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它千秋万岁等待在那里

    捷克大诗人杨·斯卡采尔有一首著名的诗:“诗人不能创作诗/诗在某地背后/它千秋万岁等待在那里/诗人不过发现了它而已。”这是一首典型的以诗论诗的诗,其意义远远超出诗之本身。它极其明白极其精准地告诉我们,诗自然天成,山清水秀,完整无损,它就隐藏在不为常人所知的地方,诗人的任务,则是发现它,提炼它,表现它。

    一.从经历中发现诗

    人的经历无外乎有三个主要元素构成: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边学习边生活,边工作边生活。某种意义上,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掌握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而工作的目的则是养家糊口,提高生活质量,让人类有尊严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上。人生在世,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命运多舛,里面一定有美好的东西客观地存在着,这种客观存在着的美好的东西,其实就是诗意,就是诗。如果你有在诗意中栖居,在诗意中行走,进而穿上诗人的马甲,当诗人的想法,你就得学会发现。

    在学习中发现诗。水生嫂是小说《荷花淀》里的一个人物。孙犁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手法独特,手段高明。在抗日根据地,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家庭妇女,由于傳统观念,她们热爱家庭,希望丈夫和自己一起,过着平静无风无浪的小日子。当战争需要丈夫外出打仗时,她们的思想境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而且还“成立了自己的队伍”,逐步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走到了抗日前线,最后与丈夫并肩作战,发出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这样的感叹。在学习这篇小说时,水生嫂的形象深刻地感动了我。我从她身上发现了诗意,发现了诗。于是,我发现了诗:“目光潜入《荷花淀》/总要溅起层层水花/偷偷喊一声水生嫂/满口生津//那时有一群水腰女人/迎着枪声/船儿摇醒了满眼荷花/水生们把下身埋在水里/让女人们想象/当一声声熟悉的枪响/从芦苇丛中传来/水生嫂便甩掉一群尾巴/划向自己的牵挂//和枪声在一起/嫂子就不怕/摇船放枪打鬼子/还不是为了俺满淀荷花”(《水生嫂》,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在工作中发现诗。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也是多彩的。当备课的时候,我们就是淘金者。从教材中寻找知识,挖掘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我们会感到快乐。当讲课的时候,我们就是指挥家。从课堂组织,到主导学习,从个别提问,到集体研讨,我们会感到幸福。当批改作业的时候,我们就是审判长。面对学生规范整洁的书写,面对学生清晰畅亮的思路,面对学生粗心大意的失误,我们会感到责任。这种快乐、幸福和责任感,就是诗意,就是诗。于是,我发现了诗:“我们很穷很穷/一部教案就是全部家当/我们很富很富/一声‘老师好!/把我们推到了/神圣的高地//面对莘莘学子/我们开始耕耘/机器在黑板上轰鸣/马尾巴也是一道风景//穿过字词的雪山草地/一段一段/走过课文的沼泽/横渡知识的江河/漫步能力的大堤//三间教室/库存着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一张张鲜活的笑脸/写满春天的气息/和幸福的回忆//在讲台上激扬文字/于人行道指点江山/上上下下/我们的果实/一茬茬成熟//窗外的小鸟/站满青枝绿叶/用温柔的话语/体贴着课堂的民情/和师生之间的风吹草动//我们把知识的颗粒/交给学生自己播种//方格和线条组成的田野//一望无际//这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将一棵棵幼苗/抚养成参天大树”(《写在教师节》,载《诗潮》1999年9-10月号)

    在生活中发现诗。生活本质上是美好的。一个人,如果能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热爱生活,那么他的人生就一定会出彩。除了正常的吃饭、睡觉,还有很多新的生活,等待着我们去拥有,去享受。除了生活方式多种多样,生活内容也是充实的,饱满的。就某一个人而言,会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饭后散步恐怕人人都经历过,但在散步这个普普通通的生活方式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收获。因为想一个人而寂寞,因为等一个人而孤独,因为爱一个人而快乐。不同心境的人,对眼前同一种景物会有不同的反应。看见路边的野花,失意落魄者,会停下脚步,抑或蹲下身子,漫漫欣赏,即使向前走了很远的路,也还会情不自禁地回头张望、凝视;春风得意者,会不假思素地一把摘下,举过头顶或戴在头上,但很快就会把它扔到路边的水沟里,并从此不会再记起。山脚下的树木长得高。当我看见路边的野花,我既没能停下脚步与其相怜相惜,也没有伸出罪恶的手,将其据为己有,而是为它写了一首诗,因为我从它身上发现了诗意,发现了诗。于是,我发现了诗:“假如你不开在路边/我哪里知道你有这么鲜艳//与杂草为伍/与蓬蒿为伴/当杂草高过你的头顶/当蓬蒿遮住你的容颜/你却淡淡一笑/不说苦/也不说甜//本想鼓足勇气,拔掉/你身边的杂草,铲除/你身边的蓬蒿,又怕/你骂我多管闲事/让你如此孤芳自赏/如此耀眼//野花开在路边/行人就不会孤单/你野里野气的美/让出门在外的人/流连忘返//真想带你回家/夜深人静的时候//和你好好谈谈”(《路边的野花》,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8期·上)

    二.从思考中提炼诗

    思考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从生物学上讲,能引发人进行思考的唯一原因,就是存在着从神经细胞突飞到神经细胞的神经冲动,任何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行动都取决于这些神经冲动。因此,让神经活跃起来,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靠刺激。通过刺激,理性者得到的往往是抽象的结论,感性者得到的常常是形象的体验。这种形象的体验,有时候就是从思考中提炼出来的诗。

    在换位中提炼诗。人们常说,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换位的过程,就是平衡心理的过程。遇到不平,如果调一个角度,换一下位置,扭曲的心理就会重新拉直,眼前就会出现一片开阔地,就会心平气和,就会思考出新的成果。当我们办事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时,如果进行换位思考,我们不仅会理解对方,有时还会责备自己,甚至从中发现诗意,发现诗。我是这样提炼的:“上班时间/局长办公室里/一张漂亮的翻板椅/面对办公桌/孤独地坐着/我轻轻推开门/屋里很静//局长---/我对着空椅子说/打扰你了局长/我已经找你好几趟了局长/我那事/不知你考虑了没有局长/椅子沉默不语/好像在说/我不正在考虑么//我很知趣/丢了声你忙啊局长/便轻轻带上门/走了出来//大街上,我/碰到了局长/木材公司,我/碰到了局长/酒楼饭店,我/碰到了局长/农贸市场,我/也碰到了局长/我有些不安/忙躲入厕所/不料,厕所里/我又碰到了局长//索性闭上眼睛/又出现了满脑子局长/上班时间/外面咋这么多局长呢/等睁开眼睛再瞧/哎哟/连自己也成了局长”(《上班时间》,载《诗刊》1994年第1期)

    在认识中提炼诗。思维科学告诉我们,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过程。主体发现客体对主体有所作用和影响后,感知组织会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收集目标客体的信息,并加以筛选和整理,进而形成主体对客体的印象。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认识与思考是成正比的。当我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接触到和氏璧这一文化符号时,我是这样提炼的:“历王和武王待你为石/愤然瓜分了你的双足/你在荆山下失声/哭声惊醒了一双慧眼/从此身价连城//不忍美人戏弄/几乎和高贵的头颅/俱碎于柱矣/从者衣褐怀你回家/秦王的涎水打湿了朝廷//是璞就要雕琢/是铁就要淬火//走出深山接受敲打/三千年握在手中/沉甸甸一个真字”(《题和氏璧》,《郑州晚报》1994年10月18日)

    在理解中提炼诗。无疑,理解也是思考的过程,它比换位抽象,比认识深邃。理解是个体对事物合乎逻辑的剖析。理解常以问题解决的方式来进行,对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回答,往往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理解事物上程度有差别,水平有高低。人们大都喜欢仰望高高在上的强势群体,而对流落街头的弱势群体,却不屑不顾。相对于神经正常的人来说,街头上的疯女人是卑贱的;相对于宠物犬来说,街头上的流浪狗也是卑贱的。然而,当疯女人和流浪狗邂逅时,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她们,卑贱就变成了高贵,就能从其身上提炼诗意,提炼诗。我是这样提炼的:“一个在街南/一个在街北/疯女人与流浪狗的对话/我听得真真切切/疯女人说 你——好/流浪狗说 你——好/你一句/我一句/就像乒乓球/来回弹跳/听觉成了球台/睡眼惺松的我/还有我的妻子/男左女右/一对躺着不腰疼的裁判//清晨/清晨的风自由自在/像个熟练的运动员/从街南跑到街北/又从街北跑到街南/接了疯女人的发球/再接流浪狗的发球/一拍子/又一拍子/每一拍子/都扣在对方的嘴上//车辆还没有出动/行人也没有出来/平静的清晨/就像平静的夜晚/一条狗/和一个女人/在半身不遂的街上/严格地遵守着游戏规则/你一句/我一句/放肆地顶嘴/谁也没有让谁的意思//天快亮的时候/我和妻子来到了街上/流浪狗不见了/疯女人不见了/只有声音还在继续/你好——/你好——/不知是人说着狗话/还是狗说着人话/——你好/——你好/这场没有输赢的球赛/这场不分胜负的球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到什么时候结束//太阳升起来了/疯女人转过头来/就像向日葵转向太阳/她发现一只暖洋洋的小狗/身上洒满了光芒/疯女人本能地蹲下身子/把小狗抱到自己怀里/一边用手指梳理着它的毛发/一边用嘴唇亲吻着它的脸庞”(《街南街北》,载《上海文学》2012年第2期)

    三.从语言中表现诗

    诗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中表现诗,就是用诗的语言来表现诗。如前所述,诗一直躲在某地背后。诗不是诗人创作出来的,而是诗人发现的。诗人发现了诗,不等于天下人都看到了诗。要想让读者看清诗的真面目,也就是你发现的诗,你就得用语言恰当地把它表现出来。要想把诗精准地挖掘出来,让它完璧归赵似的回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必须靠语言来完成。因为埋在深处的诗,不能用铁锹来挖,更不能用挖掘机来挖。那样的话,谁也保证不了诗在出土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

    在形象中表现诗。诗最讲究的是形象,没有形象,就没有诗。形象性、是语言富有诗意的重要标志。例如,候鸟的生活规律,一般人都知道,天热了,向北方迁移,天凉了,又向南方迁移。如果写诗,就不能用这样直白的语言了,须借助形象的力量,也就是用比兴的手法来完成。我是这样来表现的:“北方是一棵大树/树上长满了鸟语/鸟儿是北方的落叶/穿过冬天的隧道/纷纷飘落到南方//这些鲜亮的叶子们/落到南方仍不忘那棵树/它们在等待时机/一旦思念解冻/就会重新回到树上//鸟儿是北方的落叶/这些叶子很懂事/它们在时间里来来往往/总是用闪闪的翅膀/慢慢将长空擦亮//鸟儿是北方的落叶/当成群结队的叶子从头顶上经过/我们总要向天空挥手致意/因为一看到这些美丽的叶子/我们就会想起春天想起故乡”(《鸟儿是北方的落叶》,《星星》1995年第1期)

    在朴实中表现诗。朴实是诗的大美。用朴实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表现诗,正是一个诗人成熟的标志。所谓大盗不动干戈,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艾青说:“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现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竹影扫阶了无痕,月光沉潭寂无声。这正是一首妙诗佳作应该达到的境界。语言越浅显,寓意越深刻,越能展示诗人的功夫。高喊大叫不是诗,故弄玄虚不是诗,花拳绣腿不是诗,哗众取宠亦不是诗。诗千秋万岁等待在那里,只有用朴实的语言去表现,诗才不会受到惊吓。朴实的语言,就像青青的小草,看上去很柔弱,却能召回美好的春天。说到青草,我是这样表现的:“比美丽更美丽/比鲜艳更鲜艳/青草是土地上最俏的花/阳光下 青青的草/成为人间最亮的风景//不需要施肥/不需要培土/一场春雨过后/青青的花/开遍天涯//淡淡的少女/总喜欢把青草衔在嘴里/边走边想/唇边飘出的草香/常常使我们忘记一切//我们与青草/生死有缘/老了 乘风归去/渴望被青草/悄悄覆盖//一生拥有青草/无疑是一种幸福/岁岁年年/倾听青草的拔节声/灵魂渐渐苏醒”(《青草》,载《河南日报》1996年11月29日)

    在凝练中表现诗。诗人要相信读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要把想象的余地尽可能多地留给读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读者去理解,去倾听,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我们经常看到在城乡结合部四处奔走的民间艺人——唢呐手。哪里有喜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给别人带来欢乐时,没有人想过他们的忧伤。把别人的新娘吹进花轿,吹进洞房,而自己却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語言,来尽可能多地表现他们的情感世界,这对诗人是一个考验。我是这样表现的:“在偏僻的乡村/唢呐是最繁华的词语/诉说着离愁别绪/诉说着花好月圆/诉说着日出日落//在繁华的城市/唢呐是最偏僻的词语/这些来自民间的花朵/以原汁原味的朴拙/开满大街小巷//唢呐声声/唢呐是乡村的一些形式/唢呐是乡村的一些内容/这些青铜打制的流水/使乡村和城市一样嘹亮//春天来临/掀起唢呐的红盖头/手持唢呐的人/站在青铜的花朵里眺望/又望到了什么”(《唢呐》,载《广西文学》1998年第6期)

    西方有句古老的谚语:“手拿着小提琴,人就不可能作坏事情。”这也许就是艺术的力量。诗是艺术。倾听改革胎动,把握时代脉搏,抒写人民心声,是诗人应有的精神担当。诗人作为灵魂的美容师,要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要在天空里翱翔,还要在大地上行走。诗人应以繁荣当代文学为己任,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生活,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升艺术境界,努力把最美好的诗意奉献给读者。

    李胜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多部,现供职于河南省光山县马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