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五因素

    孙妮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五因素理论,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以及成就。在塞利格曼看来,组成幸福的因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对幸福有所贡献;二是它们是许多人的终极追求,而不是追求其他目标的途径;三是它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手段被测量出来,而且被证实是最独立也最统合的因素。而他所提出的五大因素,恰恰就符合以上三个特征。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指人的一些正面积极的感受,如愉悦、舒适等,也是大家通常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的一个重要标准。情绪是身体的一部分,认可、接受情绪其实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接受我们自己;但同时也要知道,情绪并不完全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去反驳它们,如果它们会带来坏处,那么就需要采取措施赶走它们。

    要如何赶走这些负面情绪呢?塞利格曼告诉我们,可以采用“ABCDE模式”,用乐观想法代替悲观情绪。这里的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C(consequence)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代表成功进行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发。这次疫情期间,我收到了一些学生的求助,他们有的害怕感染病毒,有的和父母产生了一些矛盾、冲突,有的因为上网课不适应出现悲观情绪。我尝试用“ABCDE模式”幫助他们反驳内心的不合理想法,并用合理的、乐观的想法取而代之,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二、投入

    投入是指完全沉浸于一项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着做书中多次提到的“三件好事”练习。一开始我把它当作一项每日打卡的任务,每天晚上回忆这一天中做的三件好事。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在白天做出行动或要行动时,我就有了一种“今日好事”的意识。这个练习我还没有做很长时间,不知道持续做下去能否提升幸福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从短期的练习中发现了很多惊喜——原来我可以这么棒,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不经意的美好。一个人应当能够反思自我,从错误与不足中总结问题,以改正并提升自身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学会肯定自己、肯定生活,并把反思和肯定控制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意义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不希望自己的生命被白白浪费。那何谓意义呢?意义就是去追求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活着。我在疫情复学后给学生设计了一节主题为“20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生涯教育课,不少学生选择了医生、护士、教师、社工、警察等这类助人的职业,可见,疫情对学生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时,心理健康教师这份职业也给了我许多生活的意义,助人自助的过程经常也是超越自我的过程。

    四、人际关系

    刻意维系几个真心朋友,最好是无话不说的那种,你的幸福感将大大增加。书中提及的“积极的应对”等理论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如何回应别人也是有讲究的,这虽然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在实际与人交流时经常被忽视。做一个幸福的人,不仅自己要体会到幸福,而且要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周围人,形成一个幸福的环境。掌握一些幸福的诀窍,虽然不能保证获得永久的幸福,但能够使幸福尽可能地最大化,阻止负面情绪将生活吞噬。

    五、成就

    成就其实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晋升和表扬,或者做了一道成功的菜,都会让我们在成就感之中奋勇向前。追求成就的过程,有时也充满了痛苦,但是当我们为了某个目标而奋斗努力的时候,至少我们的生命状态是向前发展的。在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中,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我,而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完满的。

    我也进行了书中提到的“突出优势练习”。突出优势的测试结果和我的预期很相符,如我的“助人”因素得分最高,这可能也是我选择心理健康教师这份职业的原因之一。虽然我也会在遇到棘手的个案咨询或者准备心理公开课时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总体来说,我很享受助人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优势有充分的认知,并学会如何调动自己的突出优势。