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的策略探究

    摘?要:优秀的中国故事中蕴含着中国人民道德与法治思想的结晶,是新时代下依然值得学习的宝贵精神内涵。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故事教学法是一种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优化的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目前课堂存在的问题,找到对应的优化方法,提高融合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浅谈几种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国故事;故事教学法;策略

    一、 引言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早已不是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的老模式,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同于数学这类实用性强的科目,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培育出学生面对问题时正确的思考方式方法,以及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但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着学生不重视、课堂内容枯燥、吸引力低下的问题,教师尝试转变教学模式,运用故事教学法来为课堂注入新风,但也有着选材不恰当,与课堂融合度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甄选出恰当的、贴近学生的故事,同时要兼顾教学任务,保证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国故事的精神文化魅力所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与法治观念。

    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的意义

    (一)故事教学法的概念

    故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相关的简短故事,以强调所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的一种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法,就是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概念、思想贯穿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构建起学生与道德法治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故事教学法的意义

    故事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中的一种,究其根本,也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故事中往往包含精彩的事件和性格独特的人物,暗藏着叙述者的情感、观念、思维,相较于平铺直叙的概念性文本,学生更喜欢富含情感的出彩故事,对故事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故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这一教学方法更加生动鲜活、更加与生活相切,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有进一步地思考。

    (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的意义

    在校学习阶段,也是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法治观念、情感价值观的高速塑成阶段,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来实现自我成长,但往往对知识的辨别能力不够,极易走偏陷入困惑,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课堂需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感受和体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精神内涵,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同时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经典的中国故事是无数中华儿女的思想结晶,其中蕴含着的精神与力量,是时代传承下来的宝藏,也是动人的诗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就是改变教师拼命灌输概念,学生被动接受的老模式,让故事教学法为思想与法治课堂带来新风,让学生从故事中产生情感共鸣,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故事背后的精神,在这包含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中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真正地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将中国故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仅帮助教学效率提升,更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落实,也助力于学生的思维成长。

    三、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低

    在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依然是课本上固有的文字概念类的知识,这些概念性的文字往往高度凝练,高度的凝练文字往往较为抽象,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为低下,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枯燥无趣的科目,是没什么用的“副科”,上课时提不起兴趣,注意力常常不自觉地分散,学生对他们眼中没有意义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难以产生探索和思考的欲望,也就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到的往往是表面化的、脱离实際的抽象内容。

    (二)学生对中国故事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内涵认知不足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同样高速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和对未知事物满是探索欲的成长阶段,对西方传入的外来文化保持着好奇之心,胜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的探索欲望。不难发现,大量学生在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完善,一部分学生会陷入偏执的想法中,或是极端崇拜西方自由文化,喜欢国外的影视作品,不经意间就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反而对中华传统的思想道德或是法治认知不足,错误地认为中国故事中的传统思维全是过时的“旧思想”,与时代脱轨,认为中国故事不够洋气、不够新潮,这种偏执的思想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教师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学生会产生下意识的排斥之心,不愿意去理解其中优秀的精神内涵。中学生对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认知俨然不足,当前在学校里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发展呈现弱化趋势。

    (三)中国故事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度不够高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明白要将理论知识与中国故事相结合,但是往往结合得不够恰当,使得二者的融合度不够高,常常造成“故事是故事,知识是知识”的局面,学生在倾听故事时产生了一些兴趣,但在教师结束故事讲述,继而讲解知识时立马又丧失了兴趣,不愿意听下去,也就是说,存在着故事与知识不够贴合的情况;又或是教师选用的中国故事太过老套,没有新意,过于脱离社会生活,学生没有兴趣听下去,也就更没有起到引发思考的作用。学生认为,老套的故事是教师试图对自己传授过时的思想,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没有达到,课堂效率也大打折扣。

    四、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国故事的策略

    (一)中国故事的选取要趣味、贴近学生

    让中国故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而教学的绝对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教学所选取的中国故事必须要贴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角度思考,学生更喜欢趣味的、生动的故事,“有趣”就是指所选取的中国故事要情节引人入胜,同时又要符合教学要求,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里面;而“生动”则更多是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活灵活现,不可以仅仅是对着多媒体课件PPT一字一字地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课本上的知识高度熟悉,又要广泛收集相关的故事资料,充分发掘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故事不可以太浅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也不可以太过深奥,超时了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也就是说,运用中国故事来教学,只有合适的故事才能做到让教学锦上添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燃,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共振。

    (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前文讲到,学生正在好奇心蓬勃发展的阶段,此时难以避免地会产生叛逆之心,对一些要求性的内容下意识的排斥和抵触。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叙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要避免使用过多的要求性、命令性的语句,比如,教师在学生体会家人之间的温情、爱与尊重时,讲到了《弟子规》中的“出必告,反必面”,也就是说,孩子在出门前应该告知父母,在外出回来后也应该先和父母打招呼,又联系实际,讲到现实中,有一位九十多岁的母亲,她的眼睛已经不大好了,看不清东西,这位老母亲的四个儿子为了让母亲可以分辨出每个儿子,故意留了不同的发型,他们每每来看望母亲,母亲都可以通过抚摸儿子们的头部来辨认。此时,故事讲述完毕,教师要尽量不直接把故事中的道理灌输给学生,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发言,表达自己对故事中人物行为的看法,引发思考,在学生自我表达结束后,对学生的看法依然以鼓励为主,再讲述自己的看法,家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出门前后和父母打招呼是避免父母担心,也是证明了父母对孩子在外的关切;而九十多岁的母亲与她四个儿子,相互依赖,彼此相依,母亲思念以步入老年的儿子,儿子们也从细节方面关怀着母亲,这些故事,不是要求学生必须要做什么来体现孝义,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浸润在了家庭的温情之中,让学生联系自我,思考家人与自己的日常点滴,这才是潜移默化,更易让学生接受的如同“春雨润无声”式的教育方式。

    (三)中国故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融入要适度

    利用故事来教学,教师要有清晰地认知,本质依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故事教学法也是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的,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要把道德与法治课堂变成了纯粹的中国故事课,中国故事所占的部分要适度,不能冲击正常的课堂教学节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中国故事融入课堂时,更加巧妙,同时不忘以知识为基础,例如,讲到某一法治故事时,可以在讲述完故事后,设置出问题,让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故事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最后汇总发言汇报,再由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法治知识再一次加以强调。通过这种参与式的故事讲述方法,既保證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故事、知识较好的相融合,也达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的要求,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和内容的探索精神,获得了更好的课堂效率。

    五、 结论

    故事教学法是有趣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但归根结底,一切方式方法都是为了满足教学目的的,学生处在生理心理高速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运用中国故事来讲课,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中国故事,是为了贴合学生蓬勃旺盛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改变课堂沉闷的现状。人文教育不同于数学公式,没有解题的固定方法,它更多的是赋予学生一种潜在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故事中所蕴藏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不同于西方的外放,更加内敛,更需要在点滴中体会,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教师要做好准备,做好学生成长之路上长期引导者的工作,引导着学生联系故事和知识的共性内涵,启迪学生自我思考,学会思辨,学会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张国富.道德与法治故事教学法庶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8:85.

    [2]程凤.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陈雪珍,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