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育视角下中国新美术片的审美特征研究

    刘黎

    中国新美术片是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现代科技重新打造出具有漫画性和现代审美性的全新的动画。它通过传统故事来表现现代人生存的困惑与无奈,并且用它所包含的美与意义来熏陶、浸染儿童,而不是强迫的灌输。中国新美术片与儿童的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近些年关于“动画片和儿童美育”的主题研究中,其论著的数量在逐渐攀升。从儿童美育这一视角再进行研究,有利于中国新美术片的美育内涵进一步提升,因此,对中国美术类动画片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阐释,有助于明确新美术片与儿童美育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概论

    中国美术片由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组成。它主要运用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的形象(人、动物或其他物体)来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分为短片、长片和系列片多种,题材和形式广泛多样,在世界影坛上占有重要地位。[1]在新时代下,时代赋予中国美术片以新的内涵,盘剑在其文章中对中国新美术片这样定义:中国新美术片虽然同样需要民族化、本土化,甚至同样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充分利用神话、传说、寓言、民间故事等资源,新美术片之新还在于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古旧与时尚结合、神话/传说/寓言与现实生活结合。[2]在新时期诞生的中国新美术片有《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考察中国新美术片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写作中国新美术片与儿童美育的文章并不多。其中,《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儿童美育研究——以和为论述中心》是以儿童美育的角度对中国新美术片进行研究。而大多数文章,例如,《从看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特征探析》等,虽然也涉及到了美育或审美,但很少用儿童美育的视角去研究中国新美术片。由此可知,中国新美术片与儿童美育研究仍有很大的空缺,尤其是在新美术片的审美特征方面。如若从儿童美育视角看,中国新美术片有哪些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又是如何在儿童观看的过程中使之获得审美体验,这两个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二、主题内容美育:民族化风格

    由传统文化所浸染的民族化的风格是中国美术片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而中国新美术片之“新”不仅在于它带有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而且还在于它适应现代社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根据神话改编的新美术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商朝的故事,故事中的哪吒、敖丙、申公豹、太乙真人、龙王等都带有神话色彩。《大圣归来》是对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另类书写,《白蛇:缘起》是对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另类改编,《秦时明月》系列动画片取自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民间传说,《魁拔》由我国天地神学为背景,讲述魁拔在天地之间对抗异常生命的故事。

    中国新美术片虽然取材与传统的美术片相同,但其取材下又蕴涵着更深刻的思想高度与审美特征,用历史来讲当下的故事,虚幻的故事与真实的现实联系在一起,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大圣归来》中,影片改编了传统神话故事的原有情节,增添了新的内容,但不变的是“寻找”的主题。大圣所寻找的是他自己,是他陷入低谷之后所需要的那种不服输、不认输的自己。在他以为江流儿被石块压死的时候,他发出怒吼,冲出禁锢,找回法力。《大圣归来》影射了现实生活中人生所遇到的低谷与困境,中国新美术片的创作者给与传统的动画角色以新的人生思考与生命体验。《大鱼海棠》中的“椿”“湫”“鲲”不仅仅来自于“庄子”的世界,这三个角色还在深层次上隐喻着“成长”的烦恼。“椿”打破固有的规则与观念用自己寿命的一半去救“湫”;“湫”为了自己所爱付出性命却不被接受;“鲲”是要死而复生的难题。他们所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我”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面对强加给自己“魔丸”的命运,没有屈服,而是大声的喊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若命运不公,我便与它斗到底”。哪吒的不屈服,不认命正是在当下所遇逆境中需要的一种突围的精神。艺术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中国新美术片的内涵便是对当下现实情感的抒发。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联系起来,以童稚化的笔触告诉儿童其困境的解决之道。中国新美术片符合儿童现下的审美要求。

    中国新美术片其民族化风格的内核是可感的人生。它或感悟当下,或针砭时弊,或抒写无奈……以其表面的“乐”来引发深层次的“思”,以表面极大的娱乐带出深刻的人生思考,以自由的精神來达到儿童观众的审美共鸣。正如杜卫在《儿童美育概论》中所说:“美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生动可感的审美形象对儿童进行道德、思想、认知的教育,其基本功能是满足儿童感性成长方面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3]

    三、人物造型美育:非脸谱化

    脸谱是指传统戏曲中戏曲演员脸部的化妆程式。它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勾画角色面部的不同纹样,以此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4]发展初期的中国美术片曾一度把脸谱元素应用于人物的形象与服饰,便于儿童观众从人物的相貌和服饰上就能够判断出人物的性格。但是这种借鉴方式,使人物的性格单一,不够立体。而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提升,中国新美术片成功地避开了这一公式化的倾向,在借鉴的同时,又简化了脸谱的元素,使人物的性格多样,丰满,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动画形象。

    《大圣归来》中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写实风格立体的形象。较之前在《大闹天宫》与《西游记》中的形象有了很大的创新。孙悟空在相貌上有了很大的改变,面部的造型虽也有脸谱元素的参与,但更多的是加入了传统的水墨元素。影片的开头部分,孙悟空大闹天宫,此时他的面部造型多了两种水墨颜色,分别是红色和黑色。红色主要集中在面中,从眼睛开始一直延续至下巴。黑色的部分主要在脸颊的周围。红色和黑色的水墨线条分别代表着忠义与勇敢,使人物性格更加清晰明了。

    《白蛇:缘起》中白素贞的造型逐渐地成人化,摆脱了以往造型中的脸谱化的倾向。小白的造型设计带有东方韵致的独特之美,散落的发丝,一袭白衣,青翠的发簪,面部造型也没有全部运用脸谱中浓妆艳抹的妆容,而是淡化了妆容,又融合了西方动画的面部造型。使人物的造型更加多样化,而又不失其韵味之美。

    改良过的中国传统人物的动画造型更加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倾向,也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没有了脸谱化的僵硬的模式,生动的动画形象在儿童心里生根发芽,使儿童永葆童心的同时,也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其中的渊源,并且塑造自我。

    四、语言风格美育:纯真与纯美

    中国新美术片是一种集绘画、音乐,语言于一体的艺术。它有语言风格的美,这种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字语言的美,其二是音乐语言的美。

    (一)稚拙纯真的文字语言之美

    在中国新美术片中,由于儿童观看者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动画片的创作者要讲儿童能够听得懂的话。中国新美术片的文字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语言优美,生动活泼,运用一些色彩和声响来进行比喻,夸张,借用奇特的想象力,带领儿童走进一个充满童趣、奇思妙想、变化无穷,多姿多彩的奇妙世界。中国新美术片通过此语言来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培养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中国新美术片的语言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童趣性,这与儿童喜欢探险与奇遇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儿童还喜欢美术片中的喜剧角色。比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顺口溜:“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口七八个,肚子要撑破。”这个顺口溜说起来朗朗上口,也符合哪吒叛逆,玩世不恭的性格特点。哪吒被认为是“魔”,他没有玩伴,也很孤独。儿童听了这样的台词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也会和哪吒产生共鸣。太乙真人也一改以往作品中严厉古板的形象,变身成为一个说着一口四川话的中年男,他以闪瞎众人眼的方式出现,说着幽默诙谐的台词:“对,就是我,万人敬仰的太乙真人,虽然有点婴儿肥,但也掩不住逼人的帅气!”他卖萌搞笑,红扑扑的大脸,大肚子,看起来非常蠢萌。他一出现,儿童就笑得前仰后合。《大圣归来》中江流儿是一个即天真又活泼的小和尚,在和孙悟空相遇后,一路上叽叽喳喳不停地说:“你真的是齐天大圣吗?哪吒是男孩吗?托塔天王有塔吗?塔里有人吗?二郎神真的有三只眼睛吗?巨力神是不是力气很大?”江流儿的形象其实也是儿童的形象,他们天真烂漫,对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同样也有英雄梦,当他遇见自己敬仰的英雄时,激动,兴奋,乐此不疲。他是小朋友的化身。这些台词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把儿童的困惑说出来,正是由于这是儿童的世界,他们的看法简单而又天真,充满了幼稚与纯真。

    (二)抒情达意的音乐语言之美

    有研究者认为:“美术电影的音乐,不仅为影片渲染气氛,加强剧本的情调,增添影片的情绪感染力,而且能突出电影的主题,丰富影片人物的形象感,推动动作性,引起联想,推动高潮,促进剧情的发展,从而完整地实现编导者赋予影片的艺术使命。[5]中国新美术片是一种视听相结合的艺术,观看欣赏很重要,作为听觉的音乐也同样重要。

    在充满国风元素的新美术片《大鱼海棠》中,全片时长九十六分钟,而带有音乐背景的片段就长达八十五分钟,可见音乐在这部新美术片中的重要地位。在前期的配乐中,引用了《旅途的终结》这首曲子。这首配乐中,吉田潔使用三味线、筝琴、二胡、笛等东方乐器配以电子合成器,既有空灵飘渺的旋律,也不乏诉说历史沧桑的大气磅礴,这个配乐可以说为当时《大鱼海棠》的宣传动画的背景增添了无尽的空寂与惆怅。[6]该片中有一段是椿为了救活鲲而去找灵婆交易,这时音乐响起来,而且还加入了鼓声,显示出此刻椿内心的纠结,从音乐方面展示出她内心的心理活动。除此之外,主题曲《大鱼》旋律悠远婉转,空灵纯净。从低吟浅唱中把椿、鲲、湫这三人复杂纠缠的情感命运娓娓道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感受到来自新美术片中的音乐语言之美。画面与音乐相结合,其独特的视觉美与音乐美使儿童身临其境,感受新美术片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享受纯真纯美的视觉盛宴。

    中国新美术片更加注重语言风格的美感,用符合儿童心理的卡通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幽默感,喜剧感。用其独特的音乐美来获得儿童大众的喜爱与共鸣。

    五、社会情感美育:尊重天性与强调担当

    杜卫在《美育三义》中提出,美育最基本的含义是感性教育。美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但是,这种人格教育是在感性体验基础上开展的;美育还是一种创造教育,就是通过发展人的感知敏锐性、情感丰富性和想象自由性等感性方面的能力,来发展人的创造力。[7]新美术片贴近儿童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与情感属性。在新美术片中,儿童通过游戏娱乐的体验原则来塑造自身的审美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美,感受美,从而树立正確的价值观与人格观念。

    (一)尊重天性

    游戏与娱乐是儿童的天性。游戏的特征就是玩耍,在中国新美术片中游戏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美术片中的游戏满足了儿童在观看动画时想要参与进去的想法。儿童就是一个游戏者,他参与各种游戏,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快乐,也带来身体上的自由与满足。在新美术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在师父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图中以游戏玩耍的态度去学习仙法本领。儿童看过并不觉得枯燥,而是趣味十足。新美术片中多种虚构的游戏环节,尊重了儿童爱玩的天性,使他们的天性得到了释放。

    中国新美术片强调了儿童的个性,充分地站在了儿童的立场上,而不是以成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使儿童的想象力得以发挥,调动了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由,平等。

    (二)强调担当

    新美术片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美术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英雄,小榜样,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乐于助人,聪明善良。比如,在新美术片《大圣归来》中塑造了“大圣”这个英雄形象,孙悟空本没有了法力,但小和尚江流儿却还认为大圣是他心中的英雄,对大圣全心全意的信赖,动画最后大圣因为江流儿冲破了封印,斩妖驱魔,大圣归来。这种故事情节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主人公哪吒从出生就被当作是魔丸,是厄运,人人对他避而远之。他脾气坏,爱捉弄人,顽皮捣蛋,但最后当陈塘关有难,哪吒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住陈塘关的百姓。在《大鱼海棠》和《白蛇:缘起》中,椿和小白都是知恩图报之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助于儿童养成知恩报恩的美德。

    儿童喜欢模仿新美术片中的人物,片中人物的交际法则,行为规范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做了好事会被称赞,做了坏事就要受到惩罚,这些都会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引导儿童的价值观形成,了解社会中真、善、美、丑等观念。

    六、传统文化美育:民族与创新

    (一)民族与世界

    中国新美术片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或是宣扬正义,或是鼓励合作,又或是歌颂亲情伟大,弘扬斗争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秦时明月》系列,它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用动画形象展现出来,比如卫庄,项羽,张良等,这些动画形象不仅能够让儿童了解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还能增强儿童的民族认同感,陶冶儿童的思想情操。《风语咒》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武侠精神为叙事内容,侠客寻母,拯救黎民百姓,将侠客精神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虽然有些无厘头,但却易于儿童接受。正如导演刘阔所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国产动画,一部完全民族化的作品,它拥有纯粹的中国视听,中国情感和中国精神。”[8]无论是在技法方面,还是主题与内容的呈现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中国新美术片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运用民族化的内涵走向世界,打造属于新世纪的中国“新”美术片。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浸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美术片在世界动画史上独树一帜。

    (二)传承与创新

    中国新美术片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它的教育功能,这既与中国的教育传统分不开,也与新美术片的创作理念有关。“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交叉和渗透的结果,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9]中国新美术片在给儿童灌输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使儿童悄无声息地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其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使儿童在欣赏动画片时,不自觉地继承了民族精神,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种热爱和崇敬之情。不仅如此,中国新美术片在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赋予其以新的内涵,新的意蕴。古为今用,旧为新用,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表现了现实生活,还把中国新美术片带向了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文艺百科.美术片[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2]盘剑.“美术片”“美影厂”与“中国学派”[ J ].当代动画,2018(2):4-10.

    [3]杜卫.儿童美育概论[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4]孙培菡.从京剧脸谱看视觉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体现[ 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70-71.

    [5]冰夫.美术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90-94.

    [6]孙亚,李广睿.解读“大鱼海棠”中的古典配乐元素[ J ].当代动画,2018(18):110-112.

    [7]杜衛.美育三义[ J ].文艺研究,2016(11):9-21.

    [8]李涤非.武侠动画《风语咒》:民族文化底色下的无厘头叙事[ J ].电影评介,2019(9):102-105.

    [9]李爱荣.视觉文化时代动画的育人价值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