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向裕婧 张芷蔧

    摘要:本文以特色城镇为中心,以现有的研究论文为基础,探讨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总结了研究观点、方法和内容,并通过分析和实践总结对管理效率、区域发展、融资渠道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载体和吸引新农村建设投资的重要平台,特色城镇是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要战略措施。通过聚集特色产业链,特色城镇降低了空间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和空间联动效率,并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它还具有优化生活环境、发掘农村文化内涵、建立人才创新和创业平台的功能。最终,实现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发挥减贫和辐射的带动作用,帮助乡村振兴。

    特色城镇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特色城镇的认识尚不统一,其内涵在实践中得到逐渐丰富和完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美丽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委计划[2016]2125号)提出了“特色城镇”和“特色小城镇”,行政上具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自然要求的乡镇。从截至目前已经发布的国家和省级特色城镇的名单来看,只要满足政府的参与,无论是城镇还是“发展的空间平台”甚至是原始的工业园区,未来它具有特色产业、宜人的环境、独特的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灵活的建设机制,都有可能成为特色城镇。

    特色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对于特色城镇的可持续建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定位、区域差异化发展、空间组织优化、生态环境创造和创新性融资渠道等方面。

    1.主体定位与模式创新

    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有三种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府企业。特色城镇建设的推进面临市场标准与国家政策设计标准的博弈。

    一般而言,建设特色城镇不仅应纳入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和意愿中,还应作为提供地方城镇化政策和不同地方政府之间协调进程的开创性尝试。政府作为小城镇项目的领导方和发起人,从融资渠道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加准确地推进实施计划和增强信用认可度。同时,地方财政需要从底层提供支持,尤其是在PPP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政府支持在建立特色城镇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尤为重要,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模式创新。

    (1)刺激内源性发展的动力机制

    基于目前研究,特色城镇的发展由政府主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政府需要深化城市分级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内生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以各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的方式,如:社会企业家力量、行业领导者和其他社会资本力量,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作用。

    (2)合作治理模式的创新

    一方面,特色城镇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还应赋予他们土地、财政、税收、筹资等方面的更多自治权,并且必须具有以价值为导向的治理目标,以整合新资源。公共服务和其他综合物资支持要在特色小镇中发揮重要作用,并有义务优化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创新计划管理模式,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创新财政系统和治理模型,不同地区、不同小镇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很多学者都倡导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其他组织的多维协作治理模型,并提出了开放机制,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应实现协作共享。但是如何整合治理因素、弱化社区关系和相关行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缩小政府绩效的冲动性、企业的利润目标、居民日常需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多重目标之间的差异,以及建立社区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区域差异化发展

    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空间结构、人口规模、产业基础、城市化进程、科技创新水平、公共服务、特色城镇的制度环境和其他资源的禀赋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将同一套方法应用于不同地区。为解决城市化发展不协调的诸多问题,有必要根据区域特点制定不同的特色城镇发展规划,防止同质化的竞争,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相应产业。

    3.优化空间组织体系

    特色城镇是小城镇和重要城镇的升级。在区域经济学中,它们是由“核心区域”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驱动的,其“子核心”的状态也受到极化效应的保护,这有利于实现局部城市化。为了实现特色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解决土地要素合理配置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分配工商业用地的比例,促进建立土地增减标准和城乡建设使用指标。为解决土地使用问题,还应提高集体建设用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完善的租赁制度和其他政策创新。此外,我们需要调整社会经济空间措施,以解决旅游业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并缩小原始社区居民的安置和就业之间的差异。

    4.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仅指生态环境,还有文化投资的“软环境”。习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色城镇的建设应合理利用自然和自身资源禀赋。以生态治理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振兴和政策机制等可持续发展框架为基本解释思想,构建生态系统要素、生态耕作体系的内容体系、生态治理维度、生态治理原则和生态治理政策。

    5.多种融资模式的创新

    在特色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资金需求主要包括:一级土地开发、二级土地开发、基础配套设施以及产业项目和产业价值链打造等方面。其中不仅包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非营利性项目还有产业项目等营利性项目,所以特色城镇的融资渠道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需求进行选择,充分发挥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多元化融资渠道。

    有学者总结,根据不同的项目和经济情况,目前特色城镇的融资渠道有信贷模式、发行债券、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融资租赁模式、PPP模式、基金模式、资产证券化(ABS)、股权或产品众筹等8种模式。其中,信贷模式是目前特色城镇融资渠道中的主要模式。

    针对特色城镇的金融需求和巨大商机,各种创新模式正逐步渗入基层。受益于国家财政对农村市场的支持,鼓励各县域政府参与到农村金融的终端市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基于此,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的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政府发起或扶持担保机构,为农村贷款提供担保,分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放贷难度。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16年成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组建完成运营并开始向县市延伸,逐步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担保体系。部分地方政府还引入保险机构,增强履约的保证,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未来,随着农村担保体系和保险体系的逐步完善,可以引入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然而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更新周期和政策支持。

    结束语

    首先,目前对特色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参考经验等方面。但是,从突破行政界限的特征性工业生态位来看,存在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它是高负荷城市的缓冲区还是城镇群和城市群发展中的农村城市化机遇?其次,在管理、资源分配等方面,对于单位层次,邻国之间互动,互补、竞争、合作关系网络的建设缺乏必要的研究。在经济和人口增长达到一定规模后,管理职能的变化以及避免成为城乡体系中的夹心层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最后,從创新政策设计的角度出发,如何提高建设与运营效率,构建科学、系统、灵活的绩效分析框架,通过深入挖掘创新要素,借鉴示范镇的经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未来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万树,徐玉胜,张昭君,张欣.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PPP模式融资风险分析[J].西南金融,2018(10):11-16.

    [2]任耘.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8(08):80-85.

    [3]王松,张凤彪,崔佳琦.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5):79-83.

    [4]李柏文,曾博伟,宋红梅.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动因及其发展规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2):36-40+47.

    [5]兰建平.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今日浙江,2015(13):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C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