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本的写作思维探索

    陈剑泉

    说明文本是介绍说明事物、事理的文本,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说明文,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说明对象的概况、特点、性质、原理、历史、成因、构成、价值、功用等方面的情况,是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文体。说明文本的写作思维是指如何写好说明文本的思维,是作者如何选择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来写作才能让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说明对象的思维加工方法。一般来说,说明文本的写作思维方法应从三个方面来探索:一是明确并清晰要把说明对象的哪些方面让读者认识理解,即明确说明内容;二是根据说明内容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三是根据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一、明确说明内容的思维探索

    先看看下面的语段1: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節选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从上面的语段中,我们不妨推导一下,叶圣陶先生在写这篇说明文本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首先,叶老通过各种渠道研究了十多处苏州园林和其他地方的一些园林;其次,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地方的园林作了一番比较,并得出结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第三,提炼出了苏州各地园林的共同的突出特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四,统计出了这个共同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从《苏州园林》的全文来看,叶圣陶所做的以上工作是为了确定这篇说明文本的说明内容。由此我们得出明确说明对象的说明内容至少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认真研究说明对象。只有对说明对象了然于胸,达到十分熟悉的程度,才可能明确想要从哪些角度说起,清晰想要介绍什么内容。如何对说明对象进行研究呢?一要观察,二要反思,三要提炼概括,四要抓住特点。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的说明内容就是叶老认真研究说明对象的结果。

    第二,要理清说明内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说明内容的各个要素总是有机地统一到说明对象上的,而不是拼凑式的排列,相互之间毫无相关。比如《苏州园林》一文,说明内容一共五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其它四个方面是“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四个手段都统一追求同一个目的,这样一来五个要素就形成了有机结合。

    第三,要积累与说明对象相关的文化知识。说明对象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之中,总是与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明时总是要将内容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说明。正是因为叶老具备了相关的绘画知识、鉴赏知识、园艺知识,《苏州园林》一文才写得如此出色。

    除了按照以上方法来思考确定说明内容外,作者还得将读者因素考虑进去,即写给什么样的人来看。如果是给普通大众看,那么确定的说明内容就不能太专业化,而是大众凭借日常生活知识就能理解明白的内容。俗话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给什么样的人看就写与之相匹配的内容。

    二、选择说明顺序的思维探索

    确定了清晰的说明内容,只是把说明文本要写什么弄清楚了,接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来写。一般来说,怎样来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这是说明文本的结构问题;二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写,这是说明文本的具体细节问题。此处先讨论前者,后者在说明方法的思维探索中详述。

    说明文本是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让人获得知识,获得的知识是关于说明对象某个方面的系统的、有条理的、符合逻辑的知识,而不是零打碎敲的、杂乱无章的无序知识。这就要求作者根据说明内容及其构成要素各方面的特点和关系,精心选择符合说明对象的顺序来加以写作。一般来说,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程序等选择时间顺序来写;介绍静态事物如建筑物或物品,选择空间顺序来写;介绍事物形成原因、操作原理等,选择逻辑顺序来写作。

    先看下面一段文字2:

    ①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②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③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

    ④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节选自法布尔的《蝉》)

    这几段文字是介绍蝉的幼虫经过蜕皮转变成成熟的蝉的过程,可关注几个关键的表时间顺序的词。第①段中的“初次”,第②段中的“于是”,第③段中的“接着”,第④段中的“刚”,每一个时间副词都引起一段说明内容,四个时间副词的无缝衔接,使所引起的内容也就次第展开,前后清晰明了,给读者形成了一个变化过程的整体印象。尤其值得学习的是,在每一个段落的内部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的,比如第②段内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副词顺序展开连续蜕皮的过程,显得井然有序。其实,《蝉》的全文也是按照“蝉卵孵化为幼虫—幼虫蜕皮—蜕皮后再钻入土中”的时间顺序来展开说明的。

    一般来说,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操作程序、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常常按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文段3:

    ①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②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③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节选自毛宁的《梦回繁华》)

    以上文段,我们注意这几个词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可知这里是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来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介绍的。我们再看第②段内部:按照汴河、漕运、拱桥、桥两端的街市的顺序安排材料,最后特写巨大漕船驶过拱桥的情景。都是按空间顺序来安排说明的。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介绍,为了让读者明白说明对象各部分的方位情况,首先要选好立足点,然后以立足点为中心,再按照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层次对立足点周围的情况进行介绍。如果要介绍另一个场景,则在更换立足点之后再进行介绍,这样才不会造成混乱,我们称这种空间顺序为移步换景法。上面的文段总体来说移了三次步,一步为一个立足点。第一步站位于“画面开卷处”,并以开卷处为立足点,有层次地介绍相关内容,接着移步到“画面中段”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介绍,最后移步到“后段”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介绍。每个语段内部仍然采用移步换景法进行介绍,比如第①段,先立足于开卷处的全局总写汴京近郊的总体特点“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再立足于开卷处中的大道,介绍与大道相连的岔道、小道上的情景和道上出现的春的气息。

    一般来说,空间顺序常常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几种情况,但无论哪种顺序,都应选定立足点后再进行说明。

    我们再看看以下的语段4: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

    ④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⑤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节选自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以上语段是按照逻辑的顺序来介绍的。第①段介绍农民安排农事所依据的物候现象,紧接着第②段指出这种物候现象背后所支撑着的物候知识,第③段介绍物候知识是怎么获得的,第④段介绍影响物候的因素。第①段是现象,第②段是本质,第③段是对本质的认知,第④段是认知的结果。即按照“现象—本质—本质认知—认知结果”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物候的。这种按照逻辑的递推关系来说明事理,能够对说明对象形成系统认识,并且使文段层次清晰、思路缜密、易于理解。

    一般来说,事理说明文本的说明顺序可按两类逻辑来安排:一类是事理本身所蕴含的逻辑,如总分关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效应关系等;二是获得事理的认知逻辑,如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等。

    以上分别探索了安排说明文本写作的三种顺序,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运用时,不可僵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常常是三种顺序的综合运用。通常情况下,以其中一种顺序作为全文的主要说明顺序,在文本内部的某些段落则杂以其他说明顺序。

    三、选用说明方法的思维探索

    要把说明对象的一些具体特征说清楚,把一些具体原理交代明白,常常要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才能完成。说明方法指的能够体现事物特征或原理的具体方法,一般包括: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选用说明方法的思维指的是如何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的思维。对这种思维的探索分两个环节来进行:一是明确说明内容的具体特点及其说明目的,二是根据特点、目的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举事例。举出包含有所阐述特点的具体事物,使所要说明的特点通过具体化事物来呈现,以便读者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那些特点的说明。

    分类别。根据说明对象的外延所包含的类别来进行说明,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说明对象进行分类,然后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构成比较复杂的说明对象。

    列数据。为了让读者对说明内容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有时需要列举出相关的数据供读者参考,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这种方法适用于给读者对说明对象建立某种规模性的总体轮廓或事物发展的某种程度方面的认识。

    作比较。如果说明内容比较抽象或者比较陌生,为了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这些内容,作者常常选择一些能體现抽象内容的具体事物或读者比较熟悉的某些事物来与说明内容进行比较,以此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说明内容。这种方法适用于说明抽象的事物或比较陌生的事物。

    画图表。为了给读者建构起说明对象的直观认识,作者常常画一些图表来帮助认识和理解说明内容,这是采用文字语言以外的图表语言来对说明内容进行的编码,能够帮助读者对说明对象作进一步理解。这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内容各构成要素关系比较复杂的说明对象。

    下定义。这是采用“属概念+种差”的方式来界定一些重要概念的说明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存在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或者读者比较陌生的概念的介绍说明。

    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说明、阐述。有些说明内容,容易与其他内容发生混淆,或者产生歧义,给读者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这时就需要作者对这些内容作一些必要的说明、补充。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比较含糊的概念、原理的介绍说明。

    打比方。以比喻的形式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或陌生的内容。这种方法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原理或概念,适用于抽象的原理说明和陌生的概念说明。

    摹状貌。这是用描写手法将说明对象的形状特点再现出来,给读者留下说明对象的整体印象,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达到足够的感性认识。这种方法适于静态事物的介绍说明。

    引资料。作者为了让读者充分认识理解说明对象,有时引用足够的资料来补充、丰富说明内容,使说明对象更加立体、生动。这种方法适用于读者对说明对象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形。

    要写出一篇好的说明文本,在选用说明方法时,不能僵化古板,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内容的特点和说明目的,恰当选择适宜的说明方法。一般来说,全文可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写作,而对文本中某个具体的特点的介绍则适合以一种说明方法为主。

    总之,要写好一篇说明文,就应该掌握说明文本的写作思维,然后运用这种思维研究说明对象并达到充分认识和熟悉的程度,运用这种思维选择说明的顺序和选用说明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说明文,才可能实现说明的目标。

    [作者通联:成都市双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