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甄别与引用》教学设计

    宋巍巍 顾霞 曹恒来

    

    

    ●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七年级第1章《走进信息世界》的内容,属于课程纲要“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主题,本课的知识点包括:①信息甄别的概念及作用;②信息甄别的一般方法;③信息引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获得大量信息。但虚假无效的信息会让我们浪费时间精力,甚至上当受骗,这就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信息甄别是对信息的真伪进行鉴别和评价、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过程。

    ●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喜欢探究新事物,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高,容易产生片面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需要从不同的途径获取信息,也能感受到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便捷和多样,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甄别一些信息,如诈骗短信、不良信息。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甄别信息方法,对信息真伪的理性判断力不强。

    ●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甄别的概念和作用;能够按照规范引用他人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信息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经验判别、多渠道比对、来源核实等信息甄别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升鉴别信息真伪的意识,提高对信息价值的理性判断能力;能自觉遵守信息活动中的法律法规。

    ●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感受信息甄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途径获取到各种信息,这些纷至沓来的信息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信息1:2020年8月19日是中国第三个医师节,在节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信息2:家住江苏的李先生并没有租房,收到了一条来自湖南长沙移动**7557号码发来的一条短信:“我是房东,换了号码请记一下,以后找我就打这个,这次租金请汇我爱人卡上,工行635**”。

    信息3:9月1日,盐城市西城实验小学举行首届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全校师生高唱国歌,“少年强则国家强”的情怀贯穿全场。

    信息4:一位自称“豪送”的作者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话不多说,有没有想换手机的?想换什么我帮你!转发这条微博并关注我!24小时后抽两人每人我给你打5000!!”

    活动1:辨别生活中的信息。

    (1)以上信息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辨别上面各条信息的真伪,并阐述你的理由。

    小结:①生活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但这些信息有真也有假。②这种对信息的真伪进行鉴别和评价就称为信息甄别。

    思考:如果按照信息2和信息4的要求做,会有怎样的后果?

    设计意图:信息甄别的概念比较简单,在这里呈现几则不同途径获取的信息给学生辨一辨,让学生感受信息有真有假,需对其真假进行判断,阐述判断理由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甄别的过程,从而引出课题。

    2.呈现案例,经验初判

    案例:据2017年7月28日某报报道,23岁的李××从东北大学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后,于5月5日通过某互联网招聘平台拿到了一家名为“北京科蓝公司”的offer。然而,家人和朋友发现,去公司“报到”后的李××频繁失联、多次借钱。7月14日,李××尸体在天津靜海区被发现。以下是梳理的事件部分过程:

    5月15日,李××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上,向20家公司发送了简历,只有“北京科蓝”人事部的薛××回复了他。

    5月18日,他接到了电话面试,并于第二天收到了聘用通知函。

    活动2:梳理案例中相关资料,寻找其中矛盾之处,初步判断这则招聘信息(如图1)的真伪。

    (1)李××向20家公司投递简历,只有“北京科蓝公司”有回复,是他运气好得到公司认可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请从招聘广告、聊天记录和聘用通知书中找一找不符合常理的地方。

    (2)某互联网招聘平台招聘信息的发布都有明确规定,根据其《职位发布规则》,找出上述内容不符合《职位发布规则》之处。

    (3)初步判断这则招聘信息的可信度?

    小结:已有经验是一种常用的甄别信息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一方法,而是让学生先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这是甄别信息的前提,将招聘信息、聊天记录、聘用通知中的“可疑内容”与“常规内容”进行对比,如果对事物的描述夸大其词、有悖常理,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就能发现矛盾之处,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初步判断出这则信息的可信度不高。

    3.多种渠道,比对信息

    其实,李××对这份工作来得太简单也有些疑虑,曾对好友说:“就只电话面试了一下,我都不知道靠不靠谱,我怕是传销的。”以上招聘信息只是从某互联网招聘平台这个渠道获得的,我们还能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科蓝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呢?

    活动3:从其他途径比对招聘信息。

    (1)除某互联网招聘平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知名招聘平台?

    (2)选择一个平台,获取该职位的招聘信息,与某互联网招聘平台的招聘信息进行比对。

    小结:将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与原信息比较,如果不相同则原信息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核实。

    设计意图:学生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运用已有经验甄别信息的准确程度可能并不高。尽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可能有失真,但是最终接收到的不同信源发出的同一条信息的内容应该是基本一样的。科蓝公司为尽快招到合适的人才通常也会在不同的平台发布职位信息,让学生从某互联网招聘平台以外的平台,获取相关信息与原招聘信息进行进比对,可以进一步甄别信息的真伪。

    4.追根溯源,核实信息

    活动4:李××看到的招聘信息是由哪个公司发布的?查询公司信息并对招聘内容进行核实。

    (1)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里核实公司信息。

    (2)在上面公示系统中登记的官方网站上,核实招聘信息。

    小结:通常官方媒体、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可信度较高。从源头上对搜集到的信息的真伪进行核实也是一种甄别信息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这则招聘信息来自第三方平台,并不是第一手的信息,要从源头上甄别就需要回答是否有“科蓝公司”、该公司人事部是否有薛××、是否的确发布了这则招聘信息等。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由国家工商总局主管和批准使用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5.帮找工作,引用招聘信息

    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没从正规的渠道获得准确的招聘信息。微博是一种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常用工具。如果能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一些可靠的招聘信息,推送给同学或校友,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也是不错的方法。以下摘录了微博部分发布规范:

    不在微博上发布道听途说、未经确认的时事新闻、商业领袖的言论观点及明星的花边新闻、绯闻。

    以原创类或原创格式发布的微博内容,若不属于个人独立创作完成或共同参与创作的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得与他人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以复制方式获取微博文字内容并原創发布,必须在正文引注文字的出处来源,或在正文适当位置及评论处以@呼叫或版权符号标注拥有著作权文字作者,或标注作品出处,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

    活动5:在微博中转载招聘信息。

    (1)阅读微博发布规范,并在文本中圈出转载时应注明的要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2)根据微博发布规范,转发北京科蓝公司(http://www.csii.com)最新的一条java软件工程师招聘信息。

    小结:①在引用他人信息时,应该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②引用他人成果时应注明作者、题目、出版者、出版日期、页码等信息,涉及版权的应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③规范引用他人信息,有助于读者追根溯源,也能增加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设计意图:甄别后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加以利用,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官网获取信息,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通过阅读微博发布规范,理解和掌握转载和引用信息的基本规范之后,建立真实的信息发布内容,体验引用信息和发布的过程,逐步养成正确的引用信息的习惯。

    6.思维导图,梳理信息甄别(如图2)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本课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生头脑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 教学反思

    信息甄别是信息从获取到发布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保证发布的信息准确可靠的前提。本课首先呈现不同途径发布的几条信息,让学生辨一辨并说说理由,初步体验了信息甄别的过程,在体验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信息甄别的概念。

    在信息甄别方法的选择上,参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对学习内容做了适当处理,选取较常用的经验判别、多渠道比对、来源核实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为克服单纯文本性讲述的不足,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李××事件”作为案例,分别设计了查找招聘信息的可疑内容、比较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和核对信息源三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其他招聘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科蓝官网等途径获取的信息与原招聘信息进行比较。为了方便学生比对,活动中多处搭建表格支架,用于整理、组织和记录获取到的信息,帮助学生在比对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总结信息甄别的方法。

    甄别信息并不是处理信息的终点,正确合理地引用信息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信息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态度。在常见的个人发布信息的平台中,选择使用率比较高的微博作为向同学转发信息的平台,围绕招聘信息的主题,让学生在微博上规范地引用一条最新的真实招聘信息并进行转发,让学生经历发布信息的过程,规范发布的行为,提升信息意识。

    点? 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途径获得大量信息,但由于网络信息的管理、监控机制不完善,因特网存在着各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在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过程中,要想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必须能够根据问题的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从多种途径对信息的可靠性、价值性等做出准确的判断。从知识分类角度来看,信息甄别属于程序性知识内容。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这里的“事”的范围广泛,既包括具体操作技能的知识,又包括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信息甄别即属于后者。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教者不能准确区分知识的类型,学习内容常常止步于信息甄别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信息评价的标准这些陈述性知识,缺乏信息甄别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科知识无法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关键能力。

    检验学生是否获得了某种程序性知识,不是看学生能告诉我们学到了什么,而是看学生能否在不同的情境中,顺利地运用某种知识去产生行为或解决问题。所以,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本节课所要解决的甄别“李××事件中招聘信息的真假”问题,虽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自我”问题,却是关于信息甄别的一个典型案例。首先,把“李××事件”的新闻报道以及梳理出来的事件过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初步判断,已有的经验并不能准确可靠地判断招聘信息的真伪,便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其次,指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进一步甄别信息;最后,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进行核实,帮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化,即从学习者转变为一名“网络求职者”,这样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之中,站在求职者的立场对获得的信息进行严谨而审慎的思考和分析。同时,案例也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用于改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载体,案例分析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的活动也不是单纯的信息甄别活动,而是学生形成能力和素养的技术学习活动。

    为了照顾到情境的连续性,教师设计了在微博上转载招聘信息的活动,这虽然也能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但如能进一步加强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的某种学习或生活的需要的活动,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点评人: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恒来)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D/2015/02/4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