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斌善《舞台影视三十年》

    陈斌善先生为国家一级编剧,长期供职于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并被相关高校聘为教授及督导、总督导,教学、科研成果甚丰,且多富于创新性、系统性和应用性。他新近出版的舞台影视专著《舞台影视三十年》,我有幸先睹为快,颇多感悟,在此略作评述。

    陈斌善先生长期供职的湖北省艺术研究院,是全国艺术研究院所中最早运用影视技术摄制舞台剧目的部门单位之一。该院所组建的影视部,近三十年来共拍摄舞台剧节(目)近千部(折)。其中,5部荣膺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有30余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剧目”称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国家广电总局“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还有40多个剧(节)目获文化部“群星大奖”、“群星奖”等。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探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影视部的舞台影视摄制品牌早已脱颖而出。雷阳先生就是在这一领域迅速成长的杰出舞台影视导演兼电影电视摄影师。雷阳是国家一级摄影师,由他担纲摄制的电影艺术片、电视剧、舞台剧目等近千部(集),上述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影视部获奖作品全部由雷阳拍摄制作,绝大多数作品由雷阳担任电视导演。湖北省文联重点扶持项目《舞台影视三十年》2018年4月出版。此书专门评介雷阳及其制作团队为湖北舞台艺术摄制不断推出优秀特色作品的突破业绩与创新探索,必将为我国舞台影视事业的发展留存宝贵的史实与佳作汇萃。陈斌善先生担任该书主撰稿,除整体介绍湖北舞台影视三十年概况、湖北舞台艺术摄制如何脱颖而出的成就外,更具体翔实地展示了雷阳及其创作团队从“初涉舞台录像、抢录传统艺术”,“还原舞台本色、融入影视理念”,到“后期精心制作、强化影视语境”,“追求舞台影视和谐意境”,“感悟影戏关系”,再到“紧跟数字时代、关注审美时尚”。本书勾勒了雷阳艺术探索发展的历程,尤其是通过雷阳及其团队在舞台剧目摄制中,运用电影、电视表述方式对舞台艺术进行诠释的“二度创作”过程评析,充分阐发了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影视部多年来所秉持的艺术理念与探索创新方向。

    雷阳说:“作为一个用摄像机和编辑机展现舞台艺术的记录者。这三十年来,我体会到了戏剧人的不易,感受到了舞台艺术创作的艰辛,看到了湖北美术的递进,见证了湖北影视的发展。”舞台影视,是对已有定评的优秀舞台剧目的电视还原,不是像电视剧一样从头起跳,首先要尊重舞台艺术家们的创造,不能在舞台向电视的转换中,把舞台成果给弄丢了。舞台影视是“视觉+听觉的艺求”,首先要“看得见”。舞台剧目的灯光是根据人类肉眼高达大约19个宽容度的视觉效果设计的,而当下电视机只有5-7个宽容度的视觉效果,像拍电视剧一样开机“撸”下来,舞台效果就会有40%无法看见。因此,电视台拍摄的舞台剧目,效果一般都不甚理想。雷阳经过长期摸索,在前期拍摄中,对舞台剧目的灯光重新编程,反复调试,逐步达到电视宽容度还原的最佳视觉效果,高清通透,美伦美奂,受到国家文化部领导的赞扬。全国许多省市的舞台创作剧目,都慕名来请雷阳团队拍摄。

    雷阳出生美术世家,曾自学油画,青年时代曾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录像技术学习班”,继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干部专修班”故事片电影摄影专业,刻苦学习。他自1988年起,回到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专事舞台影视摄影实践和探索。他在谈及自己取得的创作成绩时特别指出:“可能是缘于我对电影‘蒙太奇与戏曲‘程式化的某些意境的感悟,也可能是我与美术、电影、戏剧都沾边的缘故,从而才能在舞台影视创作中获得创新性的突破。”经历三十年来创作实践探索,雷阳对舞台艺术规律及特点已十分熟悉。

    雷阳深知:“舞台艺术录像是运用现代录音录像技术对舞台艺术进行声画的全面记录,它让舞台表演这个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艺术形式得以穿越时空,它既可以是几乎不加修饰的纯录像,也可以是较多借鉴电影、电视的独特表述对舞台艺术进行诠释的二度创造。显然,后者的专业性、艺术性及可看性更强。”在前期拍摄中,雷阳一般都是架设多达6-7台摄像机从全最、中景、近景、特写、仰拍、俯拍。雷阳及其团队在遇到好的舞台剧时,在前期摄制时就会考虑到:镜头景别之间、人与物之间、演员的情绪交流、情感的渲染指数、剧情的起伏跌宕,也是具有蒙太奇意义的,用好了可以产生蒙太奇的深层意义,是可以为舞台片加分的。故此他在许多舞台剧的摄制中,充分运用电影蒙太奇语言手法,加上在画面的光影处理和色彩渲染、特技运用等方面采用一些相应的手法,如改变影调、修补润色、升格降格、声画分离、三维处理等等,这些手段都可以用来增强画面的美感和情绪的感染力。他在指挥摄像机时,经常參照电影的行为模式,按照镜头的景别、运动、影调、构图等因素去捕捉相关画面。在后期制作中,雷阳进一步发挥了电影电视独特表述的专长。由陈斌善先生主撰的这本书,亦将更多的篇幅用于发掘这种“二度创作”的创新性特色方面。

    在舞台影视后期制作时,雷阳运用蒙太奇,将这种有意涵的时空结构剪辑方法视为影片艺术制作的一次“再创造”。他不仅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概括和集中,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激发观众的联想,进而引导观众与创作者共同创造一种独特的影视时空。蒙太奇作为电视手法,不仅用于支撑影片的组合与结构,更能让镜头的连接产生新的意义。在湖北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的后期制作中,“跳丧”的群舞本来节奏就很快,在剪辑时,雷阳进一步加快肢体抖动、形体变幻的频率,使高潮更加激越,场面震撼。在江西赣南采茶剧《八子参军》的后期剪辑中,10轨视频排满屏幕,画面互相结构、切叠交融;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突围战中,红军战士们在人体搭建的战壕里跳进跃出,尸横遍野,一些甩动的镜头也成了蒙太奇的跳切元素,使画面叙述更加惊心动魄,矛盾沖突更加尖锐,战况更加惨烈,使这部戏成为难能可贵的舞台电视片佳作。在拍摄湖南湘剧院《月亮粑粑》修改版的后期制作中,在表现民办女教师秦雅云因抢救学生姜明科而压伤致残,干了30年也“转公办教师无望”,万念俱灰,在香港回归之夜,勉强留下来与学生们观看电视直播;当看到学生姜明科作为南海舰队舰长参加香港回归接交仪式时,学生们有节奏的欢呼“牯伢子,美明科”,秦雅云惊诧、苦楚、悲哀、失声痛哭……“姜明科的英武”、“学生们的欢呼”、“秦老师的失落”这些“声画对立”的画面,雷阳用“环句型蒙太奇”频闪跳切循环了7次,再加上不断放大天幕上“月亮”的象征主义符号,令观者无不为秦雅云这位贫困山村女教师的突出贡献肃然起敬,对她的际遇忿忿不平,也对她的转机寄予了期待。其光盘,不仅国家文化部“文华奖”戏曲组评委破例从头看到尾,连话剧组的评委也拿去认真观摩。

    陈斌善先生作为该书主撰稿,重点展示了雷阳及团队舞台影视三十年工作的创新性、系统性、应用性实践特色,突出艺术创新。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于舞台艺术与影视艺术的有机结合,既充分表现舞台艺术如何利用舞台三维空间由编导者和表演者进行“二度创造”的剧场艺术的特色,更善于运用电影蒙太奇语言等电影技术手段,将其融入舞台艺术的“二度创造”之中,强化剧场艺术的“纪实美”,同时又注意吸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新的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产生的高科技成果,借鉴运用于舞台艺术片的摄制。雷阳认为,“舞台艺术,特别是运用影视语汇去诠释舞台艺术的时候,舞台形式特定的三维空间和传统的演艺形式,与影视的二维终端和现代化的功能等形式,在进一步地探索和尊重的基础上,其语言、语汇、语境的相互沟通、再现、体现的相互理解,更要与科学、艺术、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更需要心灵契合、观念更新以及面向新时代……”这些都显示了艺术创新的深层思考及其实践探索。雷阳的工作涉及戏曲、话剧、歌剧、舞剧、晚会、电视连续剧、文化艺术片、各类专题片等领域。这本书的撰稿者均选取精品剧目作“艺术十技术”的专业评析;尤为值得称道的是,配发了大量彩色剧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展示三十年湖北舞台影视的创新成果,且对各种舞台影视作品的拍摄方法、技巧、效果等,有详细的介绍,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该书再一次体现了创造性、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结合,体现了撰稿者对于舞台影视创作“真善美”本质的探寻,能给人带来美的熏陶与享受。

    沈振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