动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建设衔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形成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格局。如何抓好学科建设的龙头,厘清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用课程建设衔接专业与学科建设,全面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使有限的学科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建设一支与新工科专业发展相交叉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新结构、新内涵的新师资队伍。如何建设既熟悉新技术、新产业特点,能开展与工程教育改革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改革的师资队伍呢?它要求教师能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切实完成新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具备更高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物理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成果

    通过对学科、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团队逐步形成,方向进一步凝练。2017年,桂林理工大学物理学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014、2016和2018年,学校两年一次本科专业评估排名中,应用物理学专业排名快速提升,排名分别是36、23和11名,物理学被确定为校级特色培育学科。近年来,学科专任教师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20余项,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自然科学奖1项;教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6套,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改革工程项目5项,获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2项。通过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逐年提升,转专业率由原来的20%左右下降到5%左右,并有较多外专业学生转入。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显著提升,各项指标如考研录取率和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也显著提高,部分优秀学生在“物理学报”“真空”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畢业学生的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兆芳,陆根书.国外高校学科建设问题概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2]张小芳.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2).

    [3]龙奋杰.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

    [4]袁广林.学科专业一体化: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5]柯勤飞.融合创新打造课程思政“金课”[N].中国教育报,2019-01-07.

    [6]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