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王磊 徐国栋 窦树昊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猪瘟病毒的源头相同,主要借助胎盤、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该病常年都会发生。主要介绍了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特点、症状、诊断以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8-0022-01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不分年龄段,且传播速度极快,对养牛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我国进口动物检疫中被纳入二类传染病。国内外专家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了重点研究。

    1 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在电镜下为圆形,对胰酶、氯仿和乙醚等物质十分敏感,在高于56 ℃的环境中会死亡,抗低温能力较强[1]。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牛都会感染该病。该病对6~8月龄的犊牛危害极大,急性期的病牛分泌物和血液中含有病毒,康复牛身体中也会携带病毒,且时间较长。

    2 流行特点

    新疫区经常出现急性病例,各个年龄阶段的牛都可感染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老疫区很少出现急性病例,发病牛通常在4~24月龄,最严重的是6~8月龄的小牛,但死亡率和发病率较低,而隐性感染力超过50%。该病常年发生,冬季和春季发病率较高。

    3 症状

    急性型病牛呈双向热,感染该病的牛发病速度快,体温迅速升高至40~42 ℃,2~3 d后降低,之后又快速升高,口腔、舌头、鼻镜黏膜糜烂,呼吸急促,咳嗽,黏性、流浆液性鼻液,唾液增多,口气恶臭,之后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粪便恶臭,呈青灰色,逐渐变稠,可见诸多黏液和气泡,时有血液。发病初期有蹄叶炎而出现跛行,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使其变瘦,急性一般在约14 d后死亡,慢性通常在2~6个月后死亡。病毒可以胎盘为媒介致使胎儿感染该病,导致流产或出生的犊牛小脑存在缺陷。

    剖检特征性病变:食道黏膜有大小各异、排成直线的烂斑,咽喉、口腔、鼻镜存在小烂斑;胃部有烂斑,出现水肿,大肠坏死、出血、糜烂,小肠有急性卡他性炎症。

    4 诊断

    腹泻、发热,脚部损伤、黏膜糜烂是该病的主要症状[2],有以上这些症状,一般就能确诊。但这些症状都是持续性感染或反复感染的病牛才有的,急性感染的病牛症状也较明显。但实际上多数牛感染都不严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在检验时,也只是对牛的脚趾部损伤和口腔黏膜病变进行检验。因此只要怀疑为牛病毒性感染,首先应查看牛的口腔有无腐烂。第二就是验证分离病毒。在鉴别诊断时,因沙门氏菌病和其他肠炎的症状与病毒性腹泻相似,务必要区分开。先对血液和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再进行确认。

    5 治疗

    现阶段还没有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的特效药物,强心补液是运用最多的治疗方法。可以最大化控制损失。方法一:磺胺脒片40 g+次碳酸铋片30 g,口服, 2次/d,首次剂量加倍,连续服用3~5 d。也可用活性炭(次硝酸铋)+氟哌酸,口服。5%葡萄糖生理盐水3 000 mL+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300万IU,静脉注射1次;病情严重时,将维生素C加入安钠咖注射液中,肌肉注射。也可不用丁胺卡那霉素,用菌特灵注射液和恩诺沙星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方法二:茵陈15 g、姜黄15 g、山植炭30 g及黄连、诃子肉、柿蒂、乌梅各20 g煎汤,分2次灌服。

    参考文献:

    [1] 牡 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12):175.

    [2] 袁中贵.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J].畜禽业,201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